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尚昆初掌中央办公厅 |
2007-10-31 13:10:42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作者:李 欣、王 凡 |
浏览次数: |
|
|
|
|
是1945年中共七大后中央给杨尚昆的第一项正式任命。有了这项任命后,杨尚昆就搬到了中央军委所在地王家坪。
中共经营延安十余年,不是一拍屁股就能走/毛泽东指示:“片纸只字也不要落入敌人之手。”/饶漱石几次出面说项,杨尚昆无奈,只得同意
杨尚昆在1949年2月一天的日记里,留下了这样的文字:“自延安起,3年来均在搬与安二字上工作。”的确,在杨尚昆接手中央书记处办公厅不久,中央机关随即就处于长时间的迁徙移动之中。故而杨尚昆曾经说,他在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组织指挥中共中央机关的三次大搬家。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大举进攻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各解放区。陕北是蒋介石进攻的重点。到了11月以后,延安的临战气氛已经越来越浓。身兼中央书记处办公厅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二职的杨尚昆,顺理成章地受命担任了中央机关警卫司令的角色,负责指挥中央机关撤离延安向后疏散的任务。
11月11日,刘少奇在中央党校召开的干部大会上作撤离延安的动员,说胡宗南要进攻延安,因此中央机关将撤出延安。他随后宣布,负责指挥撤离和疏散工作的中央直属纵队的司令员是杨尚昆,副司令员是管行政后勤的邓洁,参谋长是总参作战部部长李涛。
1947年初,胡宗南的20万部队已在频繁调动,时有敌机掠过延安上空,中共中央已作出了主动撤离延安的决定。但是,延安是全国革命力量的主脑所在,自从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已在此经营了十余年,不是一拍屁股就能轻易走的。
单说大量涉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核心机密的文件和档案如何处理的问题,解决起来就颇费周折。从1946年底到1947年初,中央机关在周恩来的亲自主持下,开始了文件转移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集中文件档案,将被撤销部门(例如北平调处执行部)、分散在高级干部个人手中的文电集中起来。当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一批高级领导人,手边都保存有相当数量的文件,此时都交给了中央书记处秘书处。从毛泽东那里交出来的文件有3箱,从周恩来那里交出来的有2箱又33包。刘少奇、朱德、彭德怀等也都将自己保存的文件交给了书记处办公厅秘书处。另外,在延安的各部委的文件,也做了适当集中。
在1946年11月间,中央秘书处收到各方面交来的文件1.6万多件。经过整理后,对没有留存价值的文件,进行了销毁。1946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处理与保存密件的指示》下达:重要而机密的文件“指定专人妥善携带”,不必留的事务性文件“应即销毁”。根据这一指示,仅中央秘书处就烧毁文件十几箱,机要处烧毁的电报达13355件。
然而,有些部门行事比较仓促,结果将一些不应销毁的文件销毁了。另外有一个单位一次就烧毁10余箱次要档案。这些情况报到毛泽东那里,引起了一贯重视档案保护、留藏的毛泽东的注意。他立即指示:“疏散档案,不要惊慌失措。确实不需要的文电可以销毁,重要文电一定要保护好,片纸只字也不要落入敌人之手。但该保存的要好好保存,不能任意滥烧。”他指派安子文到中央组织部等单位检查疏散转移档案的情况,并向各机关传达他的指示,要求各机关准备撤离事宜要有条不紊地进行。
除了大宗的文件材料和物资需要转移,不能受一点损失外,人员的转移也是相当繁杂而沉重的任务。延安有许多文职机关、后勤行政部门都要撤离,这支队伍十分庞大,行动起来不免拖沓,因为其中包括许多老人、妇女、年龄不等的孩子,以及大量的辎重。
鉴于此,在杨尚昆担起撤离延安的组织领导工作后,于1947年初就立即行动起来,首先将一批老人、领导人的夫人、孩子3000多人和一
|
|
|
|
|
|
 |
|
|
|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