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游击武装
1945年中共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代表到重庆与国民党蒋介石进行43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并公开发表。第三天,也就是10月13日,蒋介石就发布了剿共密令,撕毁双十协定,悍然发动内战。桂系军阀为配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发动内战,加紧实施征兵、征粮、征税的“三征”政策,储积力量开展内战,凌凤边区的革命斗争任务仍然艰巨。
1945年,右江党组织先后派来赵世同、韦芳到凤山传达贯彻党在抗战胜利后的政治主张、方針、政策,在原来中共凌凤边委领导的中共洪力、力那、海亭、巴轩、亭蒙5个支部的基础上建立中共凤城党小组,党员50多名。为进一步加强党政军建设,开展游击武装斗争,赵世同、韦芳分别在凤山南、北区发展一批革命骨干。
1946年秋,中共巴轩支部指派罗玉廷先后到陇弄、凤界及凌云县歌磨、祥福等地发动群众组织革命同盟,建立游击武装。在陇弄收缴地主唐思顺步枪14支,建立陇弄武装分队。在凤界收缴地主藤子厚步枪5支,缴获土匪步枪5支,发动群众购买枪支5支,以这15支为基础,建立凤界武装分队。凌云县歌磨村原有枪支30多支,罗玉廷又发动群众继续购买10多支,使这支武装的枪支数扩大到40多支,建立了歌磨武装中队。覃家修在新洛、六马收缴地主武器10支,加上中亭从大革命时期保存下来的枪支12支,建立一个武装中队。金牙的外里、上牙、下牙组建了一支29人枪的地下革命武装。平乐乡的洪力党支部在海亭吊洞组织洪力、力那、海亭、平旺、登亭等村的共产党员、革命骨干举行同盟,建立平乐游击武装中队,共有长短枪40余支,编为3个小队,其中海亭、平旺为一个小队,负责人廖熙伦;洪力、力那为一个小队,负责人罗学斌;登亭为一个小队,负责人韦庆年。后来,中共凤山县工委委派黄景墀等人到海亭整编这支地下武装,指派黄春德为中队长,黄章琼为指导员,黄章瞭为军需。将3个小队改编为一、二、三个分队,一分队由海亭、平旺的武装人员组成,分队长廖熙伦,副分队长黄锦流,有20支好枪;二分队由洪力、力那的武装人员组成,分队长罗学斌,副分队长班统康,有15支好枪;三分队由登亭武装人员组成,分队长韦庆年,副分队长韦显杨,共有15人枪。至此,凌凤边区共有170多人枪的武装力量,(比同期凤山北区组建有150人枪多20多人枪)为凤山开展游击武装斗争,夺取革命胜利打下了基础。
建立武装扩大游击必须依靠党组织和群众,1947年春夏,赵世同、韦芳在中亭干怀峒开办革命骨干学习班,学习国内外形势和桂西区革命行动纲领,同时整顿和发展党组织,吸收罗荣芳等12名为新党员,这批新党员后来成为凤山南区游击队的骨干。
南区游击队
1947年4月7日,中共广西省工委在横县陶圩六秀村召开了广西党的主要干部会议,钱兴作了题为《一切为着准备武装起义而斗争》的政治报告。会议确定了广西党的工作中心是广泛发展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摧毁反动政权,建立解放区。在中共广西省工委的领导下,广西各地党组织迅速传达贯彻横县会议精神,同年秋,中共凤山县工委按照中共广西省委关于夺取政权、夺取武装、夺取群众的指示,组织统战武装及同盟会武装力量,于9月15日举行了凤山起义,赶走了国民党凤山县长林剑锋,17日宣布成立凤山县临时民主政府,韦芳任主席,罗启超为副主席,廖熙英任军事股长。19日韦芳接到国民党保安大队大举反攻并已重新占领了万冈县城正向东凤逼进的紧急情报,立即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决定部队撤出凤山县城,21日韦芳带领政工到长里圩场(今长洲)进行宣传活动,22日,韦芳等5人被砦牙民团龙永福及其反动武装设伏杀害。因此中共凤山县工委工作曾一度瘫痪。
