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13日,骄阳似火。应我的老同学的要求,她的孙女和6个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大二年级的学生到我家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我给孩子们讲讲课,我认真准备了一下,觉得也该好好展示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讲讲自己的奋斗故事,让孩子们知道知道,不论你是什么样的家庭出身,自己不去努力奋斗,都会一事无成的。孩子们来到家里后,我给他们念了一段父亲抗战时期的回忆录,并送孩子们每人一本书我的书《一个红军后代的情感路》。跟孩子们讲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也讲了每代人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我特备嘱咐孩子们,在该努力的时候一定要努力,否则,你想不平庸都不行。我还给孩子们背诵了李白的《行路难》和《将进酒》。让他们参观了我的两个书柜里的藏书,告诉孩子们一定要多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要在生活中注意读“无字书”。事后,我的那位老同学反馈我说:“孩子们感到受教育了,说姜爷爷讲的太好了。”我说:”大热天的,不能让孩子们白来一趟,必须让他们感觉到有所收获才行。当然我也是为了尽力体现自我的社会价值,做到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










我还真小看了这群孩子们,很快他们就给我发微信,写下了他们这次社会实践的内心感言,我读了之后感受到,其实我和孩子们都在互动中相互提升自己的精神层次和内心的丰富。
附:孩子们写的寻访感受
细品家藏记忆,传承红色薪火!
——华中农业大学 刘思彤 倪娜 姚玉冰 程博 杜锐利 游宇珅
7月14日,我们天津红色记忆寻访组的6名成员怀着激动又崇敬的心情,走进红军后代姜建军爷爷的家中。不大的房间里,整齐摆放着爷爷珍藏多年的各类资料,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让我们在触碰中读懂一个革命家庭的坚守与传承。
姜爷爷摊开几摞泛黄的手稿,那是他花费多年整理的父辈母辈红军时代的经历。手稿里,有父亲在长征途中的行军记录,详细到每日的里程与宿营地,字里行间能想象出雪山草地的艰险。这些手稿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那段烽火岁月的大门。姜爷爷还拿出了自己撰写的书籍和整理的发表文章合集,他用亲身经历以及父辈讲述,还原了红军战士的日常与信念;教导我们大学生也要培养信仰,做一个有信仰的人。他将自己这么多年来在各类报刊发表的文章进行亲自整理与收录,字里行间都是对红色精神的解读,简单数字却重若千钧。
姜爷爷40多年坚持写随记日记,本子放得整整齐齐,从青涩的青年到沉稳的暮年,厚厚三摞微微泛黄的本子见证了时光的流转。翻开早些年的日记,里面详细记录着他在部队的生活,字迹里满是年轻的朝气;近些年的日记中,多了许多参加红色文化交流会和为人民工作的感悟。一页页读来,仿佛跟着他走过四十多年的坚守,看到红色基因如何在日常中扎根。
一张张的老照片承载了岁月的记忆,有早年他在部队的照片,也有他和兄弟还有父母的合照,还有近年的家庭聚会照,时光在照片里流淌,不变的是眼中共同的坚毅与温暖。姜爷爷还拿出了一大摞证书,不只有姜爷爷获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等功奖章,还有姜爷爷自己获得的各类证书。“立功受奖证书”等荣誉证书,记录着他多年来传播红色文化的足迹,而计算机等级证书等,则展现了他为更好传承红色精神而不断学习的努力。
离开姜爷爷家时,满室的资料仿佛仍在眼前流转。那些静静陈列的物件,从来不是普通的藏品,而是一个家庭最珍贵的“家底”。我们忽然明白,这“家底”里藏着的,是一个家庭的记忆,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从父辈红军经历的手稿到他四十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