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罗勋:闻一多与贵州黄平
作者:罗勋
浏览次数:
2024-09-14 14:30:02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闻一多,原名闻多,字友三,辈名闻家骅。考入清华大学后,同学潘光旦建议加个“一”字,改为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县下巴河镇陈家岭。父亲闻廷政是清末秀才,对国学有相当造诣,一度参加过维新变革活动,对闻一多影响很深。闻一多是中国近代诗人、学者、民盟盟员、民主战士。

    1905年,进入绵葛轩小学读书。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乙班。1914年6月,论文《名誉谈》发表。1919年2月,成为《清华学报》编辑。1920年,编成诗集《古瓦集》《真我集》。1923年3月16日,长诗《园内》写定;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4年6月,毕业于科罗拉多大学。1925年1月上旬,参与发起“中华戏剧改进社”;7月,诗《七子之歌》发表;9月,被聘为北京美术专门学校筹备专员。1927年2月,担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1928年1月,诗集《死水》出版。1932年8月,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1936年1月,论文《离骚解诂》发表。1943年,组织十一学会。1945年3月,联名发表昆明文化界《关于挽救当前危局的主张》。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的大会上,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当日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杀害逝世,时年47岁。2009年,闻一多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闻一多先生等率领的“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西南三省,经过黄平时,给黄平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与黄平结下不解之缘。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在卢沟桥发动侵华战争后,7月29日北平陷落,奉命南迁湖南长沙,1937年11月1日北大、清华、南开三大学合并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闻一多遂到长沙。南开、清华、北大校长张伯苓、梅贻琦和蒋梦麟为长沙临时大学主委,杨振声为主任秘书,胡适,傅斯年、顾毓琇,周炳琳等为委员。

    1937年11月1日长沙临大大学开学,三校共报到教师148人,注册学生1200余人。因武汉战事吃紧,长沙常遭日机轰炸,开学仅三个月就提前结束,1938年1月21长沙临时大学决定再西迁云南昆明。后来迁到昆明的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5月4日改为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在中文系任教。长沙临时大学师生奉命西迁,师生分两路,一路从长沙乘火车到广州,经香港,乘轮船到安南海防,再换乘滇越窄轨火车至昆明;另一路由闻一多(文学家),曾昭抡(化学家),李继侗(生物学家),袁复礼(地质学家)等十多位教师和青年学生组成200多名“湘黔滇旅行团”,1934年2月20日起程,先乘船4天到湖南益阳后开始徒步西行,闻一多先生和青年学生一道一路收集研究民俗、歌谣、神话、以及所经地区的服装、语言,并画了百幅风景写生画。3月中下旬由玉屏过青溪、镇远、施秉、黄平、炉山、麻江等县。

    闻一多先生一行在3月23日进入黄平县。由于步行途中的匆忙和劳顿,他蓄起一把丰茂的胡须,誓言要等抗战胜利才剃掉。39岁的闻教授头戴浅色呢博士帽,身穿浅色布长袍,脚登布履,腰挎布包,沿㵲阳河西进,迈步在湘黔滇古驿道上。明天启六年(1626)文林阁唐锦池刻印的士商用书《士商类要》详细记录了湘黔滇古驿道从镇远府由贵州到云南的陆路情况。其中从镇远到黄平这一段路程为:镇远府。镇远驿,十里白杨铺。耶油榨關。远。有坡。十里至相见坡。近。十里至甘溪铺。即刘家莊。坡。十里青莊铺。有坡。近。十里偏桥卫。偏桥驿,十里,水浸铺。坡,十里,澜桥铺,坡,远。十里至东坡站。有月谭寺,飞云洞。十里至十里桥。坡,远。十里至兴隆卫。黄平驿,有五里桥,近十里至黄猴铺。有坡。远。十里,洲同铺。有坡。十里至对江铺。有重安坡,近。过浮桥,十里至羅重铺。坡。十里至落登铺。坡,远。十里至清平县。清平驿。

