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城工作时的齐云
潞城抗日民主县长傅家三(座着)
齐云1939年
齐云和母亲在平顺刘家村居住过的窑洞
齐云离开北平前留影
青年时期的魏健
土脚村
魏健、齐云夫妇
长治红研会会员在土脚村举行“七一”党性教育
齐云,1918年5月出生在河北省高阳县一个爱国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七七事变前,她在北平师范大学附中读高中。她思想进步,担任学生会主席,并参加中华民族先锋队。1937 年 7 月,北平沦陷后,齐云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同平津流亡学生离开北平,辗转来到太原。当时她只有20岁,离开山西时28岁。近八年的时间,齐云经历了战火的磨砺与洗礼,由一个来自大城市的大家闺秀,一个积极要求进步的热血青年,成长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一个成熟的革命者。可以说,齐云和中国千千万万名参加抗战的革命志士一样,在山西这个抗战前线,浴血奋战了八年,无私奉献了八年。
两次营救赵树理
齐云来到太原时,她的父亲齐厚之已经调到晋东南担任国民党长治县的县长。考虑到齐云便于在那里开展工作,中共地下党组织决定派齐云和她的丈夫魏震五以牺盟会的身份前往阳城工作。
听说大女儿和女婿来到阳城,齐厚之写信给齐云和魏震五,鼓励女儿、女婿努力抗战,革命到底。
在长治,齐厚之组织领导民众投入抗日救亡活动,积极介绍进步青年参加抗日队伍。很快,一支抗日宣传队引起他的注意。领头的是后来成为著名作曲家的长治教师常苏民。常苏民毕业于山西国民师范学校艺术科,曾在太原任中学音乐教师,太原沦陷前夕回到家乡组建起一支抗日救亡业余文艺宣传队,四处活动。
齐厚之与常苏民结识之后,便将他介绍给决死队驻长治的领导人。不久,常苏民就带着这支宣传队加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二纵队,并以宣传队为基础成立怒吼剧团。在此期间,潜伏长治宣传抗日的“山药蛋”作家赵树理(代表作:小二黑结婚)由于宣扬共产主义,被国民党军统长治站特务认定为“危险分子”和“共党分子”,密告国民党山西省党部。不久,国民党山西省党部下达通缉令,要求长治县政府逮捕赵树理。
此前,齐云已经告诉父亲齐厚之,说赵树理和她都是牺盟会的会员,而且是“同志”,希望父亲关照赵树理。接到逮捕赵树理命令后,齐厚之先将此事扣压下来,接着密告当年曾和赵树理一起闹过学潮的同学史纪言与王中青,让他们转告赵树理立即转移。那时,齐厚之并未想到,他救下来的赵树理,后来跑到阳城,竟成了女儿和女婿的同事。
齐云到阳城后,即与秘密党员、阳城县长李敏之、林贞夫妇一起在县城周边地区向群众作抗日救亡的宣传,进行街头演讲,教唱《救亡进行曲》等抗日歌曲。赵树理来到阳城后,即与齐云合兵一处,帮助排演抗日戏剧《放下你的鞭子》等,使这个闭塞小山城的群众耳目一新。
随着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的开创和抗日武装的建立扩大,中共晋豫特委在中共阳城县工委的支持配合下,在阳城县西南 30 里的县政府临时驻地吉德村创办了一所晋豫边抗日军政干部学校。魏震五夫妇奉命来到这所学校,魏震五担任教务主任,齐云任政治辅导员。由于魏震五学过日语,其间,由他向俘虏的日军官兵讲共产党和抗日政府的政策,打消日俘的顾虑,一时成为佳话。
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和牺盟会的配合下,阳城县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日益深入人心,威望越来越高。这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紧张、不满和恐惧,最终导演了“1·21”反共事件。
1939年1月21日,恰是农历正月初二,国民党驻阳城 93 军一部以军事演习为名,纠集 33 军团地方工作队,以及反共分子上官凌云组织的三青团骨干、土豪劣绅、地痞流氓等乌合之众,闯进阳城县牺盟会驻地文昌阁,疯狂打砸抢劫,将生活和办公用具洗劫一空,将抄出的书刊文件付之一炬。
牺盟会奋起抗争,揭露顽固派的卑劣行径。赵树理、齐云、王良等人在散发抗日反顽传单时被捕,齐厚之立即赶往阳城暗中交涉,牺盟会负责人魏永生则公开抗议,顽固派不得不释放赵树理、齐云、王良等人。不过,顽固派仍居心叵测,伺机而动。
