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尚昆初掌中央办公厅 |
2007-10-31 13:10:42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作者:李 欣、王 凡 |
浏览次数: |
|
|
|
|
批笨重的物资器材,陆续护送出延安,集结到了瓦窑堡,以防紧急中与机关和部队同时行动可能出现的混乱。
然而,临近春节了,胡宗南的部队仍没发起对陕北的军事进攻,中央领导机关依然留在延安。于是先行到瓦窑堡的家属们便有点想家了,提出要回延安过年。杨尚昆没有轻易应允,因为将这些人转移到瓦窑堡不容易,为此动用了很多骡马,以及沿途照应的人力。
但时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饶漱石,几次出面说项,请杨尚昆同意让家属们回延安过春节。杨尚昆无奈,只得同意,放了1000多人回延安。谁料这些人回到延安还不到一星期,胡宗南就发起了对延安的攻击。杨尚昆随即又组织这些人转移。此时情况紧急,各部门都在撤退,对这些人就不可能像上次那样按部就班、面面照顾,结果很多人啧有烦言。有的人甚至骂起娘来,说你们也不弄清楚敌情,害得我们脚上打泡!
经此一番折腾,让杨尚昆体会到了为中央服务工作的庞杂与繁难,幸好他提早组织了撤离,幸好放回延安的只是一小部分人,否则3000多老弱妇孺和辎重待胡宗南进攻时才着手动作,就真要抓瞎了。
当胡宗南发起进攻后,杨尚昆马上通知预先集结在瓦窑堡的人员和物资开始向东转移,东渡黄河。因为有中共中央机关,有部队,还有地方机关和群众,人马如潮,在撤退和渡河过程中出现了混乱。好在杨尚昆及时赶到渡口,亲自调度指挥,最后总算使这批人员和物资安全顺利地转移到了晋绥根据地。
这次中央机关大迁移的组织,是杨尚昆接手办公厅后经受的第一次重要考验,证明了他的智慧和能力是完全胜任这一领导工作的。
中共中央对保管收存档案历来非常重视/经过甄别整理,92箱档案被精简到64箱/中共中央珍贵档案文件的三次大转移
在这次转移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建党以来积存下来的档案文件的处理和转移。中央机关撤离延安的准备工作,从1946年11月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1947年2月。各部委陆续向延安以外疏散以往留存的档案资料,当时仅中央秘书处材料科保存的档案材料,就装了4窑洞。这些档案是非常珍贵的。
能积攒下这么多档案资料,是因为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就对妥善保管和收存党的机密文件和档案资料非常重视。1923年6月,陈独秀在中共三大上建议在党内建立秘书制,其出发点之一就是加强党的文件资料的收集和管理。
1926年中共中央秘书处设立后,就对党内文件的上呈、下发和留存作了规定。1927年,中共中央秘书处下设文件保管处,负责党的文件档案的保管工作。在当年中共中央机关从武汉到上海的搬迁中,保管处第一位负责人兼保管员张唯一带领两位同志,化装成木材商人,将党的一批机密文电运到上海,藏进了公共租界的戈登路1141号洋楼内。
1930年,在白色恐怖的危险时刻,周恩来亲自布置当时的中共中央秘书处草拟了一封《中共中央对秘密工作给中央各部委全体工作同志信》,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各机关将“不需要的文件,必须随时送至保管处保存”。这样,就使得4万余件党内文件,安全地保存到了当时的档案专门保管机构。
1931年,作为当时中共中央负责人的瞿秋白,曾亲自起草了一份中央机关《文书处置办法》。《办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党的文件档案的收存,“最理想的是每种二份,一份存阅,一份入库,备交将来(我们天下)之党史委员会”。
到了延安时期,中央秘书处处长刘英曾奉命筹建材料科。中央书记处办公厅成立后,材料科成为书记处办公厅的下属单位,党的文件和档案的保管、收存归到了材料科。1946年,在周恩来亲自指令下,中共上海工委副书记刘少文从在上海的中共地下文库,取出两皮箱50
|
|
|
|
|
|
 |
|
|
|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