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发县”?与被周恩来称作“节操还不如个妓女”①的中共第三任总书记---向忠发名字有关联吗?不错,就是为他而命名的县域名。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央苏区,为纪念和缅怀革命烈士,弘扬其革命精神,以鼓舞苏区军民的革命热情,前后以中国共产党烈士命名的县多达9人10地。此外,还曾经将中共第三任总书记---党的叛徒向忠发也当成烈士,为示纪念,命名过“忠发县”。
此一事,不要说爱好中央苏区史的人,即便是研究中央苏区史的专家,恐怕也没几人知晓,相关苏区史料和专著罕见有提及。原因大概:一是因为命名时间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以前;二是因为使用时间太短;三是更有可能因为,当时的命名机关事后也为此“后悔莫及”,甚至恼怒之下,还会命人销毁相关文字资料(这种情况不少读者也亲身经历过),不想后人提及。故而,要讲清楚“忠发县”命名与撤销过程的具体时间及当时的具体地域在何方?几无史料可查。
即便如此,历史总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
半年前,笔者在阅读曾本清先生的专著《红色通行证--中央苏区路条收藏集锦》(解放军出版社2011年版)时,才知晓中央苏区区域设置变化中,是曾经有过“忠发县”的。
何以为证?就是一张留存于世,品相不太好的路条。其真伪不用怀疑,行家一看便知。
图1:忠发县东乡区大屳山乡大屳山村苏维埃政府出具的路条(曾本清先生提供)
为便于阅读,我们把它局部放大:
图2:图1局部放大
该路条为中央苏区时期民间常用的木刻版印制。从右至左读其内容如下:
路条(最右盖有圆形骑缝章) 兹有曾任浦贰名前往良村处买卖事 经本政府调查无误 希沿途各革命机关查验放行(此处加盖条形公章:忠发县东乡区大屳山乡大屳山村苏维埃政府) 主席 邹善仙(私章) 限肆日作废 公历一九三二年正月贰拾贰日
面对自己罕见的收藏品,曾本清先生在书中感叹:“‘忠发县’由哪级苏维埃政府批准?何时设立?管辖哪些行政区域?县苏机关驻地何处?‘忠发县’何时撤销等详细情况,史料无记载。”
笔者好奇,翻阅了不少资料,结果如曾本清先生所说。
但依据笔者所翻阅过的资料,再结合路条里载明的时间、地点、人物与事件去探究,可以逐步拨开时间与历史的迷雾还原历史真想。
东乡区大屳山乡大屳山村村民曾任浦二人因做买卖,要前往良村。依据相关资料比较容易查找,即曾任浦的出发地“大屳山村”和做买卖的目的地“良村”,分别为现今的兴国县古龙岗镇和良村镇。但“东乡”却不是一个具体的地名。
图3:大屳山前往良村步行路线图——来源“百度地图”
依据百度导航,大屳至良村,如今徒步距离是22.1公里。“山路十八弯”,当年肯定不止这个距离,故步行约需4、5个小时。结合路条给出的4天时间,可以确认曾任浦就是大屳山人。也由此可知,大屳山所在的古龙岗镇及其周边地域是“路条”所指的忠发县地域处。
然而,兴国县志载:1931年红色区域扩大,全县分设石门、鼎龙、官田、良村......等16个区,115个乡。”从其收录的行政区划图看,此时大屳山属胜利县管辖。
图4:兴国县1931年苏维埃时期行政区划简图——来源《兴国县志》
据《中央革命根据地词典》(档案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等相关资料记载:胜利县苏维埃政府是在于北区苏维埃政府基础上于1932年1月成立的,隶属于江西省苏政府,存续至1935年2月。
而于北区苏维埃政府又是于1931年2间由原“于北特区”苏维埃政府改称过来的。同年6月15日,于北区苏在琵琶垄召开了全区第六届苏维埃代表大会。大会作出了《于北区第六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决议案》,选举产生了于北区苏维埃执行委员会。6月20日,于北区苏政府发布第一号《通知》,宣布本届政府正式办公视事,行使职权。于北区苏政府直隶于江西省苏政府,机关驻琵琶垄,后迁平安(现为于都县银坑镇所辖)、马安( 现为于都县马安乡)。1932年1月20日后,随胜利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宣告了于北区苏政府的结束。
如果我们只信专家们出的书(哪怕是高级别出版的书),探究到此已无路可走。
幸好,有个《于都方志》对原于北区有更详细的介绍:在于北区“第六届苏维埃代表大会前(也就是前面提到的1931年6月15日,笔者注),于北区下辖6大乡2边区政府(办事处)。但会后不久,根据江西省苏政府的指示,于北区进行了区划调整,撤销了大乡,恢复了小乡。至7月,由于兴、于、宁边界地区(主要是现兴国县东部和宁都县的西南部)基本实现了赤化,故原东乡办事处予以撤销,其原辖之古龙岗、梅窖、江口三地则各自成区并直属于北区管辖,10月间,兴于瑞边区也全境赤化,其边区政府奉命宣告撤销。
