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一生党政军职务概览
亚高原
诗引:诗为心声
七律·抒怀
粟裕
半世生涯戎马间,一生系得几危安。 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艰。 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何惧疾风寒。 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
1979年
按:粟裕自1958年蒙冤,任闲职,使其身心遭受极大痛苦。由于党内民主生活长期不正常,故一直克制自己。他曾写过三首诗抒发情怀,他将这三首诗均题名《老兵乐》。
第一首定稿于1964年。初稿如下:
半世生涯戎马间,征骑倥偬未下鞍。 爆炸轰鸣如击鼓,枪弹呼啸若琴弹。 疆场纵横任驰骋,歼敌何计百万千。 遍体伤疤堪自勉,此生聊可慰诸先。
后有蒋军窜犯大陆及军委领导同他谈话诸背景,他心情振奋,将末两句改为:
对镜不须叹白发,白发犹能再挥鞭。此诗在他逝世后曾发表于《解放军报》1984年2月14日第3版。
1974年,时间又过去10年了,他冤案未平,任闲职依旧,自己在致力研究探讨未来战争,写了第二首。此诗未发表过。原诗如下:
半世生涯戎马间,平生志气在元元。 得从战争学战争,江淮河汉往复返。 同辈万千多作古,幸存今日何所憾。 感时不必频对镜,将军难得老来闲。
诗成后感叹:“将军只合裹尸还,何期生入玉门关!”我当即劝慰了几句。他沉思后将上诗末两句改为:
感时不必频对镜,风光难得闲中看。
1979年,蒙冤已21年了。他写了第三首诗,即本首,为后人常引用,并改题名为《抒怀》。
楚 青 2000年12月
点评:这首作于1979年的《七律·抒怀》(又名《伏龙吟》、《老兵乐》),写尽了一位白发将帅最赤忱的“将心帅德”。生如苍松劲草,历经苦难辉煌初心不改;笑对个人荣辱,一腔报国热情矢志不渝。这首诗的作者,正是当时已经72岁高龄的中央军委负责人(常委)、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粟裕。
《慰英灵》后记
粟裕同志离开我们整整十八年了。他六十年革命生涯,三十年处于逆境。征战一生,业绩辉煌;蒙冤半世,压抑坎坷。对他的打击都是来自革命阵营内部。我曾说:粟裕同志是一个悲剧人物;一位领导说:不,他是伟大人物。我看合起来应该说是悲剧性的伟大人物。
历来名将鲜有善终,古今中外皆然,即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难于幸免。何况粟裕同志出身于一名普通士兵,为人朴实无华,不事迎合。所以他的悲剧反映着历史、社会、人际以至人性等诸多方面。粟裕同志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党和人民的悲剧。难道不是吗?
常言道,“是非功过任凭后人评说”。后人何从评说?
《粟裕传》比较全面地记叙了他的一生,但他之所以蒙冤和平反之所以障碍重重却尚是朦胧和空白。从粟裕同志本人申诉起,到中央军委刘华清、张震两位副主席发表文章代表中央军委为他正式平反的十五年间,我随时记下了有关情况。从这仅仅限于我亲身的经历,可略见冰山之一角。在希望和失望交替的岁月里,我的泪干了,我的心冷了,在极度痛苦时我曾经激愤,但现在我已经超脱个人感情冷静地看待这一切,把它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来看待了!
我之赞同、支持编集这本小册子,是为了保存这段特殊历程的记录,以寄托对粟总的深情和怀念。如果能从这份材料引发读者的思考,从本质上探讨这一历史现象,则也是所期盼的。徐充同志大力帮助整理书稿,刘顺发同志负责编务事宜,在此一并致谢!