    “湘黔滇旅行团”沿着湘黔滇古驿道3月23日上午到飞云崖,旅行团一行考察了飞云崖古建筑群。

    飞云崖在县城东北12公里的东坡,古滇楚驿道今(湘黔公路一经此)。明正統八年(1443),指挥常智在此创建月潭寺。天顺间,中使太监阮让营室两翼。正德初,按察副使朱玑增建月潭公馆。后经不断扩建,遂形成拥有亭台楼阁、殿宇厅堂的古建筑群。崖自建后,累有自然损毁。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及清咸率五年(1855)两级于兵。曾修葺、重建多次。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此贮存军火。飞云崖建筑群,由月潭寺、月潭公馆、养云阁3建筑组及10余座单体建筑组成,既是庙宇建筑,又具有园林建筑风韵。原建筑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今存建筑总面积1400余平方米。

    明、清时期,飞云崖碑碣林立,中有王训《月潭寺记》、王守仁《月潭公馆记》与《圣果亭记》、赵延臣《重修飞云崖观音洞记》、福康安《新葺飞云崖洞殿阁记》等碑刻及鄂尔泰《黔南第一胜景》的题额均毁。今存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文学家吴维岳《飞云崖记》碑,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大学士和珅《飞云崖》诗碑及光绪二十五年(1899)状元曹鸿勋《黔南第一洞天》题词碑等,并重刻制周瑛、邓廷赞、钟惺、郭子章、谢三秀、张镜心、周起渭、阎兴邦、田雯、洪亮吉、林则徐、何绍基、郑珍等人诗碑16方。飞云崖壁刻有明、清摩崖20余处。其中有“飞云崖”、“天下奇”、“云中佛境”、“如登普陀”、“望云”、“归云”“云停水立”等均存。

    在东坡“黔南第一洞天”飞云崖的溶洞奇观和明代古刹,令闻先生一行赞不绝口。月潭寺门口王阳明所撰《月潭寺公馆记》碑刻使闻先生注目再三。他欣然从腰间布袋里取出铅笔和32开本速写簿,挥笔速写画《飞云崖庙门》《飞云崖塔》《飞云崖》三幅。

    《飞云崖》画面上绝壁顶端钟乳石悬吊,宛若云霞,崖下古庙玲珑,右侧古树参天,春意盎然。闻一多先生慧眼识珠,妙手揽春,一幅不朽的速写《飞云崖》为贵州东线旅游添彩增辉。当天下午到黄平县城驻地,恰逢“赶场”,闻一多先生当时的入室弟子王康在《闻一多传》 第九章里回忆说:“还有使他(闻一多)感兴趣的是,那山间林下,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富于浪漫色彩的情歌,是许多缅怀过去、祈望将来的美好幻想交织起来的传说故事。当他们路过贵州黄平的时候,正碰上苗胞‘赶场’,那五彩缤纷的头饰和衣着,给他的画笔增添了许多生动的内容。就在县城近旁的山坡上,许多青年的姑娘和小伙子们,在响着嘹亮的歌喉争相对唱。对唱得相互满意的,就可以攀谈结识了。据说,许多有情人就是借着这歌唱结成眷属。那一对对无邪的姿态使他神往。这些亲身亲历的见闻,丰富了他的古典文学和神话的研究,也在以后更引起了他对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方面的兴趣,使他的讲授内容远远超出一般训诂考据的陈规局限。”