该边区政府宣告撤销后,其所辖的宽田(含寨面)、沙心(含万田、青坝、麻地等)、高陂、瑞林(含下坝等地)、黄石、渡头、田头、产田等地区,均分别设区,成立地方苏维埃政府,而且同时被分别划属于都(如宽田、寨面)、瑞金(如沙心、瑞林、高陂等)和宁都(如黄石、渡头、田头、产田等)等三县管辖。1931年7月底后,于北区其他乡也开始了由乡改区的工作。......因此,作为由特区过渡到县时期的于北区,其区苏政府下辖的政权组织,此时既有乡的,也有区的。”
此段文字给我们的信息是:1、路条中的“东乡区”,是于1931年7月间由原“东乡办事处”更名而来。因此时“边界地区基本实现了赤化”。也就是说,这枚“忠发县东乡区大屳山乡大屳山村苏维埃政府”条章是1931年7月以后才有的。2、“10月间,兴于瑞边区也全境赤化,其边区政府奉命宣告撤销。”说明当时的于北区和后来的胜利县所辖区域就在“兴于瑞”三县交界处。3、说明“忠发县”存续时间也是在1931年7月以后——1932年2月间,大约半年左右时间。这段时间,目前我们可见到的各种文字资料上表述的“于北区”与曾任浦所持路条上的“忠发县”重叠。
1931年7月1日至9月15日,在上述区域及其周边,发生了一场重大的历史事件。在这77天时间,红一方面军6战5胜,共歼敌万余人(17个团),俘敌1.8万人,缴获长短枪1.5万余支、机关枪175挺、迫击炮55门、各种子弹250余万发、电台6部、骡马约500匹。这就是第三次反“围剿”战争。
第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结束,确保了同年11月7日中华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的顺利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正式成立。
战争结束后的9月,还发生了另一个重要事件。即江西省苏维政府决定,为纪念被毛泽东称为“农民运动大王”、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彭湃,把第三次反“围剿”赤化过来宁都县南部,即与瑞、兴、于、接壤的固村、固厚、长胜、马头、黄石等区域新设立彭湃县,县苏设在固村(与瑞金北部为邻)。宁都北部的黄陂设立宁都县(此时的宁都县城还被国民党第26路军进占)。
1931年12月14日,国民党第26路军17000余人在宁都县城举行起义,宁都全境成为苏维埃区域。1932年2月,彭湃、宁都两县合并仍称宁都县(1931年1月,为纪念第四次反“围剿”牺牲的宁都起义主要领导人赵博生,改名为“博生县”)。
当我们把复杂的历史事件的空间与时间捋顺后,是不是发现:1、彭湃县设立的时间是第三次反“围剿”战争结束后的1931年9月,是由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决定的。1932年2月并入宁都县,与于北区改称为胜利县的时间一致。这是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决定的(1931年11月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便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划分行政区域暂行条例》)。2、“忠发县东乡区大屳山乡大屳山村苏维埃政府”出具路条的时间,与彭湃县撤销合并和于北区改称为胜利县的时间高度一致,均发生在1931年1、2月间。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作出以下符合逻辑的结论:红军在取得第三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后的1931年9月间,以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名义,同时命名了二个县以示纪念自己的领袖。除以被毛泽东主席称为“农民运动大王”彭湃命名的“彭湃县”外,另一个就是纪念第三任党的总书记向忠发而将于北区改称的“忠发县”。地点与“彭湃县”相邻。县苏政府设在如今的于都县平安村或马安乡。1931年2月间,中央政府将彭湃县合并归为宁都县(1933年7月,中央政府再次增设“彭湃县”,隶属闽赣省。县苏驻福建宁化县巫坊,辖有原宁化、建宁两县所属区苏),把忠发县更名为胜利县。
图5:当年忠发县的大致区域(即原于北区后胜利县区域)
至于为何会出现这种历史性失误,史料又无记载,其实不难理解。
向忠发(1880—1931)又名仲发。湖北汉川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武汉工人纠察队总指挥、中华全国总工会执委。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六大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总书记。1931年6月22日,他被国民党政府逮捕,随即叛变,于6月24日被枪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