楚 青 2002年2月5日
下面是看透“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的粟裕同志历年担任党政军职务(含未到职)的概述。
一、班长,1927年20岁。从6岁开始,断断续续上了13年学,师范生肄业身份的粟裕投笔从戎,在常德接受革命思想并1927年入党后,于1927年5月入伍叶挺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24师教导队并任学员班长,1927年8月1日以此身份参加了南昌起义,担任领导南昌起义的中共前敌委员会警卫队班长。
二、步兵第五连政治指导员,1927年21岁。南昌起义失败后,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王尔琢的领导下,余部800人,通过赣南三整,一团劲旅平中国,大浪淘沙,激流归大海,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火种和基本班底得到保留,出现了朱德元帅、林彪元帅、陈毅元帅和粟裕大将,还有黄克诚大将、杨至成上将等。10月下旬,粟裕被任命为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1团步兵第5连政治指导员。11月至12月改任第二支队第二连指导员。
三、连长、党代表,1928年21岁。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五连党代表。4月参加 “朱毛”部队井冈山会师后,1928年6月粟裕调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28团3连连长。8月改任第28团3连党代表。12月复任第28团3连连长。
四、大队政委,1929年22岁。3月中旬,粟裕任第一纵队第一支队第三连连长。鉴于粟裕在闽西长汀战斗中的优异表现,1929年4月,粟裕被提拔担任红4军第1纵队第1支队第3大队政委。12月调任红四军特务支队政委。
五、支队政委,1929年22岁。6月调任红四军第1纵队第2支队党代表(支队长萧克)。同年11月改为第二支队政治委员。6月22日以后粟裕所在部队担任保卫毛泽东德任务。参加红4军“七大”后,1929年12月粟裕被提拔为红4军特务支队政委(团级)。
六、支队队长,1930年23岁。1930年6月,红4军、红6军和红12军长汀整编为红1军团时,粟裕被任命担任红军第一方面军红12军第5支队支队长(团职)。1930年11月升为红一方面军红12军35师104团团长(政委宋任穷)。
七、师长,1930年23岁。1930年12月,因为在长沙围攻战的表现,调任红64师长(政委高自立)。在第1次反“围剿”中,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参加活捉了国民党军第18师师长张辉瓒中将。
8、师长,1931年24岁。1931年4—5月,率部参加第二次反“围剿”作战后, 1931年6月,红12军64师改为红4军第13师,粟裕仍任师长。
9、红四军参谋长,1931年24岁。1931年7—9月,参加第三次反“围剿”作战后,调任红军第一方面军红4军参谋长。11月25日调红军学校任学员连连长。
10、师政委,1932年25岁。1932年3月粟裕仍任第一军团第四军参谋长。 1932年12月 调任红军第一方面军第1军团教导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1、军参谋长,1933年26岁。1933年2月,任红十一军参谋长,即率军参加第四次反“围剿”作战。1932年3月率部参加的东陂、草台冈两次战役,被朱德称为“红军战术上最好的战例。
12、军团参谋长兼师长、政委,1933年26岁。因为能打仗会打仗,1933年10月又调任红7军团参谋长兼红20师师长,率部参加第五次反“围剿”作战。
13、先遣队参谋长,1934年27岁。1934年7月,红7军团编遣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粟裕被改任先遣队参谋长。11月与红10军合编为红10军团时,又改任红10军团参谋长。
14、挺进师师长,1935年28岁。1934年底至1935年1月,在强大敌人围攻下,红10军团损失惨重,方志敏、刘畴西被捕牺牲,在此危机情况下,粟裕、刘英率军突围并建立了浙西南根据地,粟裕被任命为红军挺进师师长。
15、闽浙边临时省军区司令员、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省委组织部长,1935年28岁。在粟裕的卓越领导下,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与此同时还开辟了更大的活动和生存空间,具备了建立根据地的条件, 1935年10月5日,成立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闽浙边临时省军区,粟裕被任命为闽浙省军区司令员、省委组织部长。
16、国民革命军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司令员,1937年30岁。1937年11月粟裕带领的挺进师与刘英率领的游击队会合后,部队合编为国民革命军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粟裕任司令员,同时兼任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校长,刘英任政委。
17、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1938年31岁。1938年3月18日,粟裕率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从平阳县山门街出发,开赴皖南,正式加入新四军战斗行列,其“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整编为新四军第2支队第4团第3营,粟裕任第2支队副司令员(相当于政治委员),新四军先遣支队司令员,6月即任第二支队代司令员。
18、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总指挥,1939年32岁。1939年8月狸头桥战斗后,新四军成立了江南指挥部,粟裕任副总指挥,陈毅任总指挥。
19、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副总指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总指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副参谋长,1940年33岁。
1940年7月12日,成立不久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改称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陈毅、粟裕仍分任正副总指挥。一是粟裕担任过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副参谋长。
1939年底至1940年初,中原局书记胡服(刘少奇)根据中央有关精神,主持召开了三次中原局会议,作出了发展华中的重要部署。中共中央指令江南陈毅部北上,华北八路军黄克诚部南下,由新四军与八路军协力发展苏北。
1940年10月,新四军八路军陈黄两部在苏北会师。11月10日刘少奇提议成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以便统一指挥华中抗日武装。12日,中央书记处复电同意。
为统一指挥,经中共中央1940年11月17日电令,在海安成立了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陈毅粟裕)、江北指挥部(张云逸、徐海东、罗炳辉)、豫鄂挺进纵队(李先念),八路军第四纵队(彭雪枫)、第五纵队(黄克诚)及后成立的抗大第五分校(陈毅)均归华中八路军新四军总指挥部指挥,成为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新军部的锥形。总指挥部受中共中央中原局领导。
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领导人是:
总指挥叶挺(未到职)、陈毅(代总指挥,1940.11-1941.2)。
政治委员:胡服(刘少奇,1940.11.17-1941.2).