为恢复县工委组织,扩大武装,打击敌人,1947年11月,中共右江地委军事部长赵世同在松仁村平包屯召开有黄景墀、廖熙英、覃家修等8人会议,任黄景墀接为凤山县工委代书记,覃家修委副书记,苏明等5人为委员。同月,赵世同在老里村附近的小社神庙召开会议,整顿凤山革命武装,组建凤山游击大队,任命廖熙英为大队长,黄景墀为政委。游击大队共600多人,400余支杂枪,隶属桂西人民解放军司令部领导,其中平乐、谋轩、金牙、相桥4个乡的武装属南区中队,下辖7个分队,中队长罗玉英,副中队长黄春德。凤山游击大队成立后,分别转战于乔音、郎里、那烘、板均、洪力、力那、平旺、海亭、登亭、巴标、更新及万冈、百色、东兰边境地区,与敌人周旋,开展游击战。1948年4月,凤山游击大队改编为凤山主力大队,大队长廖熙英,政委黄景墀,下设两个主力中队、6个游击中队,共有600多人,400多支枪。其中平乐、中亭、金牙为南区游击中队,中队长罗玉英,副中队长黄春德、罗荣芳,指导员李天心。
凤山南区(凌凤边区)具有坚实的革命基础,中共右江地委军事部长赵世同、万冈中心县委书记黄宝山吸取1947年9月韦芳的教训,把发展游击武装,扩大游击区,发动群众开展反国民党“三征”活动的工作起点从南区开始,1948年10月,赵世同、黄宝山在中亭召开南区游击骨干会议,宣传全国解放战争大好形势,研究部署发动群众参加游击武装。然而,在会议期间,国民党凤山民团副司令唐思贤和警佑覃炳辉团警300人枪分兵三路包围袭击中亭,在紧急关头,赵世同、黄宝山的随从游击武装在中亭村群众的配合下与敌激战一天,把敌打退,游击队和群众无人伤亡。这次会议虽有战事干扰,但能达到了会议目的,会后,游击骨干分别在各乡村发动群众购买枪支壮大南区游击队伍和民兵组织。1949年5月,凤山南区游击武装编入桂西人民解放军28大队南区中队,中队长罗玉英,副中队长黄春德,指导员李天心,副指导员黄章琼。8月下旬,又改编为凤山独立大队第一中队,中队长黄春德,副中队长罗荣芳,指导员黄章琼。
从1946年起,凤山南区游击队先后参加了“那茶突围战”、“相桥保卫战”、“中亭保卫战”、“北山大战”、“解放凤山县城”、“霞里攻坚战”等,为解放凤山、万冈、凌云等县作出了重大贡献。
保卫新政权
1949年12月,凤山解放,县乡人民政权成立了,革命根据地人民欢天喜地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即将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然而,被推翻了的国民党政权及其残余不甘心灭亡,还要作垂死挣扎。1950年凤山境内还潜伏有9股匪帮共约2000余人枪,他们坚持以人民为敌,抢劫民财,暗杀区乡干部,有的明目张胆破坏市场,扰乱群众生产生活。他们还勾结天峨匪帮成立所谓“反共救国军”,呼应蒋介石在台湾反攻大陆行动。由此,清匪反霸,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巩固人民新政权的任务十分艰巨。
1950年6月30日,天峨匪首黄景芬派张近荣、吕孟光率匪徒600人在凤山田兴隆、卢森林、谢瑾、陈毓璋、陈毓繁、龙永福、唐思贤等匪股2000余人的配合下,从乔音板吉南下,直指凤山县城,因县大队兵力不足,民兵武器缺乏,阻击连连失利,在匪帮压阵的危急时刻,县人民政府县长黄景墀决定将政府所属机关和部分武装向老根据地凌凤边中亭村转移。7月2日,机关人员和武装押送几十个犯人撤出县城,徒步久文、平乐洪力小路,第三天抵达中亭,机关单位安置在中亭外寨办公,武装人员将犯人押送到凤界村泊里峒关押。
中亭是县政府办公的地方,各路匪帮将中亭为袭击重点目标,金牙、大洞、柏林股匪在中亭周边村扰乱,伺机围攻中亭,1951年1月,匪首唐思贤在平乐纠集匪众300多人在相圩、江洲、弄旁、谋爱、弄仁等地抢劫民财,残害百姓,黄景墀闻讯率县公安大队和县大队韦宽直插弄仁进剿,黄显道率1个连和海亭、兰包、平旺等民兵小分队90余人60多条枪配合,在弄仁大弄发击溃匪股,打死匪兵3人。匪股不甘心失败,同年2月,唐思贤又纠集逃到平乐一带的卢森林股匪以及杨荣仿、张效贤、万冈县杨昌相、金牙班统绪、凌云曹世贵、肖和甫等股匪300多人进攻中亭,企图消灭在中亭办公的县政府机关人员。驻守中亭的金牙区中队和各村民兵及中亭群众在区长罗荣芳的指挥下,英勇反击,激战6昼夜,第7天,县大队黄显道率1个步兵连和1个炮兵连从月里赶到增援,形成内外夹击之势,匪帮被击溃败退,往大洞、金牙两方向逃窜,我武装收复了中亭和附近各村,县政府及人员得以安全保护。
