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8日,是周恩来总理逝世46周年的日子,让我们共同缅怀这位世纪伟人。
曾记得周恩来亲自制定“十条家规”(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生活要艰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并且一丝不苟的落实。如:1968年,周恩来的一个侄女赴内蒙古插队,由于表现好,经群众推荐应征参军。周恩来得知后说:“你参军虽然符合手续,但内蒙古那么多人,专挑上了你,还不是看在我们的面子上?我们不能搞特殊化,一点也不能搞。”周恩来还专门给相关同志提出:“你们再不把孩子退回去,我就下命令了。”这个侄女最终脱下军装,返回草原。临行时,周恩来说,我自己没有孩子,但要教育侄子侄女走自己这一条路。
周恩来就是这样严于律己,勿使有一点灰尘,不留下一点遗憾。
后来,曾经看到周恩来侄女周秉德为“周恩来家规”正名的文章,详解“十一条家规”:
第一,在外面不要讲与他的亲属关系,要做一个普通学生、普通劳动者。
第二,不能因为他是国家总理,就有任何的特权思想,更不能够要求有什么特殊照顾。周恩来专门讲,这是我们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不同所在。还有是不论上学、读书、工作和生活,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够依赖家庭,要自我奋斗,革命要靠自己,注意培养自己的自主能力,防止产生对家庭的依赖思想。
第三,要充分认识我们的封建没落家庭思想观念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四,选择学业、工作都要从国家利益出发,以国家需要为标准,尽量到基层、到边疆、到最艰苦的地方。
第五,要艰苦朴素,刻苦工作,不能讲吃讲穿,更不能追名逐利。他最常说的,当年我们闹革命,几十年的干革命,随时准备牺牲,从来没有想到过在夺取政权以后还当什么官,想起几十年以来牺牲了那么多的战友和同志,他总是讲,我们只是幸存者。所以,我们没有权利不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第六,不能在伯父伯母这里解决家庭以外的任何事情。
第七,中南海周末有电影、晚会什么的,自家晚辈不能够随便去。如果是周六可以,如果是周日,就得回学校上晚自习,一定要回去,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第八,教育兄弟姐妹之间要相互帮助。我们兄妹都参加工作以后,有的弟弟妹妹上山下乡时间长了,条件非常艰苦,需要有一些资助,伯母就让我们兄弟姐妹互相帮助。
第九,要求晚婚晚育,在择偶上要考虑到志向是一致的,人品是主要的,其他是次要的。
第十,对秘书和工作人员要有礼貌,主动打招呼。
第十一,不可以专程到北京来看他。
50多年革命生涯,26年总理任期,日理万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离去,骨魂洒向祖国大地,身后没子女也没财产,却有十里长街百万群众洒泪送别。
他年少奋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他挥斥方遒,为中华之明日而革命。
他日理万机,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而奔走。他鞠躬尽瘁,为中国能有今日死而后已。
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高度重视家风,在矢志不渝、坚定不移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利益奋斗的实践中,从“齐家”做起,处处率先垂范,开创了红色家风,成为全党全社会称颂的家风表率,为我党和中华民族留下了立家、持家、传家的宝贵财富。
红色家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家庭风尚或生活作风。红色家风是我们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传承红色家风,贵在落到实处。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以老一辈共产党人为榜样,在现实生活中,划清公与私、情与法的界线,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清醒、政治定力和政治本色,始终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见贤思齐,新时代的共产党人,自觉传承红色家风,在干事创业中注入更多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好,则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则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多次谈到家风建设问题,而且尤其重视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比如,2015年2月28日,在主持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时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再比如,2016年1月13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是年12月12日,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又强调,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他指出:“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要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何以如此重视和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因为对领导干部而言,修身齐家方能治国平天下,家风正才能党风清,领导干部只有正家风才能有好作风。这不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更是现实教训的深刻总结。
进入新时代以后,作为党员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我们要如何传承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家风呢?
