什么这样说吗?实际上他是把刘帅的战役“攻其一点,各个击破”体现的淋漓尽致。
[薛洪兴]:鲁西南战役是这样的,咱们在解放战争当中,毛主席高瞻远瞩,权衡全国战场,提出要从内线打到外线,从战略防御开始转向战略进攻,这个任务由刘邓大军来执行。挺进大别山之前,通过黄河以后,组织了两次战役,敌人分两路,西边是敌人的运城、定陶、长县,刘帅采取先攻运城的办法,把东边的部队先过来,然后采取攻城的办法,把西线三个点:运城、定陶、和长县都攻下来,然后把东线的敌人的三个整编师吸引过来,然后把敌人包围在三个地方。然后,首先歼灭了前两个地方的敌人,最后消灭了最后一个敌人。这就是“攻其一点,吸其来源,看其一边,各个击破”的战术。
[薛洪兴]:这是我讲的他在游击战和运动战当中归纳出来的理论。
[薛洪兴]:在运动战当中,刘帅为了达成集中歼敌的目的,他总结和创作了一系列的作战原则和要求,我在这里总体讲一讲,一个是作战必须有充分的准备,这个大家都知道。打仗应该有准备,刘伯承说的准备还是讲的广义和狭义的两种:所谓广义是讲的我们具体的作战之前,包括部队的思想,包括训练,包括群众,包括战场,这些条件的准备。
[薛洪兴]:狭义的就是讲的每一次临战前的准备,包括侦察,对敌情的掌握,对我们部队自己情况的掌握和部队任务的分配。这是讲的作战必须有充分的准备。还有运动战当中的原则,就是牢牢掌握作战主动权。按照运动战的原则,刘帅曾经总结过,运动战的最根本的地方,就是要求我方部队在部队运动过程当中趋利避害,就是说,我们的弱点不被敌人抓住,而我们能够看破和创造出敌人的弱点,然后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各个击破,这是刘帅讲的掌握主动权的要点就在这里。
[薛洪兴]:理论上是这样讲的,但是要做到并不容易。刘帅在指导战争当中,有很多是在比较被动的情况下,能够抓住敌人的弱点,能够集中优势兵力,给予歼灭。
[薛洪兴]:举一个战役的例子,1945年定陶战役,这个战役是很有名的,毛主席发表过一篇重要的文章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其中举的战役就有这个定陶战役,这是1946年9月8号结束的。毛主席的文章是1946年9月16号写的,也就是定陶战役结束八天以后,毛主席写了这一篇著名的军事论文。也就是可以看出,定陶战役在作战指导上,对于我军,对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是有很大作用的。
[薛洪兴]:我们经常讲,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也包含了刘伯承同志的贡献。我为什么说定陶战役在不利的条件下能够掌握主动权呢?1946年9月,国内战争爆发以后不久,蒋介石国民党军为了合围刘伯承领导的部队,从徐州和郑州两个方向一共集中了7个师向刘伯承的部队包围过来,当时,从兵力来讲,敌人多,我们少,从武器装备来说,我们更是差得远。刘伯承分析了敌我的态势,认为如果我们和敌人硬顶,肯定是不行的,他采取什么办法呢?就是采取时空转换上,能够在某一点达到对敌人的战略优势,通过运动防御,把敌人的整三师,就是国民党的嫡系部队先引到大阳湖地区,集中刘帅的优势兵力,集中了两个纵队,在具体的作战当中,大阳湖战斗当中,我军和国民党军的兵力达到了5:1,我刚才讲敌人有7个师,我们有三个纵队,我们的纵队总的兵力还不如敌人一个整编师的兵力,可是在局部上,在大阳湖的那一点上,刘帅抓住了整三师的第20旅,形成了三个纵队打一个旅,在兵力部署上是5:1,所以实现了毛主席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理论要求中,毛主席说,至少要四倍、五倍,甚至更多优势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歼灭敌人的把握。这个主动权就是刘帅在实际作战指挥当中从被动变为主动的一个有力的证明。
刘帅的军事理论主要是从战争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