从1950年春起,凤山各匪股被我武装、民兵打击后,由分散到集中,1951年5月,凤山残匪聚集凌云、乐业边境的金牙、平乐一带潜伏,计有千余之众。县委根据股匪活动和地形交通情况,作出了全面歼灭境内匪股的部署,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四六九团第三营的密切配合下,采用大包抄战术,严密封锁通往乐业、天峨、凌云方向路口,各区乡全民掀起剿匪行动。副县长黄景墀、县大队副队长黄显道在金牙各村发动群众3000多人,罗荣芳在平乐各村发动群众2000多人,组织“万人搜山”行动,处处有民兵和群众,全民皆兵,灭匪声势浩大。班统绪股匪企图逃往天峨,在更沙被民兵全部俘获;卢森林匪首带着10多个匪徒缩在猛干一个岩洞,企图负隅顽抗,被金牙民兵围攻捕获;匪首唐思贤只身躲进谋爱一个岩洞,10多天后被罗荣芳和民兵分队捕获;匪首唐照宏等向平乐中队缴械投降。此次剿匪,在平乐生俘200余人,在金牙生俘300余人。至此,集中在平乐、中亭、金牙的匪股基本歼灭,全县剿匪运动也基本结束。
凌凤边根据地在右江革命的历史作用
凌凤边区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领导下,以黄伯尧为首的革命领导人创建凌凤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实践活动不仅是百色起义精神的成功尝试,更是为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了实践依据。
1、走少数民族地区"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的根本,其基本思想就是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的紧密结合。凌凤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正是立足实际,对这一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成功实践。
2、以贫苦农民为革命主体。从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清匪反霸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根据当地实际,以农民为土地革命主体,首先开展有利于农民生存的土地平分“分耕”运动,使广大贫苦农民实现人均有其田的愿望;二是以农民为革命武装的源泉,通过土地革命发展壮大武装力量;三是依靠农民群众建设和捍卫革命根据地,在反“围剿”斗争中,农民自卫军踊跃参加对敌斗争,涌现出舍身救民、抱敌跳崖、为保护党组织和红军集体就义的英雄壮举。
3、多方位、多层面的统战工作。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基本武器。从凌凤边区土地革命政策来看就包含统战工作内容,如在地主阶级中,主要不武装叛乱,破坏苏维埃政府政策实施,都可以同等平分得到一份土地,给以生活出路,这个做法符合中国共产党人性化革命运动的基本要求;在革命低潮时期,凌凤边党组织与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实力派的“绿林”武装发展统战关系,成功建立了黔桂边游击区,既能保存革命力量又能建立黔桂边罗甸、望谟、册亨、贞丰、紫云等县革命组织;在抗战时期,执行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不仅在创建抗日武装自卫大队,而且促使各区乡群众组织建立“兄弟同志会”,“同盟会”,争取一切力量加入抗日组织。
4、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凌凤边区红旗不倒的根本保证。土地革命时期,遭受桂系军阀历时一年多残酷“围剿”,右江苏区基本丧失,唯有海亭、力那、洪力、巴轩四个中共党支部及幸存党员,在黄举平、黄伯尧的带领下,坚决执行中共右江特委的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向贵州发展,开辟黔桂边新区,经过4年的努力,将西山、凌凤边、黔桂边的革命活动连成一片。在黔桂边新区逐步扩大的时候,为巩固和发展后方革命活动,1935年在平乐海亭建立中共凌凤边委、凌凤边革委,“两委”负责组织凌云、凤山两县革命运动,平乐成为革命活动的中心。在凌凤边“两委”的领导下,凤山革命力量得到巩固发展,合作抗日运动深入乡村。在艰难的岁月里,在远离中共中央及至中断联系的情况下,凌凤边委立足实际,独立解决边区革命斗争的重大问题,使凌云、凤山革命斗争取得了胜利。
