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旅游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旅游>>正文
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发现一张毛主席照片,眼含热泪:这下有救了
2022-03-01 10:52:02
来源:鳯凰看世界
作者:鳯凰看世界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1955年5月的一天,遭受美国当局软禁长达五年之久的钱学森在吃饭时,意外发现了一张毛主席的照片,仔细一看后,随即大笑着对蒋英说道:“我们这下有救了啊”。

    望着钱学森的笑容,蒋英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往日的辛酸苦楚一下涌上心头。

    五年前,她和钱学森满心欢喜地收拾行李,期望回到祖国,为新中国发展做出贡献,然而就在他们即将踏上飞机的那一刻,噩耗突然到来。

    逮捕、拘禁、监视,各种剥夺人权的恶行接踵而至,丈夫钱学森受到了美国当局极其不公的迫害,从那一刻起,钱学森脸上的笑容渐渐地消失了......

    一个爱国科学家的归国之路遥遥无期,但是他那颗想要回家的心却一直初衷未改。

    他说:“我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心急如火,唯恐错过机会。”

    但是前路究竟在何方,钱学森不知道;究竟什么时候能回家,钱学森也不知道。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不断地为国家做准备,他坚信,终有一天他一定会回到祖国。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五年。

    直到这一次意外发现毛主席的照片,消失了许久的笑容重新出现在钱学森的脸上,夫妻俩望着照片喜极而泣,回家的路终于要来了......

    这究竟是一张什么样的照片,竟能让钱学森激动成这样?这和他能否回国又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呢?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海外,无数炎黄子孙为之骄傲自豪,中国历经百年屈辱,终于在这一刻站了起来。

    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主,使得许多飘零在海外的游子们纷纷立志回国,参加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贡献,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就是其中之一。

    此时的钱学森已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在美国喷气推进研究中心担任主任(当时美国仅有两个喷气推进研究中心,钱为加州研究中心的主任),是火箭、航天领域的权威专家。

    对于钱学森这位世界级科学家,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曾如此评价:

    “钱已是使美国空军制定从螺旋浆式向喷气式飞机过渡,并最后向遨游太空无人航天器过渡的长远规划的关键人物。”

    更将其视为“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

    钱学森在美国人心中的地位不可谓不高。

    但是钱学森自幼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骨子里更是流淌着炎黄血液,“忠”“孝”早已深刻内心。

    如今国家和人民急需自己的帮助,钱学森不能推辞,更不敢推辞。

    “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短短十九个字,尽显钱学森的赤胆忠心。

    1950年,钱学森毅然放弃了美国优厚的待遇和光明的前途,买下了由加拿大飞往香港的机票。

    然而此时国际局势突变,朝鲜战争爆发,中美关系跌落谷底,了解美国导弹工程核心机密的中国人钱学森成为了美国当局的重点关注对象。

    美国军方得知钱学森将要返回中国后,美国海军部次长金贝尔急得跳了起来:“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

    而他更是喊出了那句在如今广为流传的“名言”:“无论他走到哪里,都值五个师”。

    就在他即将踏上飞机准备回家的时候,美国当局却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他企图携带机密资料出境,触犯了美国的“出口管制法”,被勒令禁止出境。

    1950年9月6日,洛杉矶移民归化局来到钱学森的家中进行调查并向其出示逮捕证,钱学森被带走。

    由此开始了对钱学森长达五年的迫害。

    在监狱中,钱学森受到了非人的折磨,他被关在一间昏暗的单人牢房中,除了浑浊的空气,极差的伙食外,他还得忍受狱警在夜间每隔10分钟就被叫醒的残忍行径,精神和身体受到严重摧残。

    许多年后,钱学森的夫人蒋英曾回忆起那段日子,仍然十分心痛地感慨道:

    “钱学森在那里呆了15天,第14天的时候我被允许看望他一次......他一下子瘦了15磅,我都不认识他了.....回到家也不说话,他失声了。”

    钱学森被保释回家后,美国当局限制了他的人身自由,被要求只能在洛杉矶内活动。

    除了每个月必须到移民局报到一次外,还受到了联邦调查局的24小时监视,拆检来往信件,甚至强行上门核查,钱学森一家的休息和健康受到严重干扰和影响。

    在这个崇尚自由和尊重人权的国度,当局政府竟然非法拘禁、监视、软禁一位为美国发展做出过贡献的科学家,这是何等的讽刺?

