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旅游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吴志云:乌克兰札记
2022-03-01 14:30:51
作者:吴志云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近来,乌克兰正在发生又一次令人瞠目结舌的剧变。
    二十年前,笔者在江阴市教育局工作,曾经访问过历经苏联解体后获得“独立”的乌克兰。耳闻目睹,感慨万千,著有《乌克兰札记》。
    闲来收看关于乌克兰的新闻,不禁为战火笼罩中的美丽乌克兰将不再而扼腕叹息。乃想起旧作,晒出来聊以分享。
    拥有和平,比什么都好。

    (2002年10月24日—26日)

    应乌克兰中央教育科学院邀请,我与华士实验学校4位校领导吴辰、章立早、夏青峰、王冀敏,于10月3日至8日,赴乌克兰进行了为期5天的考察。期间,先后访问了乌克兰首都基辅“苏霍姆林斯基实验学校”;基洛夫格勒州帕夫雷什镇“苏霍姆林斯基学校”;观摩和旁听了上述两校展示的12堂教学课;分别与哈依鲁莲娜校长、德尔卡绮校长进行了教育工作交流;拜会了乌克兰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教育科学院副院长萨芙琴科;两次会见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卡娅院士;还就华士实验学校与上述两校建立友好学校、开展学术交流、师生互派互访等事宜达成了协议。同时,我们还观瞻了位于基辅市中心的“卫国战争纪念馆”、位于基辅市郊博亚尔卡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纪念馆”;寄宿并访问了帕夫雷什的农家;游览了基辅市容。总的感受:乌克兰虽然政治上独立了,但目前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乌克兰教育有很好的传统和模式,尤其是11年义务教育基础扎实,但缺少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和改革;乌克兰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但并未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而创造更多财富;乌克兰国民素质较高,但由于意识形态的转变,人民缺少奋发进取的生存张力;乌克兰民族精神强烈,但由于封闭而不够开放;乌克兰的朋友非常热情友好,但苦于接待条件较差,显得捉襟见肘。如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乌克兰“大国”风韵犹存,“富人”落难尴尬。

    乌克兰位于东、西欧交界地域,人口5100万,国土面积60.3万平方公里,四邻与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亚利接壤,第聂伯河流经全境注入黑海,东正教为国教,哥萨克为主要民族,流通货币“革里辅娜”,与人民币比值为1:1.5。乌克兰于1991年经全民公决独立,系苏联解体后,国土、人口仅次于俄罗斯的独联体国家,现任总统库奇马。乌克兰首都基辅,原为苏联第三大城市(第一为莫斯科、第二为列宁格勒)。基辅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名城,著名的第聂伯河由北而南贯通全城,将新、老城区分隔为东、西两块,7座各种造型的跨河大桥,给静谧的河面凭添几分风致。河东为冲积平原新城区,住宅建筑与中国的北方城市相仿,几乎看不见欧式风格;河西为老城区、古城区,是乌克兰政治、文化、科技、金融中心,典型的欧式建筑群落、宽阔的大街、耸立的教堂、舒缓的广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7座郁郁葱葱的山包之中,基辅因此被称为世界级的森林公园城市。基辅作为乌克兰首都,拥有一批标志性建筑:一是著称于世的东正教教堂,如米哈依尔大教堂(建于11世纪)、索菲娅大教堂、尼古拉耶大教堂(建于17世纪)、安德烈大教堂、洞窟大教堂;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特色建筑,如矗立在第聂伯河畔西山顶上的“祖国母亲”雕像(高102米)、“彩虹”桥(不锈钢板焊接,建于1990年。由俄罗斯、乌克兰合建)、“独立”大广场(苏联解体后开辟)、无名烈士纪念牌;三是风格各异的人物塑像和闪亮着光泽的卵石老街、金壁辉煌的基辅大剧院。

    乌克兰实行11年义务教育制度,小学5年、中学4年、高中2年。一年级入学年龄为7岁。校园内呈现大同学与小朋友同聚,大哥哥、大姐姐与小弟弟、小妹妹同乐,年龄段差异较大,人文氛围相当热烈的格局。

    乌克兰教育的主体思想,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语言(乌克兰语)、热爱母亲、热爱书籍的人,成为一个无私的、高尚的、大写的人。这一办学思想,充分体现在每一个学生行为规范中,体现在学校课堂内外。