副总指挥:陈毅(1940.11-1941.2)
参谋长:赖传珠(1940.11-1941.2)
副参谋长:粟裕(1940.12-1941.2)
政治部主任:邓子恢(未到职)
副主任:钟期光(1940.11.17-1941.2)
机关设司令部(秘书处、参谋处、军需处、副官处、军医处、军法处)和政治部(组织部、宣传部、保卫部、敌工部、民运部)。
二是粟裕担任过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指挥。苏北指挥部领导人是:
指挥:陈毅(兼,1940.11-1941.1)、粟裕(1941.1-1941.2)
政治委员:刘炎(1941.1-1941.2)
副指挥:粟裕(1940.11-1941.1)
政治部主任:刘炎(1940.11-1941.1)、钟期光(1941.1-1941.2)
副主任:钟期光(1940.11-1941.1)
苏北指挥部军分委:书记:陈毅
委员:刘炎、粟裕、钟期光。下辖第一纵队(叶飞)、第二纵队(王必成、刘培善)、第三纵队(陶勇、刘先胜)及联抗(黄逸峰)、江苏省第四区抗日游击指挥部(季方)等部队。
20、新四军第1师师长,1941年34岁。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进行了整编,筹建了新四军第1师并被任命为新四军第1师师长,第1师是当时新四军的主力基干部队。
21、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1941年34岁。1941年4月新四军发动对日伪据点进攻后,决定成立苏中军区,任命粟裕师长兼军区司令。
22、新郎官,1941年34岁。1941年12月26日在原称江苏省石家庄,今称江苏省如东县的石庄与楚青结婚,喜当新郎官!
23、任一、六师合并后的新四军第一师师长,1942年35岁。为粉碎日伪“扫荡”,1942年3月16日,中央军委电令新四军第6师,其部队统一由第1师粟裕指挥,其部队第6师番号暂时保持不变。10月26日,又进一步明确:第1第6两师领导机关对内合并,由粟裕同志统一指挥。1942年2月15日 刘少奇在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上作总结报告,指出:“我一师几年来工作是获得了最大的成绩,在抗战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在我全军中以第一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1942年7月29日,华中局、新四军军部电令:“一、六两师政委,谭未到前即由粟师长兼代,一、六两师统一归粟指挥,以便利事权统一”。10月26日,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复电:“同意一、六两师领导机关对内合并,由粟裕同志统一指挥,谭震林同志调任军政治部主任”。
24、兼任苏中局党委书记,1942年35岁。1942年11月中旬,为建立“一元化”领导体制,中央和华中局决定,撤销苏中军政党委员会,成立苏中区党委并决定粟裕任党委书记兼任《苏中报》党报委员会书记。1943年1月1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复陈毅、饶漱石电:“同意你们送大批干部来延安,并同意赖传珠来延安(未去),以粟裕为参谋长(未到任)。”
25、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员,1944年37岁。根据作战需要,粟裕向中央提出南下建议,1944年10月24日,中央采纳粟裕建议,决定由粟裕率苏中军区主力一部南下,发展苏浙抗日根据地,11月2日成立苏浙军区,粟裕任司令员,统一指挥江南斗争。
26、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员,1945年38岁。1945年1月粟裕率军进入浙江长兴县并与在当地开展游击战的第16旅会师后,1月13日,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决定成立苏浙军区,粟裕任军区司令员,统一指挥苏南、浙西、浙东部队。
26、“七大”候补中央委员,1945年38岁。1945年6月在党的“七大”上当选中央候补委员。1945年2月24日中共中央通知,粟裕任华中局委员,由陈毅、饶漱石、张云逸、曾山、赖传珠(以上为常委)、刘晓、粟裕、谭震林、邓子恢、黄克诚、潘汉年、罗炳辉12人组成。6月10日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粟裕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央委员44人,候补委员33人,政治局委员13人)。华中局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按得票顺序有饶漱石、张云逸、陈毅、曾山、邓子恢、谭震林(中央委员)、黄克诚、刘晓、粟裕(候补委员)。后任华中军区司令员的张鼎丞也是中央委员。
27、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员兼南京特别市市长,1945年38岁。
为对抗日伪的最后疯狂,8月11日,华中局和新四军下令苏浙军区所属部队实行总反攻,控制京沪杭要道,并占领上海、南京、杭州三大城市,任命粟裕为南京特别市市长。
粟裕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20多个抗日根据地中的7个创建:浙南、苏北(包括淮(阴)海(州)、盐(城)阜(宁)两个地区,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它是联结华北八路军和南方新四军的重要枢纽,是华中敌后抗战最有利、最能发展的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华中最大的一块抗日根据地。)、苏中(1941年3月,位于江苏省中部,包括扬州、泰州、南通等地区,东临黄海,南至长江,与苏北、淮北、淮南、皖江等华中抗日根据地相连。抗战胜利时,已发展到东到黄海,西临京杭大运河,北到兴化、东台一线,南至长江,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苏南、浙东、海上、苏浙皖抗日根据地(苏南全境和浙江、安徽的一部分,面积25000平方公里,控制人口600万,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发展到6万多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粟裕于1938年4月任新四军第2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率部挺进江南敌后,首战韦岗告捷。接着率领第2支队在南京、芜湖、潥水地区抗击日军。1939年8月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指挥,同陈毅一起,率部开辟了苏南抗日根据地。1940年7月率部挺进苏北,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兼参谋长。10月参与指挥黄桥战役,粉碎了4倍于己的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巩固发展了苏北抗日根据地,开创了华中敌后抗战的新局面。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1师师长(后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苏中区委员会书记。在临江濒海、交通发达的平原水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挫败日伪军频繁“扫荡”、“清剿”和“清乡”,建成了巩固的苏中抗日根据地。
1944年3月开始对日军发动局部反攻,组织指挥车桥战役,创华中敌后歼灭战的范例。同年12月率第1师主力南渡长江,任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后又兼中共苏浙区委员会书记,巩固和发展了苏南、浙东抗日根据地,开辟了浙西抗日根据地。1945年指挥所部在天目山区对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行3次自卫反击战,率先实现了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