    就这样,钱学森被监禁了长达五年之久,回家之路遥遥无期。

    直到1955年,一张毛主席相片的出现,为他指明了回家的方向,仿佛黑暗中的一缕晨曦照进他的心中,红日东升就在不远的将来......

    那是5月的一天,钱学森的夫人打电话到中国城,向一家超市采购了一些大白菜和粉丝,并请店家将蔬菜送到钱家。

    没多久,一位华侨伙计就将新鲜的蔬菜送到了钱学森家,蒋英在厨房清洗蔬菜时,发现蔬菜下面垫放着一本《人民画报》。

    她顺手打开翻看了一下,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快速跑到卧室拉起了还在躺着的丈夫,激动地将画报塞给他:“你看!”

    钱学森看到妻子如此激动,急忙拿起画报仔细阅读起来,他看到在卷首的醒目位置上刊登着一张大幅的毛主席照片。

    原来五一国际劳动节之时,新中国举办了一场十分隆重的庆祝大会,毛主席等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北京天安门城楼检阅群众游行队伍。

    《人民画报》的编辑处就选取了几张毛主席参加庆祝大会时的相片刊登在了这期的画报上,让钱学森有了意外发现。

    在其中一张毛主席的照片中,他看到了一位“老熟人”--陈叔通,在下面的职务介绍里写得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这个陈叔通不仅是钱学森的同乡,更是其父亲钱均夫和蒋英父亲蒋百里的老师。

    陈叔通是进士出身,官至晚晴翰林,学识渊博,1894年时,杭州知府林启开创求是学院,即浙江大学的前身,聘请陈叔通的哥哥陈仲恕担任院长,陈老为副院长。

    当时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就曾就读于该校,蒋英的父亲、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也是其学生,因此钱学森和蒋英自幼就对陈叔通尊敬有加,尊称他为太师父。

    新中国成立后,陈叔通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44岁的钱学森望着这张毛主席和陈叔通的合照,消失许久的笑容再次浮现在他那张日渐消瘦的脸上。

    “这下我们有救了啊”,他紧紧地握着妻子的双手,眼含热泪激动地对她说道。

    他之所以这么说,一方面,是因为钱学森认为陈叔通是全国人大的副委员长,更是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挚友,他们的求助应该会得到国家的支持。

    另一方面,陈叔通是一位爱国主义者,民主人士,而且钱学森和蒋英自幼就有陈老前辈相识,亦曾受教于老前辈,钱、陈两家世交,关系极好。

    在这层关系上,陈叔通一定会帮助他们的。

    就这样,钱学森带着恭敬和极其迫切的心情,在四周无人之际偷偷地给太师父写了一封求助信,在信中钱学森简述了自己在美国不公的待遇和迫切回家的决心,希望能够得到陈老的帮助。

    数百字的信件,无一处不透露出钱学森的归国心切,彰显着一位爱国科学家的赤子之心。

    不过他们此时正受到联邦调查局的严密监视,一切来往信件都会被拆开检查,直接将信件寄给陈叔通是万万不行的,那么如何能将信安全的寄到陈叔通的手上呢?

    对于这个问题,钱学森夫妇二人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一个是才识过人的教授,一个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们聪慧的大脑,绝不仅限于他们所学的专业,很快他们就想到了一个绝佳的办法!

    先由蒋英写一封家书寄给正在欧洲旅居的四妹蒋华,钱学森写给陈叔通的信件就藏在这封家书里,再由蒋华将其寄回国内,这样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将信交到陈叔通的手上。

    为了遮盖笔迹,蒋英还特地用左手模仿小孩的笔迹在信封上写字。

    随后夫妻二人开车前往一个黑人多的超市,正如他们所料,联邦调查局的特务一路尾随而至。

钱学森写给陈叔通信原件

    为了能够躲过特务的眼睛,钱学森和蒋英二人分开行动,特务奉命跟踪监视钱学森,自然对他的动向极为上心,对于蒋英的突然离开,他们并没有什么警惕。

    趁着特务松懈的这个间隙,蒋英偷偷地将信封塞进了路边的邮筒中......