    苏霍姆林斯基是伟大的教育家,他20世纪50年代蜚声苏联教坛,最终成为国际级的人物,其成就不仅仅在创立教育科学体系,而且身为乌克兰人,还一生忠诚于乌克兰民族语言的弘扬和发展、乌克兰民族文化(如诗歌创作)的弘扬和发展、乌克兰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发展。他毕生致力于教育教学实践和探索,战后不当区教育局长而当乡村学校校长(1944年至1970年),不脱离教坛和学生。他一生撰写了41部教育专著,几百篇论文,1500多篇儿童童话故事。伟大的实践和有效的探索,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科学体系。前苏联及其目前的乌克兰,都把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内容融入基础教育教材乃至从一年级开始,就把苏撰写的儿童童话故事编入课本。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把心灵献给孩子。他把学校看作人的精神摇篮,进入学校是迈开人生的第一步,每个孩子虽不能人人成为“大家”,但必定能成为父亲或母亲,因此,要对孩子进行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十戒”、“十不要”、“十四个要”),以此培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对祖国、对社会、对人群的一种纯正的情感。

    哈依鲁莲娜校长认为,不论发生什么变化,乌克兰乃至俄罗斯和所有独联体国家教育界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崇敬、崇拜、崇尚不会改变。这是因为,贯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会让一茬一茬学生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同时,懂得了解自己祖国历史至关重要,懂得了解本土文化渊源的不能替代,懂得这是人生人格发展最根本的基础。

    由于受前苏联解体和乌克兰经济困难的不利影响,乌克兰教育事业近十年的发展步履艰难。因缺少像前苏联时期国家拨给的大量教育资金,现在乌克兰的教育优势已经蜕变为弱势,而且甚至无法有创新与发展。从考察的两所学校看,乌克兰的办学条件和设施,城乡差别很大。就是基辅“苏霍姆林斯基实验学校”作为乌克兰的一流学校,其规模、设施等教育现代化硬件水平,也远远不及我们江阴一些重点学校。远离首都基辅300多公里的帕甫雷什农村学校,尽管因苏霍姆林斯基任校长著称前苏联乃至全世界教育界,但该校的硬件设施十分落后,作为标志性的一座主建筑二层楼校舍,建于1957年;操场跑道为泥质且杂草丛生;厕所为蹲坑式(水泥板上凿一个洞);没有专门的教师办公室;没有现代化教育装备;“老三室”齐全,但都很陈旧;黑板为折合式,课桌为平板式,教具很原始。但政府免费提供暖气、照明等基本办学条件。

    乌克兰学校的规模不大。帕甫雷什全镇7000多人口,帕甫雷什学校在校学生520名、在职教师38名(该镇共2所学校,另一所乡村学校在校生200多名)。基辅实验学校在校学生1148名,43个班级,96名教师(另聘14名兼职教师)。

    乌克兰学校的管理总的感觉是“精简”。我们考察的2所学校,均没有脱产行政人员,校长室均为一正二副且都兼课。(帕甫雷什学校德尔卡绮校长一周9节课)。2所学校的布局设置也很“简单”,几乎没有行政区和教学区之分。基辅实验学校校长室隔壁就是教室,帕甫雷什学校校长室的左右就是实验室。

    乌克兰实行11年制义务教育(前苏联时期为10年制),法律规定每班不得超过30名学生(基辅实验学校三年级一个班仅12名学生),教学的主语言为乌克兰语。并要求从2年级开始,教学俄语和英语。乌克兰规定不允许搞“分班教学”,不搞“择校就学”;不准乱收费(学生课本基本免费)。基辅实验学校1—5年级的学生在校就中餐,每餐1.6元(前苏联时期为免费供餐),高年级学生自行解决中餐;课间,学校免费供应一杯牛奶两块厚饼。帕甫雷什学校不供中餐,课间免费供应一杯牛奶。

    德尔卡绮校长说,学校对教师工作实绩不专门进行考核,主要看各年级参加区和州组织的统考成绩或奥赛成绩。因为教师们对这份职业十分热爱,充满工作的激情,大家都十分认真、很出色、很负责,当校长根本不用担心哪位老师因工作不负责任而影响教学质量。

    乌克兰学生11年级毕业后,不搞全国性的统考,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报考各类自费或免费大学的考试。这样做,学生获取更高学历的机会更多、选择的余地更大,还可以边工作边参加上大学的考试,考取就上,考不取以后再考。