高手对决在一快字。尤其是粟裕将军在与日伪统治中心南京、国际大都市上海,仅一江之隔交通便捷的平原水网地带且无险固守的苏中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并长期独立地担负着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的领导和指挥的重任。而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发展和海上根据地的开辟最具典型意义,且贡献独特。
与此同时,粟裕将军还颇有远见地把同敌人的争夺扩展到海上,把陆上斗争与海上斗争结合起来,采取分化瓦解、争取改造的正确政策和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双管齐下的策略,创建海上根据地。亲率师部机关人员到海船上进行海上生活和海上战斗演习,调查研究气象和潮汐变化规律,探索海上生活和作战的有关难题;对海上战斗中船只的队形编组和运用、火力组织、战术手段、通信联络等都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组建海防团,加强海防武装,开辟海上交通线,控制沿海重要港口和滨海地区。这在当时是新四军、八路军中的第一支“土海军” 。
把苏中建成真正的打不挎、摧不毁的人民民主根据地,并为下一步夺取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使苏中能控制和储备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华中战略区中均占首位,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一块坚强前哨阵地,完全起到了“汉高祖的关中”的战略作用。
全面展示了粟裕将军驾驭全局,掌握未来的战略才能;表明了他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单说说他对待日军战俘和日军尸体的处理,足以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肃然起敬,并为之自豪和骄傲。其中最让我刻骨铭心永世难忘的是:粟裕将军不但尊重和关心放下屠刀的日军战俘松野觉,而且耐心教育和改造他自觉自愿为抗日出生入死,最后松野觉英勇牺牲在车桥战役中;而在谢家渡战斗中,日军保田中佐所部全军覆灭后,粟裕将军亲自掏钱为保田中佐买来棺材,同时命令部队把所有战死的日军尸体整理好(整整装了三条船),运送到南通日军司令部。就连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这个杀人如麻的刽子手也不得不佩服粟裕将军的宽仁厚德。难怪日本军人崇拜和敬仰粟裕将军,并尊他为“天神” 了。
28、苏浙区党委书记兼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员,1945年38岁。1945年9月1日, 华中局指示成立统一领导苏浙地区工作的苏浙区党委并决定粟裕任党委书记。
29、新四军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1945年38岁。1945年10月华中局负责人向中央建议,粟裕任苏皖军区司令,张鼎丞任副司令,粟裕看到电报后,向中央建议张鼎丞任司令,自己任副司令,10月24日,中央复电:粟为司令,张为副司令。10月27日,粟裕再次请求张鼎丞为司令,自己为副司令,10月29日,中央复电:同意以张鼎丞为华中军区(不称苏皖军区)司令,粟裕为副司令并兼华中野战军司令,高风亮节!
30、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正式成立,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兼华中野战军司令,1945年38岁。1945年11月上旬,根据中央和华中局指示,正式成立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粟裕任军区副司令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中军区下辖8个军分区,华中野战军下辖第6、7、8、9等4个纵队。
31、山野和华野集中行动指挥副司令员,1946年39岁。七战七捷的苏中战役结束后,1946年9月20日粟裕与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联名发电报给中央和新四军,提出华中、山东两个野战军集中行动的建议。中央复电指示:山野、华野集中行动,两个指挥部亦应合一,提议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
32、中央赋予淮海作战战役指挥职责,1946年39岁。1946年10月7日粟裕与张鼎丞、邓子恢联名发出3个电报给陈毅,建议陈、粟会合在一起,山野与华野指挥机关合并“盼军长来此统一指挥”。10月15日 中央复陈毅、张鼎丞、邓子恢等指示:决心在淮海打仗,甚慰。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作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33、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1946年39岁。1946年12月13日,宿北战役发起前,粟裕首次以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名义,与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政委谭震林、参谋长陈士榘发出宿北战役预备令,次日即发起宿北战役。
34、正式任命为华野副司令,1947年40岁。1947年1月下旬,中央军委决定组建华东野战军,粟裕任副司令员,陈毅任司令员。
35、粟裕与陈毅共同代表晋冀鲁豫中央局指导黄河以南、运河以西、平汉以东、淮河以北之党政军民工作并指挥晋冀鲁豫第11纵队,1947年40岁。1947年9月22日, 中央决定组成包括陈毅、粟裕在内的晋冀鲁豫中央局,陈、粟代表晋冀鲁豫中央局指导黄河以南、运河以西、平汉以东、淮河以北之党政军民工作,晋冀鲁豫第11纵队归陈粟指挥。
36、独立负责指挥华野西兵团作战任务,1948年41岁。1948年11月8日,陈毅离开华野前去中央汇报工作,根据中央指示,粟裕担负独立指挥华野西兵团作战任务。
说明:西兵团是指华野西线兵团,也称外线兵团,所辖部队有:第1、3、4、6、8、10和特种兵纵队等7个纵队,粟裕原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也仍归其指挥。此时华野大体有12个纵队,分别是叶飞的第1、韦国清的第2、何以祥的第3、陶勇的第4、王必成的第6纵、成钧的第7、王建安的第8、许世友的第9、宋时轮的第10、管文蔚的第11、陈庆先的第12纵队以及陈锐霆的1个特种兵纵队。
37、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1948年41岁。1948年初,粟裕向中央和刘邓“斗胆直陈”华野3个纵队暂不过江,1948年5月7日到9日,毛泽东约粟裕谈话,同意其建议并传达中央决定,调陈毅到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工作,任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副司令,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及政委职务,陈在华野党政军职务由粟裕代理。
38、华野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代前委书记、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1948年41岁。1948年5月30日, 中央军委任命粟裕兼华野副政委,并于陈毅同志不在时代理政委。
中国共产党的统帅毛泽东对孟良崮战役指挥员粟裕作出神来之笔的点评
孟良崮战役之后一周年,1948年5月,毛泽东在西柏坡向粟裕面授中原大战机宜时问粟裕:“去年,也是在这个宜人的5月,你们在山东打了一仗……”
“在孟良崮。”粟裕回答。
“战果如何?”