    一切都按照他们之前所预想的那样发展,这封承载着爱国科学家回国希望的信件一路漂洋过海,送到了比利时蒋华的手上。

    突然收到姐姐姐夫寄来的家书,蒋华很是诧异,对于美国的情况她并不是很了解,陈叔通是谁她不知道,陈叔通在哪里她更不知道。

    不过三姐常常在写给她的信上提及自己像是笼子里的小鸟出不来,再加上钱学森在信中迫切地急需援助,她知道此事绝非一般,便迅速将钱学森的信转寄到了上海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处。

    后来蒋华谈起搭救三姐一家的经过时,无不自豪地说:“我一生中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帮我姐夫回国。”

    事后证明确实如此。

    钱均夫看到儿子辗转欧洲寄来的书信,感到事态的严重性,心系儿子安危的他赶紧在陈叔通访问回国后的第一时间将钱学森的信件致函给陈老。

    一般学者认为陈叔通收到钱学森的求助信后将其交给了周总理,周总理又转交给正在主持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王炳南,这其实不然。

    陈叔通收到信后,于7月11日将信交给了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竺可桢,第二天竺可桢便致函另一位副院长张稼夫,希望他能设法帮助钱学森回国。随后在国务院副总理陈毅的批示下,这件事情由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等人重点处理。

    其实早在钱学森被捕之后,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李四光、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委员会主席郭沫若及大学教授叶企孙、钱三强等180多位科学家联名致电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世界和平大会主席居里博士、美国总统杜鲁门等人,谴责抗议美国当局无理扣押钱学森,并要求美国政府立即释放被拘禁人员。

    中国政府也十分关注钱学森的动向,在得知钱学森被扣留后,第一时间就对美国的行为进行了强烈谴责,但是迫于当时中美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两国之间根本没有谈判的机会。

    直到1954年4月在比利时举办的日内瓦会议上,中、苏、英、美、法五国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时,相互隔绝、相互敌对的两国开始才有了正式的对话。

    趁此机会,中美双方就两国平民回国问题进行过五次接触,达成了部分协议。

    其中在中方递交给美国需要释放的124个留学生名单中,钱学森的名字位列第一位,但是唯独他被美国拒绝。

    美国认为,钱学森是当时世界闻名的导弹专家,曾参与过美国军方导弹的研究,掌握着当时最先进的导弹技术,他对美国的国防安全构成了潜在的重大威胁,并不愿意将其当做中美谈判的筹码。

    美国在阻止钱学森回国这件事情上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为了能够自圆其说,搪塞中方代表,他们多次对外宣称钱学森不想回国,对内又以法令禁止钱学森离开美国。

    自相矛盾的做法,无不透露出美国当局丑恶的嘴脸。

    迫于当时中美之间的关系和联邦调查局对钱学森的软禁,中国政府很难了解到钱学森的真实状况,而被软禁钱学森也不知道中国政府正在积极营救他回国。

    直到这次钱学森费尽力气传递出来的一封求助信,成为了一份强有力的物证,一份足够戳穿美国人谎言的铁证。

    1955年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国家会议厅总统办公室举行,就双方滞留平民回国问题展开正式讨论,钱学森的问题成为会谈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话题。

    经过周恩来的斡旋,中方为了显示自己的诚意,在谈判开始的前一天,中国就释放了11位美军飞行员,同时又授意谈判代表王炳南,充分利用钱学森的信件,同美国进行交涉。

    谈判会议上,美国代表约翰逊如往常一般竭力声称没有一个中国留学生被阻止离开美国,而钱学森是自己不想回国,美国政府并没有迫害他。

    面对美国代表的咬死不认,王炳南遵照周恩来的指示义正言辞地说道:

    “既然美国政府在1955年4月间就发表了公告,为什么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博士在6月间写信给中国政府请求帮助呢?显然,中国学人要求回国依然受到种种阻挠。”

    约翰逊依旧百般抵赖,一口咬定是钱学森自己不愿回国。

    直到王炳南掏出了钱学森的亲笔信,在铁证面前,美国人的谎言终究还是被戳破了。

    美国代表约翰逊哑口无言。

    8月4日,也就是美国被俘飞行员到达香港的那一天,正在家中读书的钱学森突然收到一封来自美国司法部移民和归化局致函,被告知可以自由的离开的美国。

    这一刻,钱学森震惊了,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五年的辛苦等待,终于得到了实现,回家的路已然到来。

    一向稳重的钱学森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眼中含着的热泪将往日的旧辛酸一扫而过,这是一位爱国科学家对祖国最真挚的爱。