    由于受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乌克兰教师的工资收入与劳动付出很不相称。小学教师每月薪金30美元,中学教师每月40美元,校长每月50美元。前苏联时期,分别为150美元、180美元、200美元,而且那个时候国家给职工的福利很多很好,生活水平很高。哈依鲁莲娜校长说,现在这点工资,仅能供给一般的生活,维持日常的开销。要想买房子、买汽车、买大件家用电器,就十分困难了。当然,乌克兰城乡居民家庭电视和冰箱早已普及了,只是比较陈旧,黑白电视机较多,彩电尺寸也不大。

    在实践苏霍姆林斯基“蓝天下的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基辅实验学校和帕甫雷什学校都作了形象生动的展示。如基辅实验学校二年级的一堂“思维课”——

    一个班级21名学生在学校花园中上课。老师首先请每个学生朗诵自己写的小作文《十月的花园》,讲述秋天树叶改变成了什么颜色、空气的味道是怎样的,鸟儿们又在做什么;接着让一名穿红衣服的女孩装扮“秋天”,提问其他孩子“秋天来了感受到了什么”;然后猜谜语。又接着老师传授自然知识,如秋天早上下雨,午间就会停止;树根上出现蘑菇,冬天会很冷;冬天来得早,春天也会早来到……再接着,老师请出3位孩子,讲述苏霍姆林斯基写的儿童故事:“一个女孩在花园中栽下一棵小树,十年后,女孩变成姑娘,看到这棵长大后的树,问它是怎样长成材的,大树说,你忘了?这是你栽下的呀,我漂亮,你也很漂亮呀!”……最后,老师拿出小铁锹和剪刀,讲树过冬要培土剪枝,请每个孩子选择一棵树或花,讲一段悄悄话。一个名叫安东的男孩子选择了园内最小的树,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它最小,希望它能在冬天吸收最多的养分,来年春天快快成长……一堂“思维课”上下来,我发现,每个孩子都很轻松,根本没有厌倦之感。即使是我们这样的旁观者,也觉得很有趣味、很有教益。当离开这群孩子时,我在想:我们江阴的课堂教学也让学生们学得如此轻松吗?

    乌克兰·官员访谈录(印象之三)

    萨芙琴科副部长、副院长如是说——

    这些年,我经常与中国同行交流、交谈。今天与中国江阴的朋友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我已听卡娅和哈依鲁莲娜讲过,江阴同行们,对苏霍姆林斯基依然十分的尊敬和崇拜,而且不远万里来到乌克兰,还到基层乡村学校实地考察,还帮助帕甫雷什学校解决复印机,资助乌克兰“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会”承制“苏氏85周年纪念”和纪念陈列册等等,你们这样真诚,使我万分的感动。

    目前,乌克兰处在很不好的时期。随着意识形态的“改革”,教育也受到极大的冲击和影响,这是我们对“改革”所始料未及的。

    几十年来,全世界教育界都十分注重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到他所倡导并实践的教育民主思想的伟大生命力。今天(10月8日)刚刚开幕的“东正教”国际会议上,也将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写进会议文件中,可见其的影响之大、之深。苏霍姆林斯基不是在局部上研究教育教学管理和实践,而是从乌克兰民族的整体利益和培养健全人格的全方位的教育。尽管几十年过去了,在今天的现代教育理念中,依然可以见到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的再现和光大。

    十分感谢中国同行来乌克兰交流。吴志云先生刚才讲到“教育无国界”,我十分赞同这个观点。就培养人来讲,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无不注重通过教育,让人如何辨别善恶和丑美,分清真理与谎言,无不注重培养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秕糠”,这是我们教育的真谛和追求。

    我去过中国。这些年中国的建设成就令人吃惊,中国人非常聪明、勤劳,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十分的成功,因此,发展也就成为必然。衷心祝愿中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衷心祝愿江阴与帕甫雷什学校、基辅实验学校的合作取得成功。

    乌克兰中央教科院院士、苏霍姆林斯卡娅博士认为——

    未来世界教育走向,无疑将是“教育的发展紧紧依存于教育的投资”;但当前产生一种倾向,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剧,每个国家教育的个性(特珠性)正在逐步消失。个性的消失,某一种倾向的发展必然带来某一种反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何保持民族特色的教育个性,事关民族文化传统的承传。目前,乌克兰正努力进入欧洲整个范围,也努力警惕失去自己民族特色、风格和文化。鉴于此,乌克兰教育界人士始终坚持把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贯穿于现代教育和教学,就具有特定的意义——既能继承和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又能保持具有乌克兰特色的脸面,从而获取保持乌克兰民族精神价值。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实质,就是使学校成为培养民族精神的摇篮,成为民族传统保持和发扬的基地。但尽管如此,由于种种原因,乌克兰现时的教育面临发展的重重困难。政府投入急剧减少,学校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办学设施和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从教人员收入水平降低,教育的前途不是充满希望,而是步履维艰。