“全歼74师,击毙敌酋张灵甫。”
毛泽东含笑鼓掌:“你们那样果敢、迅猛地消灭了74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
粟裕脱口而出:“蒋介石。他大喊,‘我的精锐之师遭此惨败,实在没想到’。”
毛泽东:“还有一个人呢?”
粟裕:“陈诚?”
毛泽东:“不足挂齿。” 粟裕:“何应钦?”
毛泽东:“何足道哉。”
粟裕:“白崇禧?”
毛泽东:“离题千里了。”
粟裕:“那么是谁呢?”
毛泽东:“第二个没想到的就是我毛泽东!”
39、担任淮海战役总前委委员,1948年41岁。
为统一指挥淮海战役,1948年11月16日, 中央军委电示刘、陈、邓并粟、陈、张等: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淮海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淮海战役国民党方称徐蚌会战。淮海硝烟散去快70年,研究淮海战役的学者多如牛毛号称淮学。淮海战役的指挥艺术吸引了世界大家的眼光。
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大元帅闻听此讯,在记事本上写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这个淮海战役是唯一一场可以和苏联、德国那些重大战役媲美的一场战役。1948年开始的淮海战役共歼敌55.5万人,粟裕直接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就歼敌44万人。在1949年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下第一功。” 美国舆论界济南战役后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济南战役前,他们说:“共产党的力量尚未达到夺取国民党任何一个防守较强的城市中心的程度”。济南战役后,他们说:“自今以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毛泽东传》865页)
美国参谋学院战斗研究所认为,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是规模最大、最具决定性的一战。“认定淮海战役是最有研究价值的一次战役”。(《淮海战役新论》448页)
[美]盖瑞•J•伯奇著《美军如何研究淮海战役》说:研究淮海战役对美国陆军来讲变得越来越重要。
半个多世纪以前,在遥远国度的一个地面战场上,发生了一场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都产生深刻影响的战争。有人认为从现代战争的角度看,淮海战役几乎不具有代表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深入了解淮海战役,对于美国陆军迎接未来挑战的意义尤为重大。
在西方国家,早有人关注到解放军与《孙子兵法》之间的关系。罗伯特•里格就是其中之一,他曾于1945年-1948年担任过美国驻华陆军武官。在其1951年出版的著作《红色中国的战斗群体》中写道:“孙子对毛泽东以及解放军的影响超出一般人的想像,孙子的思想已经影响到高级将领在实际战斗中的行动与反应,甚至渗透到了某些营一级的指挥官。对解放军而言,《孙子兵法》提供的是指导精神,而不是硬性的军事条令。”
1948年9月24日济南战役结束后,粟裕就向中央军委建议“乘胜”发动淮海战役。这既体现了解放军“十大军事原则”的精神,也符合《孙子兵法》中用“势”以达到最佳效果的准则。另一方面,粟裕计划在国民党军防守薄弱的京杭大运河和海州(连云港)之间进行机动作战,与《孙子兵法》中“兵之形避实而击虚”的思想相当吻合。由于解放军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所以他们能够一方面探知对方的部署,另一方面又能隐藏自身的部署与作战意图。而战场上的被动,迫使国民党军分散了兵力。粟裕这种在运动作战中制造战机的方法,体现了《孙子兵法》第6章中有关“实”与“虚”的思想。
而中国人民解放军自成立以来,机动(运动战)就一直是他们作战条令的重点部分,长期以来,解放军在兵员数量和火力上都逊色于他们的对手(国民党军及二战期间的日本军队),因此解放军一直依靠运动战来保存自己并寻找战机,并总结出了16字战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粟裕在淮海战役中依靠的依然是部队的运动战能力。通过部队的运动战,粟裕占据了有利的地理位置,并且赢得了精神上的优势。粟裕相信快速、大范围的运动战,才能确保黄百韬的第7兵团被彻底消灭,而不是依靠强大的火力。
从文字上推敲,作战的艺术实际上是指:通过完美地组织策划、有效地利用资源,最终以最小的损失和风险来达成战役目的。但对于战役层面的指挥官而言,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将大有裨益。对于淮海战役的研究,实际上就是要说明什么是作战的艺术,它对作战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淮海战役的复杂性、长时间、大跨度以及战略的重要性,对战役层面的作战艺术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有人会说,粟裕和刘伯承代表的仅是一种有着“中国特色”的战争方式。也许是,也许不是。但是粟裕、刘伯承和其他解放军指挥官所达到的卓越的作战艺术,确实不能否认。
粟裕逝世后楚青同志在整理丈夫的遗物时,还从他的小本子里发现过一首粟裕亲笔写的《沁园春·淮海战役》:
作战方针,攻城打援,首占开封。 又俘区寿年,再创敌援;战局过坳,敌转防御。 兖济解放,徐海动摇,横扫江淮在今朝。 十月节,我大军南挥,分割包抄。 首歼碾庄伯韬,看徐双瓮鳖哪里逃。 笑纬国东援,损兵徒劳; 双堆黄维,称蒋嫡系,覆灭于后。 杜氏将军,倾巢突围也难逃。 时迫矣,灭蒋家王朝,就在今宵!