厚德以立家。厚德是家风的承载之基,是立家之本。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十分注重家风培养,体现了高风亮节,为我们党员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树立了典范。毛泽东在家风上坚持三条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陈云向亲属子女提出了极为严格的“约法三章”(不准家人搭乘他的车、不准家人接触他看的文件、不准家人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几十年如一日地认真执行。如:陈云同志的夫人于若木一直坚持骑自行车去机关,没搭过一次同单位上班的丈夫的公车。陈云还严格要求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以普通劳动者身份自居,不搞特殊化”。他一家人原先住在北京市北长街上,房子受地震影响成为危房。当时计划翻修,设计和预算都已到位,但在最后时刻,陈云告诉身边人:“这件事不能做,我不能给自己盖房子。”最终,工作人员用铁管子在陈云办公室搭了一个防地震的架子。陈云就在这个“铁框”里坚持办公,很长一段时间后才搬至中南海。罗荣桓遗产只留一句话“坚信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真理,永远干革命。”罗荣桓元帅常告诫家人,一个革命者不能因为地位不同、身份变了,就要求额外照顾和特殊享受。如:1947年7月,罗荣桓从莫斯科回到哈尔滨休养,被安排住在一处宽敞的独立庭院里。一次,罗荣桓到时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谭政家去,见他家住的是二层小楼,就跟他说:“跟你们搭个邻居怎么样?你家住楼上,我们住楼下。欢迎吗?”谭政起初以为是句玩笑话。但没过两天,罗家却真的搬来了。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在弥留之际嘱咐子女:“我没有遗产留给你们,没有什么可以分给你们的。爸爸就留一句话:坚信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真理,永远干革命。”张闻天苛待幼子:“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公仆对人民只有奉献的义务,没有索取的权利。”如:张闻天为避嫌曾“苛待”幼子。上世纪50年代,知青开始上山下乡。张闻天让刚从中学毕业的儿子张虹生响应号召,到天津茶淀农场锻炼。两年后,张虹生获准回京考大学。因离校时间已久,张虹生希望担任外交部副部长的父亲给外交学院打个招呼。张闻天一口回绝:“你有本事上就上,没本事就别上。”最后,张虹生通过努力考上北京师范学院。还有1962年,张闻天再次送儿子到新疆工作。在那里,张虹生患上肝炎。他向父母要求回京治疗,张闻天却给他回信:“你有什么资格来北京看病?新疆那么多职工得了肝炎,都是在新疆治,肝炎完全可以在当地治。”张虹生在新疆整整工作了15年,在那里结婚生女,直到张闻天去世两个月后,才凭“落实政策”调回祖籍江苏。
尽管每个家庭的家风家训可能不尽相同,但却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含义,那就是始终自觉继承和发扬老红军的光荣传统和作风,跟祖国和人民站在一起,在政治上坚定理想信念,在生活上追求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追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和“莫以小善而不为,莫一小恶而为之的”人生信条。这些家规严、家风正的鲜活事例,既彰显了共产党人特有的风骨,也是领导干部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生动教材。
家风好,才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于此,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一方面要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以自身清正为“齐家”树立标杆,另一方面要树立和强化“严是爱、松是害”的思想,严格要求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带头抓好家风,教育他们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明白见利忘义、贪赃枉法都是不道德的事情,做家风建设的表率,为全社会树好榜样、立起标杆。
经验证明,厚德是家风的“定盘星”和“压舱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不同社会、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当前,厚德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家教,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勤俭以持家。勤俭是家风的内涵要义,是持家之道。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始终倡导并践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理念。在现实中,勤和俭是一个整体,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着传统美德,时刻被这优良的传统美德熏陶、影响着。就像清风一样悄声无息的吹拂着这整个大地,无形之中渗透着大地的每一寸土地,影响着我们每个家庭。这就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勤俭持家”好家风。
我的爸爸妈妈都是淳朴憨厚种地的农民,从小家庭并不是很富裕,听爸爸妈妈讲,他们组成自己小家庭的时候,只分到了两双筷子和两个破旧的碗,连我们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都是爸妈一砖一瓦修建起来的!靠着勤劳的双手他们创造着幸福和快乐。现在想想父母真的是很伟大!虽然日子过的平平淡淡,但一样过得很惬意、很幸福!