    卡娅院士曾两次来中国访问和考察。她认为:中国的教育充满希望,前途一片光明,一是在于中国教育当局正努力了解世界范围内的先进教育思想;二是既吸收国外先进的东西,又坚持保持自已的民族特色;三是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不仅熟识陶行知,而且了解苏霍姆林斯基,还十分注意欧美一些其他教育名家的思想。

    关于科学与人文、经济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卡娅院士说,这正是乌克兰中央教科院研究的重要课题。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从教育观念和理想上来说,就是如何赋予人文内容,强调人文精神的弘扬;就是如何把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力求解释学科真理、规律的诞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发明者、探索者、学习者如何形成个性的经历;力求不把自然科学的教学过程变成僵化的、教条的,而是活泼的、生动的。经济与教育发展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但乌克兰“改革”十年,不仅没有看到经济和教育有多大的发展,反而呈现一种日趋加剧的混乱和无序,这是我们乌克兰教育界同仁最感忧虑和担心的现实。中国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经济发展,教育因此获益,这是中国教育的荣幸。

    我出生在帕甫雷什,伴随父亲时,有幸接触了许多世界各地的朋友,而且他们就住在我们家里。大约50年代中期,有一位杭州大学教育系的王毅教授,他非常的谦虚、勤奋、刻苦、全神贯注地投入工作,给我们全家及帕甫雷什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留下深刻印象。至今,我的老母亲还怀念着这位中国同行。老一代中国教育工作者的这种特点。可以从你们江阴来的客人身上反映出来,你们来乌克兰几天,马不停蹄、考察、听课、下乡、访问,太让人感觉到这种传统作风的弘扬与发展,太让人为你们这种优秀的品质所折服。还要十分感谢你们赠送的珍贵的礼品——中国画。我在乌克兰这块洋溢着芬芳的土地上生长,同时也感受到中国灿烂文化的醇香。50年代王毅教授也送过一幅中国国画,至今还挂在乌克兰教科院的墙壁上。你们赠送的这幅新作品,我会好好保存它,我十分感谢你们给帕甫雷什学校的赠送的贵重的礼物(复印机);十分感谢你们承诺并兑现的赞助印制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纪念馆、85周年纪念资料费。我会努力工作,努力使父亲的崇高荣誉在新世纪得以延续、弘扬。

    哈依鲁莲娜校长也曾考察过中国江苏的教育。她说:中国教育特别是苏南的教育,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稳定性,二是各级政府关注教育。这恰恰是目前乌克兰所不能比拟的。

    乌克兰·农家(印象之四)

    在远离首都基辅的帕甫雷什镇,我们一行7人(外加翻译和司机),被德尔卡绮校长分别安排住宿在3户农家(显然是这乡镇上最好的人家)。我和翻译吴盘生先生住在萨沙(男主人)的家里,女主人叫依拉,女儿名扬娜(5年级学生)。这个家庭的主房为2层楼,连同辅房、前庭后院、晒场,大约占地0.8亩;楼上楼下全部铺地毯,还有一辆旧卡车。萨沙1984年高中毕业后考上大学,学机器制造专业,现在镇上搞农机修理;依拉中专毕业,在镇上一个食品加工厂当技术员。萨沙告诉我们:帕甫雷什是1996年分田到农户的,原集体农庄社员每人分到2.5公顷农田,但这么多田独家独户无法耕种,只能几家几户联合起来租用大型机械耕作,(这些大型机械原先是集体农庄的,现在变成私人所有了)。由于缺少农业投入,田多劳力少,广种薄收,农民收入很低,只能维持温饱。萨沙家庭可算是镇上的“殷实户”,2人的月工资仅为66美元。因此,还要靠家庭养殖副业来增加收入。萨沙家的后院就是养猪、养品种鸡、养鹅的的场(圈)。至于萨沙家的房子,他告诉我们,这是在前苏联时期,经过5年的积攒造起来的;如放到现在,根本不可能造新楼、建新房、买新家电。萨沙还说,生活是过去(前苏联)好,当官的说“独立”了好,只是对少数人“好”,对老百姓是“差”,老百姓生活水平下降,怎么能说“独立好”!