    当时国民党黄平县党部指导员谭镜宇、国民党黄平县长杨伯铭率党部和政府官员迎接了闻一多先生率领的“湘黔滇旅行团”一行。当天晚上食宿黄平县城。

    第二天即3月24日,“湘黔滇旅行团”一行吃完早餐,从黄平县城出发,沿着湘黔公路走,爬了五里墩,黄平县城被一览无余。曾经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1472~1529年),正德元年(1506年),作为明朝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因抗章援救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薄彦等人,反对宦官刘瑾排除异己、把持南京中央政权,被陷害,廷杖下狱。同年12月被贬谪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属)驿丞。正德三年(1508年)3月,王阳明到达贵州。正德四年(1509年)冬,王阳明奉调江西庐陵任知县。经贵阳、麻江、炉山,到兴隆卫(即今黄平县城)。当他来到兴隆卫城南五里墩时,居高临下,视野豁然开阔,鸟瞰新州山城,四面环山,犹如堵堵屏障。极目城北大山(架梁坡),雄伟屹立,城东梅花五角苍松翠柏。小溪清澈见底,由西经北向东绕城流去,驿道穿城而过,布衣荷锄而归。小城美景尽收眼底,感慨万千。当时,王阳明已誉满黔中,兴隆卫指挥狄远、副使朱文瑞,周瑛之子周希廉,游僧正观兴等地方官绅闻讯,出门热情迎接。并挽留王阳明在草庭书院、月潭书院讲学一个余月,其间,王阳明即作七律一首:

    山城高下见楼台,野戌参差幕角催。
    贵筑路从峰顶入,夜郎人自日边来。
    莺花夹道惊春老,雉蝶连云向晚开。
    尺素屡题还屡掷,衡南那有雁书回。

    为了纪念王阳明过黄平,从县城往南门的路还一直叫“贵筑路”。

    “湘黔滇旅行团”爬完五里墩,经过灯草哨,沿湘黔公路到马场街。马场街清同治年间设碉筑屯,在马场街设泰安屯,屯官率屯军驻防马场街,拨设千总一员,外委一员。泰安屯管辖前碉队,驻五里桥碉;副前碉队,驻五里墩碉;左碉队,驻油榨冲碉;副左碉队,驻灯草哨碉兼管雷梯坡碉;中碉队,驻石头铺碉;副中碉队,驻三座岩碉;右碉队,驻老木哨碉兼管梨树哨碉;副右碉队,驻庆腰岩碉;后碉队,驻新路口碉。每队碉长一名,碉兵多寡不等,每碉长管一碉或兼管两碉,共管碉楼十一座,其次第自下联防而上,均系驻守黄平地境,屯耕黄平绝田。泰安屯屯官驻马场街居中督率,碉屯各兵拨作制兵,并于马场街。

    “湘黔滇旅行团”从黄平县立马场街小学门前经过,在黄平县立马场街小学时,闻一多先生出于对乡村教育的关注,在路边速写《黄平县立马场街小学》。 

    马场小学前身,袁公治以三官阁改为义塾,按阁在城南,义塾按照新章改为国民学校,即第十三国民学校,后举办新学时更名为马场小学,又更名为马场乡中心小学,最后更名为马场街小学至今。马场小学的校门一直沿用到现在,只是将原模样作了翻新建设,保持原来的风格。

    当闻先生一行经过石头堡下榔木所到八道拐公路转弯处,远眺金凤山,趁大家在休整时,闻一多先生又开始了铅笔画写生,速写了《金凤山》,旁边还围观了不少看热闹的村民。金凤山位于重安镇驻地东偏北2.8千米处,海拔1175米。因山顶一峰突兀,巍峨轩翥。

    晴日远观,宛如一金凤凌空腾飞,昂首霄汉,故名。山顶上有清泉长流,饮之爽口。据明万历年间郭子章编纂的《黔记·山水志》记载:“金凤山在重安界,直插天表,上有真武像显应数年,滇、黔、楚、蜀朝谒者如蚁。有一道人自武当山来,恐金凤夺武当之利,说张土官毁其寺”。山上古木参天,山花点缀,还有清泉与飞禽走兽,好一派气象万千景象。山上那座创建于明代的“北帝宫”依然可辨,是一处绝佳的消暑度假胜地。闻一多先生所画的《金凤山》,在局部明显地使用了传统国画技法,对山林的描写饱含深情,绘画造型得心应手,一幅深意盎然的山川田园景观跃然纸上。

