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尚昆初掌中央办公厅 |
2007-10-31 13:10:42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作者:李 欣、王 凡 |
浏览次数: |
|
|
|
|
是各地有理由的请示,即批准;二、有所怀疑而难于决定的事,再论之,与邻近地区有关的事,先征询意见;三、有关政策性的请示,未成熟者多征询意见考虑,如已成熟而有把握者,即回答之。”
当时党政军领导机关都集中在西柏坡附近,周恩来总揽全局,凡是书记处决定了的党政军大事,都要由他组织落实。他为此要把党政军各部门的负责人召集在一起,主持召开联席会,一一处置各种事务。这种形式后来被称为“大办公”。“大办公”通常从晚饭后就开始,一般总要开到深夜。
“大办公”开始不久,周恩来就规定了两条:以后行政方面的电报,由杨尚昆批发,叶子龙经办;日常文件处理的事务,交由政策研究室,以照顾任弼时的健康,减轻其工作量。
每次“大办公”,杨尚昆都参加。他参加办公会有两层意义:一是他是中央办公厅主任,知晓、掌握所有这些议到的事更便利工作;二是其中有的事还需要通过他来办理。比如后来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要做什么准备,要哪些人来,那些在敌后的人怎么来,走什么路线,沿途如何护送等,还有会议如何进行,地点、时间、议程、会场服务、警卫等准备部署,都要反反复复研究,有些文件、电报还得杨尚昆亲自起草,交周恩来签批。因此,杨尚昆在当时确实是周恩来非常倚重的助手。
“大办公”最初是每周一次。后来,周恩来感到“大办公”每周才一次,不便于及时处置事务;同时每次集中那么多人,不少人涉及本部门的事议办完了,还要坐在那里“陪会”,工作效率不高。他随之在一段时间里改变了这种工作方式,直到1949年初,根据新的形势需要才又恢复了“大办公”。
周恩来把问题进行了分类,除了作战问题外,处理日常工作以小会的方式每天开一次,与会者只有杨尚昆、杨立三、薛暮桥。会议仍然是晚上开,地点改在周恩来的办公室内。周恩来坐在长桌子的一边,杨尚昆等三人坐在另一边。这样的办公会议,人员比联席会议式的办公规模小多了,故而被称为“小办公”。
“小办公”时,要处理的电报都摆在桌子上,属于财经方面的事,由薛暮桥先提出处理意见,经过研究后,周恩来明确地定下一二三……属于物资供应方面的问题,由杨立三先发表意见,然后由周恩来定夺。凡是能定下来的事,当场就起草电报稿,周恩来随即审看修改后马上就可以发出去。重要的电报,“小办公”之后还不能马上就发,而是要等毛泽东起床后立刻送给他看,经他认可后再发出。采取“小办公”的形式,工作效率很高,杨尚昆说这个办事过程甚至比解放后中南海时期还要快。
随着更多战场的开辟、战线的拉长,围绕作战的事情更紧张起来,“小办公”也不能正常持续下去了。杨尚昆等三人也不必天天到周恩来那里去了,而是随时听周恩来招呼,叫谁去谁就去。
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后,中国共产党面临最大的两件事,就是打仗和统战,中心任务是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从中央军委于9月7日发布《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案》开始,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相继发动。
在三大战役进行期间,中共领袖们没日没夜地运筹帷幄、指挥部署,因为打倒蒋介石是中心任务。周恩来天天到军委的作战室去看电报,了解各个战场的情况。杨尚昆也每天必到作战室,了解监听收抄的敌方电报,随时向书记处报告。
中央军委的这个作战室总共有五六个人。在杨尚昆印象里,作战部部长李涛的脑子特别好使,他对国民党军每个军、每个师,前身是什么,以后经过怎样的改编,现在有多少人,都记得清清楚楚,是个非常好的参谋。
当时进行的统战工作,主要是把在香港和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人士接到解放区,为召开新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作准备。
在国民党统治区和香港的民主人士,通过几个渠
|
|
|
|
|
|
 |
|
|
|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