    萨沙全家对我们十分的热情。原先计划下午6时到达,结果到晚上9点才落脚,这顿晚饭他们一直等我们到后才一起用餐。他们把我们奉为上宾,让座、敬酒、上茶、吃水果……他们让出两个主房间,让我和吴先生一人一间、一人一铺。显然是刚拆洗的被褥,散发着一阵清香。我在安宁和静谧的乌克兰乡村度过了令人难忘的一夜。那天早晨,我被一阵鹅叫声唤醒,哦,萨沙家的“成员”们纷纷起床,很快就奏起“晨曲”。当我去洗漱时,发觉女主人依拉已经将丰盛的早点备好了,让人感觉一阵温馨。早餐后,我们与女主人告别,没想到,她一定要送我们两只大西瓜、一瓶香槟酒、还有一盒精美的巧克力。她说她们这儿的西瓜特别甜,表示亲密;香槟酒表示友谊;巧克力表示真诚。我不禁为女主人的精细和好客所感动。乌克兰,也是礼义之邦!

    乌克兰·文化(印象之五)

    乌克兰具有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东正教教义、乌克兰语言、哥萨克习俗,等等,都作为本土主流文化而代代承传。走进基辅、走向原野、走入乡村,浸透着这些主流文化乳汁的、至今散发着久远芬芳的乌克兰风情,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那些不知哪个年代铺设的卵石路,每颗卵石都折射着黑色的光泽,让人感受到乌克兰历史的沉淀之深和基辅年轮的沉重之负。

    ——那些庄重伟岸的建筑群,厚厚的块石、粗犷的构架,垒起的不仅仅是一垛垛墙体,抑或还是一个民族深沉的思考和坚毅的追求。

    ——那些金顶耸立的教堂,在秋阳下愈发的辉煌,炫耀着多少年来承载了多少代乌克兰哥萨克人的精神之舟,驶向神圣洁净的港湾。

    ——那些点缀在广场、大街的人像雕塑,传说开辟处女地的“基辅”三兄弟、为祖国而战的瓦图丁将军、伟大的民族诗人谢甫琴柯……或奔放、或沉思、或凝眸,似乎在诠释着乌克兰的过去、图解着乌克兰的现在、寻觅着乌克兰的未来。

    ——那些在街巷深处操琴吟唱的“音乐人”,婉转如夜莺之歌、抒情如红莓花开、清澈如郊外明月、悲凉如战争浩劫的歌谣,让匆匆过客驻足、追忆、回味,驻足瞭望正在变幻的乌克兰“世界”,追忆怀念已经逝去的乌克兰“青春”,回味咀嚼曾经拥有的乌克兰“橄榄”。

    ——那些掩映在花树丛中的农庄,木栅护卫着一片宁静,犬吠唤出了手推车和踽踽而行的老妇人,欢鸣的鸟儿飞落屋顶撩翼梳羽,风过后的一树秋叶无声地亲吻着大地……乌克兰农庄一派自然,一切都归于自然。

    ——那些连片连片的土地,乌黑乌黑,似泼上一层油脂般细腻和滋润;那成团成团的围林,远看近看,如浓墨重彩的一幅幅油画;那奔驰在原野的拖拉机,在斜阳下留下一个个意味深长的剪影。

    还有那座伟大的纪念馆——“奥斯特洛夫斯基纪念馆”,尽管地处偏僻,展室不大,馆藏不多,参观的人也很少,可在我们看来,能够亲临博亚尔卡这块圣地,能够亲近伟人的遗物,能够亲闻保尔故乡的声音,能够亲吻英雄的土地。这是极为高尚的精神享受和愉悦。我们仰望着保尔的塑像。抚摸着保尔当年使用过的电锯、打字机、烤火炉,检阅着反映保尔战斗和工作的珍贵图片……女馆长说“我们不该忘记”。是的,保尔影响了几代人,不该忘记这位前苏联英雄、这位乌克兰英雄、这位人民英雄。女馆长拿过一本厚厚的签名簿,要我们签字留念。此时此刻,我将满腔激情化作一句题词:“伟大的人永远伟大”。

    还有那座不朽的建筑——“卫国战争纪念馆”,这座全面反映乌克兰卫国战争历史的展馆,简直就是战争的再现:坦克、枪炮、飞机残骇、军旗、铁丝网、绞刑架、砍头台、万人坑……把几层几万平方米的展厅布置得庄严肃穆、揪人心肺、激动异常,令人唏嘘不已。最后一个展室,用7000名英雄、烈士的照片串连而成,一组数字这样写着:在卫国战争中,苏俄联盟死亡人数达2700万!战争是残酷的,正义必将战胜法西斯。苏联及其乌克兰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讲解员告诉我们,乌克兰人民不要战争,憎恶战争,远离战争;乌克兰人民向往和平、企求和平、热爱和平。我说,中乌两国人民都曾饱受战争创伤,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永远拒绝战争,中国人永远是和平使者。

