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前的那个夏天,枪声划破了昆明的宁静,一位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勇士倒下了,他就是闻一多先生。时光流转,然而他的精神和他所捍卫的真理,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焰,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闻一多先生,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多重身份于一身。他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为真理献身的一生。早年,他以笔为剑,用充满激情的诗句抒发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与对民族命运的关切。《七子之歌》中,他将被列强侵占的澳门、香港、台湾等地比作与母亲分离的孩子,那一声声饱含深情的呼唤,唤醒了无数国人的爱国热情,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他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盼 ,这是他在诗的领域为民族精神注入的强心剂,以文字的力量诉说着真理——国家领土完整不容侵犯,民族尊严不可亵渎。 在学术研究的领域,闻一多先生同样展现出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他深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在《诗经》《楚辞》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穿越历史的尘埃,探寻古代文化的精髓,用扎实的学术成果为我们揭示文化传承的脉络,让那些古老的经典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他用行动告诉世人,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是通往真理的重要路径。 而在国家危亡、民族蒙难的关键时刻,闻一多先生毅然走出书斋,投身到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斗争中。他无惧反动派的威胁,用自己的声音,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在李公仆先生的追悼会上,他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那激昂的言辞,如同一把把利刃,直刺反动派的心脏:“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这些话语,不仅是对反动派的愤怒控诉,更是对正义和真理的坚定信仰。他深知,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唯有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才能为国家和民族开辟出一条光明的道路。 闻一多先生的遇难,是中国文化界和民主运动的巨大损失,但他的精神却激励着无数后来人。他用生命诠释了真理的力量,让我们明白,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都不能放弃对真理的追求。真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石,是照亮黑暗的明灯。它不会因为暴力的压制而消失,反而会在正义之士的坚守和传承中愈发闪耀。 在当今时代,我们依然需要闻一多先生这种追求真理、捍卫真理的精神。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思潮和观点纷繁复杂,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理性和批判的思维去辨别真伪,坚守真理的底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像闻一多先生一样,怀揣着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闻一多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和他所追求的真理永远存在。让我们铭记他的贡献,传承他的精神,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附: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讨论,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浠水县(今属湖北黄冈)巴河镇。中国近代诗人、学者、民盟盟员、民主战士。 1905年,进入绵葛轩小学读书。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乙班。1914年6月,论文《名誉谈》发表。1919年2月,成为《清华学报》编辑。1920年,编成诗集《古瓦集》《真我集》。1923年3月16日,长诗《园内》写定;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4年6月,毕业于科罗拉多大学。1925年1月上旬,参与发起“中华戏剧改进社”;7月,诗《七子之歌》发表;9月,被聘为北京美术专门学校筹备专员。1927年2月,担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1928年1月,诗集《死水》出版。1932年8月,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1936年1月,论文《离骚解诂》发表。1943年,组织十一学会。1945年3月,联名发表昆明文化界《关于挽救当前危局的主张》。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的大会上,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当日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杀害逝世,时年47岁。 2009年,闻一多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