    “湘黔滇旅行团”3月24日抵达黄平县水陆要津重安镇。

    重安镇是湘黔滇古驿道上一处雄关,《平黔纪略》载:岩门失而黄平危,施洞失而镇远危,重安失而驿道塞。重安江水运从这里可下洞庭湖,这里的商人曾被当地戏说“光脚打摆下洪江,赚满银儿回故乡”。重安江江流碧透,平缓东流,北岸一条半边街,金凤、玉麟两山隔岸对峙,景观雅名“凤岭春云”,乃黄平县八大名景之一。明初黄平名诗人周瑛《安江晓渡》赞曰:

    渺渺江流值要津,朝暾初浴往来频。
    橹声惊起沙欧宿,曙色平分野草春。
    雪浪喷花迎去棹,烟波瞑树怯垂纶。
    天光云影徘徊里,尽是呼舟唤渡人。              

    在重安,当地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并写有“欢迎湘黔徒步旅行团”的横幅及标语。重安亻革 家男人身穿土布衣,头戴蜡染刺绣花冠帕,并插上鸡毛凤尾,腰束银片花带,姑娘们头戴串珠红缨帽,身着红白相间的蜡染刺绣银饰服,载歌载舞,激情飞扬地与师生们联欢。为感谢热情的亻革 家同胞,李继侗和曾昭抡教授还合着芦笙音乐,跳起了西洋的“华尔兹”,令在场的人啧啧称奇而鼓掌欢呼,把联欢气氛推向了高潮。

    没有修建铁索桥前嘉庆《黄平州志》记载:康熙十年设重安驿,设官马五十匹,马夫二十五名,每季补马七匹。重安江渡,由重安、朗城二土司募人撑驾半年,清平凯里募人撑驾半年,有碑记。重安江渡口,是湘黔滇驿道上最险处,水深莫测。“柱石于两岸而窃其端,亘以巨索,自北而南,竖短桅于舟首,循索而渡,不用篙楫。舆者、骑者、担者、负者、杂沓河干,称安津焉。旧名安江待渡”两首古诗说明当时渡口的情况:一是《安江晓渡》:渺渺江流值要津,朝暾初浴往来频;橹聲驚起沙鸥宿,曙色平分野草春;雪浪喷花迎去棹,烟波瞑樹怯垂綸;天光雲影徘徊裏,盡是呼舟唤渡人。二是明朝萬暦二十九年(1601)辛丑科举人余兴贤的古诗《安江待渡》:重安江色绿於蘿,江艇催人急似梭;鳯嶺烟開曦驭出,霓旌風袅使轩過;閒窥鹭步沙清浅,静聼渔歌韻猗那;更是四時饒景色,青山两岸白雲多。

    铁索桥位于南端的铁索桥修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桥身铁链十六条,按24公分间距平行排列,穿锁于两岸桥台之内。其上横铺木板以作桥面,两侧各设铁链一条作为护栏。周达武任贵州提督时,张秀眉等起义军被镇压下去,周奏请清廷抚恤在镇压农民起义中清军阵亡将士,周明知当时的户口调查和军中花名册缮造不完备,阵亡将士无法查清。其企图是:借此大发一笔混财罢了。清廷依奏批准,发抚恤金数十万两到贵州后,又奏报阵亡将士的家庭查无着落,碍难发放。按照清王朝规定,恤金然原封不动解回北京上交,机智过人的达武顺势又奏称:“黄平州重安江,是京滇大道必经之地,清水江水势湍急,曾两次架造石拱桥,均被洪水冲毁。请将抚恤金转拨为架设铁桥专款,一旦发生苗乱,便于紧急军事调遣。清廷素忌畏苗族,依奏批准。周派亲信人来当督工,调集附近十多个州县工艺高,有经验的铁工齐集重安,设锻铁炉二百余,从铁索所在地开始,一炉接一炉直达重安街中段,铁工约千人,由王包松任技术指导,周达武督造。