40、三野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并兼前委书记,1949年42岁。1949年1月15日中央军委电示,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三野下辖第7、8、9、10等4个兵团,每个兵团下辖4个军,共58.1万余人。陈毅不在三野期间,粟裕仍为代司令员、代政委,并兼前委书记。2月11日,以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名义发布第三野战军各兵团、军、师、团编制番号令。
41、兼任上海军管会副主任和军政接管委员会主任,1949年42岁。淞沪战役,上海解放后,1949年5月20日,中央复电饶漱石并华东局,同意成立上海军管会,陈毅任军管会主任,粟裕为副主任并兼军政接管委员会主任,其任务增加接管国民党政府机构各部门。
42、兼任南京军管会主任及南京市委书记,1949年42岁。上海和南京解放后,1949年6月17日, 中央军委复华东局并告粟裕等电,同意华东军区及三野指挥机构设在南京,粟裕兼南京军管会主任及南京市委书记。
43、华东海军系统归粟裕指挥,1949年42岁。考虑解放台湾作战需要,1949年8月20日中央军委复电:张爱萍海军系统暂时不迁青岛,仍归华东系统即归粟裕指挥。
44、首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49年42岁。
1949年9月中旬率领第三野战军代表团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人民日报1949年9月27日第2版发表了记者金凤的文章:《中国人民政协代表访问记:常胜将军粟裕》,里面刘伯承将军说:“粟裕将军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记者记起了人们是称粟裕将军为常胜将军,是有它的历史渊源的。 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将在《粟裕纪念文集》序回答了粟裕为什么是战略家。张震评价说:粟裕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我军重要的领导人。并在序言中引用刘伯承1949年的评价说:“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
45、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0年43岁。1950年1月27日出席华东军政委员会成立大会,就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46、台海战役总指挥兼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主任兼三野对台工作委员会书记,1950年43岁。1950年6月七届三中全会期间,中央军委决定攻台作战由军委直接指挥,毛泽东宣布,攻台作战仍由粟裕负责。
47、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0年43岁。1950年7月,根据朝鲜局势和国际问题,中央军委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并任命粟裕为司令员兼政委。毛主席批示:照此办理。
48、第2副总长兼华东军区副司令员,1951年44岁。苏联治病回国后,安排总参工作,1951年11月12日,任命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第2副总参谋长,仍兼华东军区副司令员。
49、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第2副总长粟裕分工负责全军管理作战、训练及海、空军和各特种兵的工作,1952年45岁。1952年1月10日,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粟裕负责管理作战、训练及海、空军和各特种兵的工作。
50、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54年47岁。1954年10月31日,中央通知:粟裕任总参谋长。11月9日,毛泽东主席根据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决定,任命粟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51、授予大将军衔,48岁。1955年9月27日下午2:30参加了周恩来总理授予将军军衔的仪式,周恩来把授予大将军衔命令状第1个授予了粟裕,并代表毛主席授予粟裕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在1603名将军中,粟裕名列首位。
52、中央委员,1956年49岁。1956年9参加党的“八大”,当选为中央委员。
53、中央军委委员,1956年49岁。1956年11月20日,中央军委决定增加粟裕为中央军委委员。
54、解除总参谋长职务,1958年51岁。1958年8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解除粟裕总长职务,调粟裕任国防部副部长和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两职务。
55、正式就任军科副院长、党委第1副书记,负责院常务工作,1958年51岁。1958年9月19日,粟裕将总参谋长工作交接黄克诚后, 正式到军科任职。
56、国防部副部长兼军科副院长,1958年51岁。1958年12月30日,国防部命令:经周恩来总理决定,粟裕为国防部副部长兼军科副院长。
57、兼任军委训委副主任,1961年54岁。
1961年7月8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军委军事训练和学术研究委员会,叶剑英任主任,粟裕、张宗逊任副主任。
1961年9月,毛主席接见蒙哥马利元帅。蒙哥马利称赞毛主席是高明的军事家,用兵如神,特别是淮海战役不可思议。毛主席很谦虚,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他也是我们湖南人。”这个谈话没有收录在《粟裕传》和《粟裕年谱》(因粟裕不是政治局常务委员,传记组人员查档权限有限)其原始记录才终于被资深权威研究人员发现、证实,原来它静静地躺在中央档案馆的共和国主要领导人外交类文件里。
