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红军长征如今已过去80多年。过去出版的一些工具书中,把“长征”一词解释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简称”,或认为其特指“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01 “三方四路”长征时间、里程各不同
“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说法,是指中共中央所在的红一方面军(亦称中央红军)的行军里程。中央红军从江西的瑞金、福建的长汀等地出发后,经过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解放后该省建制取消,其东部并入四川)、甘肃、宁夏,最后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从里程看,这是走得最远的一路红军。
红一方面军总部旧址——徐氏宗祠
除中央红军外,还有几路红军也进行了长征。它们是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所以,参加长征的红军可概括为“三方四路”。
四路红军出发时间、到达陕甘时间也不一致。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离开江西南部开始长征,历时一年,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结束长征。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11月从长江以北的鄂豫皖根据地出发,在党中央到达陕北的前一个月即1935年9月前期抵达那里。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离开川陕根据地西进,此后因张国焘错误指导的干扰,在川西和西康往返行动,最终于1936年10月到达陕甘宁根据地。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即后来的红二方面军)离开湘鄂西根据地,经过向西的万里大迂回,于1936年10月到达陕甘宁根据地。
总计起来,红军长征历时两年,实际是指从首支部队出发,到最后一支部队抵达陕北得出的结论。当然,也有部分部队确实走了这么长时间。如朱德总司令以及原属一方面和红五、九军团,从瑞金出发后,历时2年才到达陕甘宁苏区。
02 屈指行程二万:中央红军最辛苦
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是红军原来的最大主力,出发时有8.6万人,中共中央又随军行动,因此,国民党军进行围追堵截投入的兵力最多,红一方面军的损失比例也最大,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只剩下6000人,行军极为艰苦。
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5年秋,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宁夏六盘山,写下了著名的《清平乐》,其中提到“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说的就是中央红军的长征。后来,中共中央在《抗日救国宣言》中表示,“红军主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历尽艰难困苦北上抗日”,第一次明确地宣布了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的结论。
但是,若仔细考察,“二万五千里”可能还不能涵盖中央红军的行程。当年,红一军团曾留下一份详细的里程一览表,但只是中央机关、军团司令部直属队从每天出发到宿营的统计,并非实际所走的全部里程。以机关人员而论,到宿营地后多数人还要外出找粮、砍柴和奔走向群众宣传;战斗部队经常要迂回行动,有时反复冲锋;此外,中央和军团直属队驻扎时,各师、各团还要继续担负警戒,或侦察任务。相比之下,中共中央机关还是参加长征的红军中走路最少的。作战部队同他们相比,估计至少还要多走1/3的路,一次估算“二万五千里”只少不多。
红一方面军参加长征的部队,还有在一、四方面军会合后随朱德总司令部行动的红五、九军团,他们走的路程比一方面军计算的还要长约一万里。这是由于他们在张国焘分离红军后,随四方面军南下川康边区,转战近一年,后分别调属二、四方面军北上。朱德、刘伯承便随这些队伍行动,他们行军两年,走的路程有三万多里,是长征中走得最远的。
03 红二方面军:长征中没有“蚀本”
在红军三大主力长征中,二方面军损失的比例是最小的。二方面军是1936年7月进入西康藏区后才正式组建的,此前其主要成分是任弼时、贺龙等人领导的红二、红六两个军团。
贺龙元帅家乡、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即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而四方面军转入川康边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和当地红二、六军团就成为长江以南最后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和最大的红军主力,被蒋介石视为心腹大患,准备集中20万兵力“围剿”。当时,红二、六军团只有1.7万人,根据地又很不稳固,任弼时、贺龙等领导人毅然决定,在敌人围攻之前转到外线寻求新的机动,开辟新苏区。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由湖南桑植地区出发,开始了长征。经过2个多月转战,部队于1936年2月渡过乌江,进入贵州西部。3月下旬,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领导认为,出于全国革命战略的要求应该北进,于是决定放弃在江南建立根据地的意图,会合红四方面军北上。随后,红二、六军团向西渡过金沙江,翻越雪山,于7月初到甘孜,同红四方面军会师,还保留了1.4万人。
根据中央命令,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和原在四方面军的第三十二军(原一方面军的九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贺龙总指挥、任弼时任政委,他们通过对张国焘的耐心说服和适当斗争,终于使得二、四方面军能够并肩北上。
到达陕甘宁苏区时统计,红二方面军还保留1.1万人。因此,毛泽东接见贺龙时称赞说:“你们一万人,走过来还是一万人,没有蚀本。”
04 “三过草地”:四方面军因张国焘曲折长征
在红军三大主力长征中,四方面军走的路线是最曲折的,所用的时间也最长,人们印象中的“三过草地”,实际就是指红四方面军。这主要是因为红四方军负责人张国焘犹豫动摇,总想逃避北上抗日前线,使部队在北上与南下中反复走了许多弯路。
红四方面军诞生安徽金寨
1935年春,在四方面军负总责的张国焘认为全国革命形势低落,于5月初擅自决定放弃已开辟了两年的川陕根据地,以四方面军主力、地方武装及苏区机关人员等共8万余人全部西进,开始了长征。
西进之初,四方面军占领了川北十几个县,人力物力得到了补充,却因放弃了根据地,陷入了无依托的游动作战困境。此后,张国焘对于同国民党军作战感到悲观失望,一意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退却。
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同刚过雪山的中央红军会师,全军兵力相加有10万人。当时,中共中央决定开辟川陕甘根据地,担任红军总政委的张国焘经说服勉强同意,但第一次过草地后,张国焘又反悔,要求南下,拒不执行中央命令,使红四方面军全部及随总司令部行动的原一方面军的五、九军团掉头再过草地,进入成都西北的川康边。
由于国民党川军主力和入川的中央军大举进攻,红四方面军经4个月苦战,仍难以立足,1936年2月,红四方面军被迫向西转移,进入藏族聚居的甘孜及附近地区,部队也由南下时的8万余人减为4万余人。
南下的失败和中央北上的胜利,从正反两方面教育了广大指战员。在中共中央劝导和督促下,经过朱德、刘伯承以及广大指战员强烈要求,张国焘被迫接受了中共中央的战略方针。7月间,红四方面军同二方面军一同离开甘孜地区北上,红四方面军第三次过草地后,进入了甘肃南部。
但此时张国焘又动摇了,不愿同中央会合,提出向黄河以西前进。这时,四方面军的干部大都反对,张国焘彻底陷入孤立。终于,1936年10月9日,红军总司令部和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到达甘肃会宁,同前来迎接的一方面军会师,从而结束了长征。
从地图上看,红四方面军从嘉陵江边出发到会宁的直线距离不到1000里,却用了一年半时间,反复迂回往返行程就超过1万里,过草地就走了三次。
05 红二十五军“小长征”:数量不减反增
长征的红军除了三个方面军之外,还有红二十五军进行了一次“小长征”。这支部队数量不大却很精干,是长征中唯一数量不减反增的部队。
红二十五军纪念碑
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11月16日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西转移,开始长征。同年12月,部队转战到陕西省洛南县落脚,此后在这一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经半年战斗,开辟了一块有50万人口的鄂豫陕边苏区。
1935年7月,徐海东、吴焕先等领导人得到缴获的报纸和交通员口信才知道,红军一、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准备北上,便决定留下部分人员坚持陕南斗争,主力继续长征,迎接中央。9月16日,红二十五军进至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永坪镇,同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此时,红二十五军还有3400人,在陕南还留下了2000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