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革命战争年代,10万金寨儿女为国捐躯,走出了59位开国将军,他们在战场上叱咤风云、英勇无畏,在家庭生活中更是严于律己,修身齐家,成为红色家风的楷模,一直广为传颂,永励后人。
2019年,金寨县结合“金寨好人馆”建设,设置“金寨红色家风馆”专题展区,集中展示一批金寨籍开国将军的红色家风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可亲可敬的革命前辈,聆听他们感人的家风故事,凝聚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动力。
洪学智:勤俭度日为子女做榜样。被誉为“六星上将”的洪学智生活非常节俭。一床毛巾被“盖”了三代人。1949年的一床毛巾被,“文革”中送给大儿子洪虎,后来传给孙子孙女,到20世纪90年代,前后用了60多年。一床鸭绒被伴随十多年。1948年1月缴获的一床鸭绒被,伴随他至抗美援朝结束后还在用,前后用了十多年。一床皮褥子成为“传家宝”。1950年10月的一床皮褥子,一直被珍藏着,20世纪90年代,孙女手术暂用后又收藏起来,留存至今。一只柳条箱用了17年。1959年买的一个柳条箱子,伴随着他在吉林工作17年,至今已经有60多年。两双皮鞋穿了三十载。1977年从吉林回到北京工作,一直到与世长辞,他只穿了两双皮鞋。从“三条原则”到“八条铁令”。洪学智要求,做好秘书工作,必须把握“三条原则”:第一,要多学习;第二,要多思考;第三,要报实情。后来逐步定下很多规矩,形成了“八条铁令”:第一,不管是我的家人还是别的什么人,不该办的事一定不能办;第二,任何时候都不许用公家的钱请吃请喝;第三,部队和下级送的礼物一律不收;第四,下部队吃饭必须交钱,账不结清不走;第五,下部队严格“四菜一汤”;第六,就餐摆酒一律不喝;第七,饭桌上不许有剩饭;第八,出差不允许子女搭车。
徐立清:严格自律传后人。徐立清负责全军干部定级时将自己正兵团级改为副兵团级,主持军衔评定时将自己从上将军衔下调到中将行列,生病期间请求让出中央军委总干部部副部长职务,让级别、让军衔、让职位,人们尊称他“三让将军”,毛泽东称他是我党我军的“好干部、好同志”。他给家人定下“三不准”:不准以我的名义办任何私事,不准搞任何特殊化,不准参与政事。对自己的秘书提出“五过关”:政治上要强,工作上要实,不要搞特殊化,遇事要冷静,要能委曲求全、顾全大局。他对自己也提出了要过好“五关”: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
曾绍山:言行影响子女一生。“父母是我人生最好的老师。他们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是他们的言行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曾绍山的女儿曾明顺回忆说,父母一生都非常简朴,父亲总是穿着一身布军装,母亲穿得也很朴素,姐妹仨从小穿的衣裤,都是姥姥和母亲一针一线亲手缝的。她上初中时,一位首长夫人到家里做客,当看到时任沈阳军区政委的曾绍山家里除了被褥之外,其他用品都是公家配发的后,那位首长夫人嘴巴张得老大,半天没有合上,因为她看到枕芯里面填的全是小孩穿旧穿破的衣服。
陈先瑞:工作要向上看,生活要向下看。陈先瑞对子女、亲属、工作人员要求很严格,子女同所有人家的孩子一样,穿补丁衣服,与大家同吃同住。他对孩子有三点要求:一是不要以干部子女自居,不要有优越感,要艰苦朴素。二是政治上要求进步,关心国家大事。三是工作上要积极上进,高标准、严要求,为国家为人民多作贡献。他经常不定期召开家庭会,让孩子们汇报学习情况、思想情况,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全家人都记住了他常说的一句话:“工作要向上看,生活要向下看,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工作。”
林维先:不忘初衷做楷模。林维先被毛泽东赞为“游击将军”,他常年穿部队配发的军衣,内衣内裤补过多次舍不得换新的,手把手教孩子们种地、栽苗、施肥,时时提醒孩子们:“你们也是农民的后代,一定不能有任何优越感,不要认为可以享受到任何特权。”在儿子林军休假刚到家时,他得知儿子部队驻地附近水库溃坝,当即命令儿子赶回部队参加抗洪救灾,“你是我的儿子,就更应该做表率”,儿子的探亲假只在家呆了2小时。女儿林鲁杰下放到农村劳动时,他鼓励女儿虚心向父老乡亲们学习,保持朴实、勤劳、吃苦、奉献的本色,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庄稼地里也有许许多多不懂而应该懂得的学问”。
皮定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皮定均在1955年授衔中,毛泽东特批“皮有功,少晋中”。他秉承母亲“见到穷人讨饭要给一口”的教诲,对劳动人民始终充满尊重与关爱,“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他遇见一位中年人拉板车上坡很吃力就主动下车帮忙推车,大年夜叫上所有服务人员“一起过年才叫团圆”,曾经工作过的福州军区老部下送的10篓橘子他坚持送给腾格里沙漠挖地道的官兵和兰州军区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他去世后380余件生前遗物全部捐献给金寨县,其亲属子女2010年捐资兴建皮定均希望学校,2014年又捐资200万元兴建学校综合楼。
张贤约:治“大家”与治小家。张贤约长期从事后勤工作,勤俭办事、厉行节约,从自己就餐的小灶入手,明确伙食标准,取消饭菜以外的一切供应,平时和家人分灶吃饭,自己吃小灶、妻子吃中灶、孩子们吃大灶。孩子们的衣服和碗筷自己洗,进城只能坐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从不许坐公家配的小汽车。“文革”后期,他担任总后勤部副部长分管总后院校,帮助很多老干部子女解决了上学问题,但对自己的子女毫不通融,除大女儿“文革”前以优异成绩考上军医大学外,其余一女二子在当时即使学习再好,在上大学靠推荐的年代都没能上大学,虽然留下遗憾但对父亲的正直与清廉肃然起敬。
滕海清:要始终保持光荣传统。滕海清严于律己,俭朴一生,教育子女们要始终保持光荣传统。孩子们吃饭时,即使掉了一粒饭在饭桌上,也要捡起来吃掉。子女参加工作时,他总是说:“父亲的光环是父亲的,不要打着我的旗号,靠自己的本事去闯!”他常常以良好习惯影响着子女们,离休后坚持学习唐诗宋词,能一口气背出100多首古诗词,并写下大量诗词和心得文章。1997年,他重病住院时得知老区贫困,很多孩子仍然在危房中上课,特别嘱托子女将自己的全部积蓄捐给金寨,在关庙乡建设海清希望小学,设立滕海清、王彬夫妇教育奖励基金,切实解决家乡孩子上学难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