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曾说过他对人类战争史上最崇拜的伟大的军事家只有中国的粟裕和法国的拿破仑。英国《焦点》月刊以“世界十大军事统帅”为题简要介绍了近百年来世界各国的著名军事家。中国的只有淮海战役主要指挥员、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前委书记、台海战役总指挥、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第一政委、中共中央军委负责人兼国防部副部长、善于大兵团指挥作战的军事家、战略家、首席大将粟裕入选。
58、人大常委、国防委员会委员,1964年57岁。在1964年12月20日召开的全国人大三届首次会议上,被选为人大常委、国防委员会委员。
59、被列入“黑名单”和“特嫌”,接受审查,1966年59岁。1966年10月江青、康生等把粟裕列入“叛徒、特务、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的黑名单。林彪集团说有“特嫌”,组织专案组对其进行秘密审查。
60、国务院业务组成员、国防工办军代组组长、国防工业军管组组长,1967年60岁。1967年3月27日,周总理召集粟裕、王树声开会,交代军科院负责国防工业口支左工作,对国防工办和第2、3、4、5、6、7机部实行军管。指定粟裕到国防工办军事代表组挂帅,任国防工办军事代表组组长、国防工业军管小组组长,并为国务院业务组成员。4月8日又增加一机部军管任务。
61、中央军委常委兼任中国科学院军事代表,1967年60岁。1967年3月,担任中央军委常委。7月,毛主席指示:粟裕兼任中国科学院军事代表。
62、仍兼任国防工业军管小组组长,1968年61岁。1968年3月22日在国防工业口军管会上宣布,粟裕仍任国防工业军管小组组长。
63、中央军委委员,1969年62岁。在1969年4月28日召开的九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军委委员。
64、参加国务院业务组工作,1970年63岁。1970年1月4日国防工业军管小组解散后,周总理决定粟仍参加国务院业务组工作。
65、军科第1政委、党委第1书记,1972年65岁。1972年11月任军事科学院第1政委、党委第1书记。
66、国务院港口建设领导小组组长,1973年66岁。1973年2月28日任国务院港口建设领导小组组长。
67、中央委员,1973年66岁。在1973年8月24日召开的党的“十大”会议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68、人大常委兼解放军代表团团长,1975年67岁。在1975年1月13日召开的四届人大会议上,任解放军代表团团长。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69、中央军委常委,1975年68岁。1975年2月5日,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粟裕被任命为常务委员会委员。
70、中央委员,1977年70岁。出席党的“十一大”并在1977年8月19日召开的十一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
71、人大常委兼解放军代表团团长,1978年71岁。1978年2月26日参加五届人大会第1次会议,任解放军代表团团长并被选为人大常委。
72、中国主要的战略发言人。“中日友好之船”最高顾问,1979年72岁。
1979年5月7日“任中日友好之船”最高顾问,并乘“中日友好之船”——明华轮去日本参观访问。
1979年1月,他先后在军事学院和中央党校作了题为《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的报告,标志着他的军事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他系统阐述了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我军作战指导、战略战术以及战场建设等重大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具体设想。他的讲话在军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对当时全军正在进行的战争初期问题的讨论起到重要的理论导向作用,也为新时期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调整和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这是粟裕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新时期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贡献。1979年粟裕《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的几个问题探讨》的报告发表后,受到国际军事专家的重视,澳大利亚国防部情报组织副主任保罗•迪布在关于八十年代中国战略形势的研究报告中,称粟裕为“中国主要的战略发言人。”(肖显社:《名将风采》376页)
73、中央军委战史委员会委员,1980年73岁。1980年4月23日粟裕写信给南京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对建立“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表示支持,不当会长,会长空缺。1980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中央军委战史委员会,由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徐向前、聂荣臻、耿飚、韦国清、粟裕、杨得志组成,负责审定全军战史编辑计划,决定战史中某些重大问题的提法,最后审定全文。
74、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0年73岁。1980年9月10日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选举粟裕为副委员长。