5、凌凤边区革命造就了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作风正派的革命干部。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下,凌凤边区的革命骨干和党员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为民族解放事业勇于牺牲奉献,在战争时期捐躯的革命领导人有黄伯尧、黄相成、罗福益、李秀三、黄衡球、黄世华、杨林、覃宝蒙等,他们表现出了无比英勇顽强、不惧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从凌凤边走出去的红七军,全国解放后被授予少将军衔姜茂生、授予大校黄明政、黄明金,他们是凤山唯一的开国少将、大校;还有长期在凌凤边革命斗争的党员罗玉庭、罗荣芳、罗荣松、班统增、覃兆奎、杨光碧、黄正书、罗福宏、李天心、黄有微、黄章琼、黄荣章、覃宝鉴、罗宗熙、韦庆年、周朝堂等解放后成为处、科级干部,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扬革命战争年代艰苦奋斗精神,清正廉洁,毫无私念,脚踏实地,胸怀全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他们不忘初心,对共产主义怀着坚定信念,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在最困难、最危险的形势下,勇往直前,不退缩,不投降,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们树立的坚定政治方向,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老区精神,是激励老区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6、凌凤边党组织是右江苏区的标杆。黄伯尧、韦鼎年是在1929年6月由韦拔群介绍入党的,是凤山、凌云最早的共产党员,到1929年底,他们在平乐、巴轩等地发展党员90名,建立海亭、平旺、力那、洪力、巴轩等七个中共党支部,在此基础上成立中共凌云县特支。有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凌凤边区革命根据地,从土地革命到全国解放,其生命力越来越坚强,这在右江地区屈指可数。凌凤边有别于其他苏区是:
⑴坚信革命必胜信念。尽管受到敌人残酷“围剿”大屠杀,2千多革命群众血洒战场,房屋多次被敌人烧毁,而凌凤边区的党组织和幸存党员仍然信仰共产党,在黄举平、黄伯尧领导下,前仆后继,继续革命斗争。在其他县区党组织被解散、白色恐怖的恶劣社会环境下,凌凤边区的党员冒着生命危险继续地下活动,和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坚决执行中共右江特委的决定,做群众工作,发展新赤区。
⑵凌凤边是黔桂边革命的摇篮。凌凤边党组织从建立起,就注重向广大贫苦农民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推翻剥削压迫,为劳苦大众服务,为此得到广大群众支持拥护,营造了支持革命活动的社会环境。1932年底,右江苏区丧失,中共东兰县委书记黄举平就选择以平乐为立足点,发展黔桂边游击,在平乐召开会议,策划发展黔桂边游击区工作,在平乐组织武装人员向贵州出发;当中共黔桂边驻地遇到敌人围攻,形势不利的时候,中共黔桂边委搬到平乐办公;右江上游革命领导人赵世同、黄世新、黄焕民等人经常在平乐、巴轩进行革命活动,一直得到群众的保护,在白色恐怖形势下,东兰的黄世新举家迁入平乐居住。从1932年至1943年,凌凤边是西山至黔桂边的交通线,同时先后派出近80名青壮年加入黔桂边游击组织。
⑶凌凤边是右江革命的见证地。这是一块完整的革命根据地,至今还保存有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重大革命活动的遗址,如中亭红军田,是全国唯一的。群众保存红军田,不仅是为了纪念红军,更有意义的是当年右江苏区土地“分耕”办法是今天国家土地政策的雏形;至今87年不间断的四个党支部的存在,也是全国少有的,这是目前新形势下研究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是一部深层次的教材,对人民群众纪念党的生日更有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