是的,在现实生活中,也许有些人把“名”和“利”、“钱”和“权”看的很重,甚至丧失了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过着奢靡富足的生活,渐渐迷失了自己,走向无尽的深渊。我却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是他们教会我们“勤俭”是一种美德,是一生的财富,而且这种良好的传统美德我还会去传承给我的孩子,还有孩子的孩子。只要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无论你贫穷还是富有,都请你永远不要忘记:“勤俭持家”才是我们良好的家风!
艰苦朴素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无数共产党人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甘于清贫,无私奉献,毫不利已,专门利人,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树立了不朽的样子,也是当下党员干部应该坚持的本色和初心。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餐桌上的文明更是一个城市文明的缩影。连“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我们应该发扬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始终把作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头抵制“四风”,自觉遵守廉洁从政、厉行节约的各项规定,以淡泊之心对待“位”,以知足之心对待“利”,以进取之心对待“事”,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书香以传家。书香是家风的文化基因,是传家之宝。读好书才能开卷有益,才能给人智慧,令人富有理性、知书达理;读坏书则玷污心灵、使人堕落。常言道:“三代培养不出一个贵族。”不得不承认,出身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发展。对于出身寒门的人来说,有一条路是通往更高层次最低的门槛。这条路,无论贫富贵贱,公平地摆在你面前,那就是——读书。曾国藩曾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书读得多了,自然会融于你的骨子里。许多时候,我们可能以为自己看过的那些书都成了过眼烟云,其实它们早已默默地存在于你的思想和谈吐中,当然也会显露在你的生活和文字中。党员干部只有真正把“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引领家人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才能在家庭中营造出浓厚的书香氛围,才能形成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
廉洁以兴家。廉洁是家风的精神内核,是兴家之源。一些党员干部对家属子女违法乱纪行为默认、纵容、包庇;更有甚者,与家属子女抗靡一气、疯狂敛财,形成家属式腐败窝案,既“坑爹”又“坑家”,毁了一家人的前程。如:苏荣作为党和国家培养的高级干部,最后却家教家风败坏,沦为“一窝贪”,结局令人叹息,原因发人深省。其实仅《永远在路上》披露的落马官员里面,因为家风家教出问题而导致违规违纪的就不在少数。白恩培大开权钱交易“夫妻店”,其妻在前台办事收钱,白恩培在幕后默默地支持。周本顺则在涉嫌经济犯罪中上演“父子兵”。实践证明:家风隳坏,祸及全家。对普通家庭来说,家风不正、管教不严,子女很容易招惹祸端。而对领导干部家庭而言,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直接影响党风、政风、民风,如果家风崩毁,则不仅祸害家族,而且还直接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环顾现实,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贪污腐化,与其家规不严、家风不正有很大关系。比如,中央纪委在对河北省委原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周本顺被“双开”的通报中,就首次使用了“家风败坏”这个词语,指出,周本顺为其子经营活动谋取利益,家风败坏、对配偶子女放任纵容。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对家庭始终心存感恩之心和敬畏之意,一方面言传身教,以自身清正为“齐家”树立标杆,坚决不做违法犯纪、愧对家人、伤害家庭的事;另一方面念好从严治家的“紧箍咒”,教育亲属子女放眼家庭长远利益,以家庭声誉为重,不出难题、不找麻烦、不添乱子。只有让廉洁成为家风,才能赢得家庭幸福安康,才能为我们一心一意干好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红色家风因事而成,因人而兴,但不因时、因势而变。红色家风体现的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坚定革命理想信念,始终践行为民服务、为国效力的家国情怀,更是指引我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和迈好人生第一个台阶的做人理念,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传承红色家风,贵在落到实处。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以老一辈共产党人为榜样,在现实生活中,划清公与私、情与法的界线,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清醒、政治定力和政治本色,始终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