粟裕同志在1981年曾对战役指挥做过系统阐述:
一、胸中有全局,积极主动为实现战略全局需要而战,力争夺取最佳战果,实现战略意图。
二、作战指导上必须解决好第一仗与尔后诸仗,直至夺取全胜的关系。
三、乘敌之隙,出其不意,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其有生力量。
四、战役发起后,指挥重心要放在促使战役制胜的转折点上,以相机夺取全胜。
五、根据战役情况的发展变化,灵活用兵,及时改变作战方式和战法。
六、发挥各兵团(部队)指挥员和部队的特长,执行各种类型的作战任务,并与诸兵种、地方军、民兵协调一致,形成整体力量打击敌人。
七、战役前线指挥所既要达到稳定的不间断的指挥,掌握战场全面情况,又要做到保障指挥员观察到主要作战方向上军队的行动,以不失时机地夺取胜利。
八、抓住战役间隙,及时整补训练部队,充分作好再战准备。
九、增强后方勤务、保障作战能力。
75、中央党史编审委委员,1982年75岁。1982年2月21日,中央任命粟裕为中央党史编审委员会委员。
76、中顾委常委,1982年75岁。在1982年9月1日召开的党的“十二大”会议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77、77岁,战神故去,将星陨落。
1984年2月5日16时33分党和国家领导人粟裕大将在解放军总医院逝世,享年77岁。粟裕逝世后,他的夫人楚青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转述了他生前的意愿:“我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党的领导下,身经数百战,在和我共同参加战役、战斗的同志中,牺牲了的烈士有十数万,而我还活着,见到革命的胜利。在我身后,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不要举行追悼会,希望把我的骨灰撒在曾经频繁转战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山东、河南几省、市的土地上,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在一起。”
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粟裕一生打仗、挨整、生病三苦对应粟裕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神
粟裕夫人楚青言:“粟裕是个悲剧性人物,六十年革命生涯,三十年处于逆境。粟裕同志战争年代打仗打得苦,和平时期挨整整得苦,到了晚年生病病得苦。”粟裕是一个伟大的悲剧人物。
在中共党史上,粟裕3次蒙冤。粟裕于1958年被诬为“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者”的经历,26年后逝世都未平反多有见诸报端,但前两次蒙冤的经历则鲜为人知。
“反政治委员制度”
1933年,粟裕被任命为红七军团参谋长兼第二十师师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时,军团政委萧劲光因抵制王明的错误路线被撤了职,中央派乐少华来担任政委。乐少华刚到七军团作报告时,恰巧粟裕从战场上回来。“军团长寻淮洲见我到了会场门口,就走出来同我打招呼,刚简单说了几句,乐少华就在会上拍桌子大骂:我在报告,哪个还在讲话?当时他还不认识我,竟对军团长如此态度,显然是要当众耍一个下马威。”粟裕后来回忆说。
在闽赣边界执行牵制任务时,一次,红七军团阻击向江西前进的第四师李默庵部,消灭了一部分敌军。“我从前线跑回来请示是否要继续追击。寻淮洲同志说:‘好,好,好!乐少华同志没有作声,我以为他同意了,一转身就走了。他却突然跳起来大叫:‘站住!政治委员制度不要了?回来回来!我们只得停止追击。当晚,军委来电批评我们为何不继续追击,他才没说的了,但从此却把我作为反对政治委员制度的危险人物加以限制和监视。”
1934年11月,红七军团和闽浙赣苏区的红十军合编成立红十军团。1935年1月,红十军团转移到浙江西部遂安县茶山村,关于部队如何摆脱困境,政委乐少华等人主张回赣东北休整。而粟裕提出分兵浙西南和赣东北的主张,他认为红十军团只有3000多人,和敌人相比力量悬殊,只能分散打游击。最终粟裕的意见被否决,且再次引起了乐少华的“厌烦”。茶山会议后,红十军团在安徽怀玉山失败,军团领导方志敏被俘,刘畴西阵亡,2000多主力覆没,仅粟裕、刘英率800多人的先头部队突围至闽浙赣根据地的崇山峻岭中。
“参与分裂省委活动”
1935年2月,以红十军团突围部队为基础,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正式成立,粟裕任师长,刘英任政委。有一次,粟裕带领大家一天一夜急行军90公里,连打7仗,才冲出包围圈。然而,就在这艰难险恶的浙南游击战争环境中,粟裕再次蒙冤。
1935年9月,挺进师已发展到近千人,根据地已在江山、龙泉、遂昌等5县之间建立起来,纵横百余公里。9月,敌人集中32个团六七万兵力,围攻根据地。19日,挺进师主力跳出包围圈,10月与闽东特委负责人叶飞等会师。不久,“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刘英为书记,粟裕任组织部长,叶飞任宣传部长兼共青团书记。临时省委成立后,刘、叶两人产生矛盾。1936年2月,粟裕写信给闽北特委书记黄道,请黄协调。刘英得知后甚为不满。秋天,又发生了挺进师诱捕闽东特委书记、挺进师政委叶飞的“南阳事件”。当时,粟裕正活动于位于闽浙边境的庆元县内,刘英以省委名义送来一封信,要粟裕趁与叶飞见面的机会,把叶飞押送省委。后在押送途中,遇到敌人伏击,叶飞乘机脱险。
随后,刘英召开临时省委扩大会议,会议足足开了半个月,对叶飞等人缺席批判,说粟裕参与了“叶飞、黄道分裂省委的活动”,放跑了叶飞等,接着,在组织上又给了粟裕留党察看的处分,撤销了他的职务,降为省委办事处主任。从浙南革命斗争的全局出发,粟裕违心地作了“申明”,这场党内斗争才算结束。
但粟裕并没有怨恨刘英,他说,当时我们都还很年轻,又失去了和上级的联络,这就不能不使我们在思想上行动上和问题的处理上,留下不成熟的痕迹。1942年,刘英因叛徒出卖在温州就义后,粟裕派人几经周折,将刘英的爱人和孩子接到了苏中根据地。
粟裕六次负伤、三块弹片和最后致命的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