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时同志为我们树立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典范。在党的作风建设上,他大力倡导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提出要改进领导方法和领导作风。他所作的著名的《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是开展调查研究的典范。他重视发挥群众作用,指出:“我们党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与广大群众有密切的联系,就在于它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脱离了群众,失掉了群众,那就等于失掉了基础,失掉了斗争力量。”他经常批评那种“离开革命的实际变化凭自己的愿望来决定问题”的做法,和不顾情况变化发号施令的恶劣作风以及官僚主义的做派。他坚持民主集中制,强调在集中的同时要扩大民主。他认为:“民主作风是要靠长期培养的,党内必须发展批评自我批评,允许党员说出心里话,则能有真正民主的实质。”“必须先有党内的民主,人民的民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任弼时同志这些重要思想,在党内产生很大影响,至今仍有指导意义。任弼时同志始终坚持“从照顾群众的利益出发,从照顾群众的经验出发,从依靠群众的力量出发”。他说,“共产党员应当善于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的支援和力量是不可忽视的,任何英雄好汉离开了群众,是不可能做好任何一件工作的”。他注重联系群众、做好群众工作,注重实事求是、工作作风实在。在指导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时,他亲自找负责运盐的乡村干部谈话,搜集整理相关材料,解决群众运盐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在转战陕北和赴西柏坡途中,他总是利用休整时间做调查研究,了解土地改革的情况,为党中央及时纠正土改斗争中刚刚显露的“左”的错误倾向,贡献了重要意见。到北京后,他不顾自己重病在身,仍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调查研究。在去世前几个星期,他还找通县农村的一位支部书记谈话,研究制订生产、渡荒的有效办法。在涉及群众利益的每一件事上,他都要求谈工作的同志把问题说得具体些,深入到每个细节。正如朱德同志评价的那样,任弼时同志“树立了一个朴素切实、密切联系群众的榜样”。任弼时同志始终如一的群众观点和贯彻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一面镜子,让人们深刻领悟到为人民服务的真谛。
任弼时同志为我们树立了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典范。任弼时同志生前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用钱多。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艰苦朴素、克己奉公。他经常叮嘱周围的同志爱护公物,不要铺张浪费,凡是自己能够做到的,决不要麻烦别人,生活上一丝一毫也不能特殊。他长期抱病担负繁重工作,时刻要求自己“能坚持一百步,就不应该走九十九步”。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为重建青年团夙夜在公,不辞辛苦,精力和体力严重透支,在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一大上作政治报告时不得不中途由他人代读。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不顾医生“只能工作四小时”的劝告,常常工作到深夜,直到病逝前仍在翻阅文件,查看地图。他勤勤恳恳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叶剑英同志评价他为党和人民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任弼时同志的“骆驼精神”,彰显出强大的人格力量和崇高的道德品格,鼓舞着共产党人负重奋进、负重致远。
伟大的征程前赴后继,光辉的事业薪火相传。任弼时同志这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铭记他的历史功绩,学习研究他的革命思想,继承弘扬他的精神风范,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以此来激励我们在新的形势下不断前进。当前,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十四五发展规划,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我们要学习和发扬任弼时同志和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精神,结合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切实担当起党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奋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