    还有那座崇高的雕像——“祖国母亲”。据说,她用二战的枪、炮、弹壳、装甲等金属残片浇铸而成,外层用银白色的不锈钢板镶嵌。高高站立在第聂泊河岸西山上的“母亲”,左手高举“守土之盾”(重达30吨)、右手高擎“正义之剑”(重达11吨),向着东方,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祈祷着乌克兰永驻太平盛世,祝福着乌克兰儿女们吉祥长久。

    还有那个神圣的去处——“乌克兰大剧院”,这里是名符其实的金壁辉煌,名符其实的艺术殿堂。10月5曰这天晚上,我们冒着微微的秋雨,来到这里观看芭蕾舞剧《吉赛尔》,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一个永恒的真善美主题,把我们引进芭蕾王国。整个剧场座无虚席,却鸦雀无声,就是中场休息也井然有序,终场时刻台上多次谢幕,台下掌声不绝;曲终人散,铺着地毯的场地片屑不见。更令人叫绝的是,那么多男士女士们随意挂着的衣帽,存放与拿取竟然没有一点“龃龉”。翻译告诉我,乌克兰民族视偷窃、贪小利为最大的耻辱,因而在如此高雅的公众场合,你不用担心谁把谁的那件昂贵的皮衣拿走。若不是亲眼所见,我真不相信“国民素质”对于一个民族是那么的重要和实在。

    乌克兰之行,时间虽短,然所见所闻,让人感慨万千,乃至归国后数日,还夜不能寐,生出几点思考:

    一、从“乌克兰改革”的失误、失策、失败,更加体验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来之不易。乌克兰作为苏联“大家庭”中的一员,曾拥有过“强大”的辉煌。前苏联解体,乌克兰政治上搞“独立”,经济上实行“休克疗法”,政策上“全盘私有化”,一夜之间,国有经济全面崩溃,十年“改革”,十年倒退,乌克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甚至连副部长级的官员月薪也只有100美元,苏霍姆林斯基的夫人、老教育工作者的退休金每月才20美元,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现实。中国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稳步推进,20年改革,20年前进,中国老百姓从中得实惠,这是值得庆幸的。对此,乌克兰官员和校长们说:“乌克兰改革没有摸到石头,没有过河,反而被水淹死了;中国改革摸到了石头、过了河,邓小平先生伟大!”听到这些,我忽然更加尊敬起邓小平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并从内心讲一句:我们必须十分珍惜这个大好局面,否则要吃两遍苦、受两茬罪。

    二、从乌克兰教育的过于“传统”和缺乏“新意”。更加体验到“只有发展经济,才能促进教育”是一句真理。乌克兰教育界人士对教育现状,显然是不满意的。他们献身于教育、致力于教育,靠的是一种民族精神支撑,靠的是一种职业道德影响。他们十分向往改善教育设施和装备,十分羡慕已经“现代化”了的江苏教育、苏南教育。但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只能维持局面;教师工资收入低下,也只能“忍”,总算还有几十美元不等的月薪,总比失业沦为社会救济对象要强。我们江阴教育这几年蓬勃发展,教育现代化水平长足提高,靠的就是持续发展的地方经济和资金投入。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侯文忠:探访海迎红色文化展览馆:一名租房办红色展览的老石油(组图)
·下一篇:无
·张志坤:西化“精英”误国的经典案例——乌克兰战争的影响与启示(一)
·张发金、龚翠英:宁化:“苏区乌克兰”,支前有担当(组图)
·特稿:宁化:“苏区乌克兰”,支前有担当(组图)
·乌克兰:抗议运动和法西斯
·组图:列宁遗物自苏联解体后首次在乌克兰展出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吴志云:乌克兰札记
陈先义发言:“两个确立”是新时代的伟大决择
中红头条:卫鸿:红会举办“两个确立”理论研讨会(
田永清:《将军与大学生十日谈》连载2
田永清:《将军与大学生十日谈》连载1
中国:四川红军第一村祁君的美篇
【苍洱骄子,民族脊梁】之九:在纪念周保中将军诞辰
80多年前漫漫路:红军“三方四路”长征真相
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发现一张毛主席照片,眼含热泪
关于毛主席的60个问题,请理性思考,理性回答!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