美国司法部移民归化局批准钱学森离境的信件

    1955年9月17日,在美国滞留整整五年的钱学森,终于在这一刻踏上了回国的路途。

    “克里夫兰总统号”远航轮船从美国旧金山出发,一路劈波斩浪,横跨太平洋,载着这位渴望归家的游子朝着梦想最开始的地方前行,那里的国家和人民正翘首以待,迫切的需要他的帮助。

    船过夏威夷、日本、菲律宾,钱学森一家都小心翼翼,美国的丑恶嘴脸,他们见识过,生怕敌人再度做出出尔反尔的事情,这一万多公里的行程中,钱学森仅在夏威夷下过一次船。

    蒋英晚年曾回忆起回家的那段时光,依旧有些紧张:“到了日本、菲律宾我们都没有下船,到了九龙形势也很紧张,坐小船到罗湖桥,看见红旗了,大家都不说话了,激动的流眼泪......”

    红旗虽小,却照亮了钱学森的回家路。

    五年的漫长等待,20多天的海上漂泊,这一路的艰难险阻,直到钱学森看到红旗飘飘的那一刻,全都不算什么,这位心系祖国、赤胆忠心的游子,终于回家了。

    1956年1月底,回国仅三个月的钱学森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同时还受到了毛主席特殊的“照顾”。

    在中南海怀仁堂举办的招待宴会上,国家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纷纷受邀出席,可谓是一场难得的盛会。

    钱学森同样也在受邀之列,只不过他的座位由之前的37号桌被毛主席亲笔排到了1号首长桌,位置就坐在毛主席的右侧,这可是毛主席最看重的贵宾做的位置。

    “学森同志,请坐这里”,毛主席面带和煦的笑容热情地招呼着钱学森上前就座,一时间,钱学森成为全场最受瞩目的焦点,而他却是实至名归。

    当初,正是因为一张毛主席的照片为钱学森指引了回家的路,如今再度被毛主席礼遇有加,钱学森的内心唯有感动。

    毛主席看着钱学森忍不住地赞叹道:“听说美国人将你当作五个师呢。我看呀,对我们来说,你比五个师的力量要大得多。”

    钱学森的一生中,曾被毛主席接见过六次,每一次接见都使他备受鼓舞和激励,正如钱学森所说:

    “每一次都给我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每一次都给我增添了攀登高峰的力量”。

    而钱学森更是将毛主席视为影响他一生的17位老师之一,位列他归国后的首位。

    1956年初,钱学森向国家递交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新中国的航天、导弹事业由此开始!

    1960年,新中国第一颗仿制导弹“东风一号”试射成功;1964年,新中国第一颗国产中程导弹“东风二号”试射成功;1966年,原子弹导弹相结合试验成功,让中国的核武器真正地具备了战略威胁能力;1970年,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发射成功.....

    在钱学森的带领下,智慧、勤劳的中国科研工作者不断用创造世界纪录的方式,发展国家重器,维护国家安全。

    “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不能搞?”,这是钱学森回应外界质疑最铿锵有力的回答,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这句话,几十年如一日,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发展费尽心血。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探访海迎红色文化展览馆:一名租房办红色展览的老石油(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探访海迎红色文化展览馆:一名租房办红色展览的老石油(组图)
·特稿:李先念与湖北理政的广义“经济观”
·特稿:安徽金寨干部学院(中共金寨县委党校)“红色发展与乡村振兴课题组”到斑竹园镇
·特稿:四川华蓥:烟草专卖局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组图)
·特稿:巾帼不让须眉,共和国女少校,巴山女儿冯苏,紫阳红色记忆(图)
·特稿:《大国电力》讲述中国电力成长与转型轨迹(组图)
·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小兵张嘎》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赣商精神 | 戮力谱写潮州市江西商会工作新的精彩篇章!
·76年中办让李讷领回毛主席遗产,李讷落泪:这是父亲唯一留给我的(组图)
·运用正义的战争,是为了争取更大的和平(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发现一张毛主席照片,眼含热泪
关于毛主席的60个问题,请理性思考,理性回答!
为什么说中华文化能够引领世界?
侯文忠:探访海迎红色文化展览馆:一名租房办红色展
特稿:探访海迎红色文化展览馆:一名租房办红色展览
杨楞:种甘草致富的学问(组图)
耿明志:库布齐大沙漠的知青情怀(图)
王继红:为了延安父老乡亲的脱贫致富——记北京知青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红色文化(组图)
田永清:在北京大学谈成人成才成家(上)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