    闻一多沿江岸小镇漫步西行,镇西铁索桥横空跨河,北岸桥头佛寺隐于林间,景色美不胜收。当即在南岸舞动铅笔速写,在画面右下端行书:“重安江链子桥 3·24”,素描上,铁索桥平浮江空,桥头林绕古庙,南岸怪石突兀,篷船停泊,墨色浓淡别致,线条粗细适度,展现出一种素朴自然美。

    在重安江链子桥江边嘎嘎着响的水碾房也成了闻一多先生速写捕捉的对象。《链子桥上水碾》这幅速写,是一幅原始农耕时代的风俗画,古韵悠长。

    3月24日“湘黔滇旅行团”住重安镇。

    第二天即3月25日,“湘黔滇旅行团”继续前行,通过链子桥,沿着盘山公路爬冠英山,在其前行路上,闻一多先生又将距离重安镇5千米远的公路景致收入画中,速写《重安前十里》。这是幅典型的铅笔速画,寥寥数笔,路边风景跃然而现。

    经过清平县冠英山直下大风洞,在大风洞休息时闻一多先生又速写了《大风洞观音堂》《大风洞上韦陀菩萨》两幅绘画,将大风洞当时宗教盛况记录了下来,为后人研究清平宗教提供参考资料。

    闻一多先生和10多位教师带领的“湘黔滇旅行团”在黄平经历了3天时间,给黄平留下了大量宝贵画作,为后来研究“湘黔滇旅行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值得追忆和珍藏。

    这次“湘黔滇旅行团”1938年2月20日从湖南长沙出发,4月28日到昆明,徒步3500余里,历时69天,途经3个省份、27个县城、1000多个村落,从东至西穿越贵州中部,到达云南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新成立的“西南联合大学”是“五四”和“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精神的继承者,是科学、民主和新文化精神的传播者。“西南联合大学”的教师,都是我国文、法、理、工、商各学科领域中的佼佼者,很多都是一代宗师,他们为雪国家千秋耻,在祖国西南边陲,笳吹弦诵,呕心沥血为抗战,为国家,甚至是为新中国,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国家栋梁。

    这次由闻一多先生等率领的“湘黔滇旅行团”200多师生是我国抗日战争历史中,一次可歌可泣的、中外历史上罕见的、为了保证在抗日战争中大学弦歌不辍、中华文化血脉不断的、大学师生的“万里长征”!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物理电子工程学院:【新生入学教育】——观看红色电影(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闻一多与贵州黄平
·叶青、汪德富:《闻一多塑像集锦》在闻一多故乡浠水出版(图)
·特稿:《闻一多塑像集锦》在闻一多故乡浠水出版(图)
·叶青、汪德富、詹良鸿:闻一多先生的“天赋”和“天职”——纪念闻一多壮烈牺牲
·特稿:闻一多先生的“天赋”和“天职”——纪念闻一多壮烈牺牲76周年(组图)
·汪德富:闻一多纪念馆腊梅红(组图)
·特稿:闻一多纪念馆腊梅红(组图)
·汪德富:绘画欣赏:闻一多望天湖畔醉读书——纪念闻一多先生诞辰122周年(图)
·特稿:绘画欣赏:闻一多望天湖畔醉读书——纪念闻一多先生诞辰122周年(图)
·朱双喜:江泽民总书记为闻一多纪念馆馆名题字始末(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罗勋:闻一多与贵州黄平
特稿:闻一多与贵州黄平
中红网-华斌、郭钦盟:山东省东阿县人武部:
淮海战役就是毛主席亲自指挥的(3):毛主席
中国十大精粹(组图)
陈先义:当今中国的脊梁
物理电子工程学院:【新生入学教育】——观
特稿:物理电子工程学院【新生入学教育】—
钟克祥、熊立功:王敬璋书记的奉献之路
特稿:王敬璋书记的奉献之路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