正月十五,齐云等人置生死于不顾,再次带领宣传队走上街头,表演抗日文艺节目,鼓舞群众抗日热情。中共晋豫地委鉴于形势严峻、齐云等人的政治身份已经暴露,决定将他们转移至外地工作。齐云、魏震五、赵树理、王良等人便离开太岳区,开始新的战斗生活。
培养劳模李顺达
1939年12月,齐云奉命出任中共平顺县委组织部部长。在极端困难、险恶的环境中艰苦地开展工作,她坚决贯彻我党提出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口号,与国民党反共分裂分子针锋相对,寸步不让。
1941年至1943年,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时期。特别是在山西,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困难局面。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接踵而来,人祸、天灾,使得根据地的困难越来越大,斗争越来越艰苦。
1943年,灾荒蔓延到太行区,太行区受灾人口占到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在平顺县的浊漳河沿岸一带,有的地方颗粒无收。根据地的军民采树叶、挖野菜、吞草根、食咸土充饥,兵祸天灾一起向抗日根据地军民袭来。面对这种情况,太行区党政军民领导机关组织干部深入灾区,向村干部和群众进行思想教育,鼓励广大群众相信自己的力量,战胜自然灾害。身为平顺县县长的魏健身兼重任,他带领和团结根据地军民抗旱度荒,生产自救。发动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培植劳动英雄。1943年,魏健由于在平顺工作出色,功绩非凡,被调回太行四专署,随即被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任命为太岳二专署专员。那时,齐云经常深入到平顺县各村镇向群众进行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她鼓励根据地军民同心合作,努力生产。指出要解决抗日军民吃饭、穿衣问题,只能走组织起来、自力更生、发展生产之路。
齐云在平顺工作期间与李顺达一家有着较为密切的接触。李顺达1915年出生于河南省林县东山底村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比齐云大3岁。他15岁时随母亲携带弟妹逃荒到太行山深处的平顺县西沟村,1938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西沟村农民救国会组长、主席,民兵大队长和村党支部书记,是党培养起来的优秀的地方干部。他的母亲郭玉芝也是抗日积极分子,担任西沟村妇救会主任,母亲后来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地年轻人和到西沟开展工作的党员干部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干娘。抗战时期,李顺达家是党组织在西沟村开展工作的联系点,齐云等党员干部每到西沟村时就住在李顺达家。
全国劳动模范、第一至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西沟村党支部书记申纪兰回忆道:“常听老李(李顺达)提到大齐,说大齐、小杨到西沟时经常住在他家,叫老李的娘为干娘……老李还经常向我提起老魏(魏健),他跟老魏很熟悉,老李成立初级社时,老魏就在这儿工作了,给了他很多的帮助。”
1943年,李顺达28岁,正值青壮年,在与齐云、魏健等党员干部的往来中,深受党的抗战思想的熏陶。1943年2月6日,在魏健、齐云的启发帮助下,李顺达响应边区政府“组织起来”“生产自救”的号召,在1940年以来季节性帮工互助的基础上,组织李达才、路文全、王周则、宋金山、桑运河5个贫苦农民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业生产组织——李顺达互助组。
互助组成立后的首要任务是互助生产,自救度荒。李顺达首先把自家仅有的五斗余粮和一石多谷糠全送给组里的断粮户。在组员之间开展了“我有半口汤,不能让你饿得慌”的相互救助“拽一把”活动,互相接济,互助救助,共度春荒。互助组还制订了开荒30亩的计划,组织组员以计工的方式开荒。
种菜,以菜充粮,以菜接粮。其他人家见互助组开荒种菜,纷纷要求参加。互助组成立一个月时间内就由6户发展到16户,改称为互助拨工大队,李顺达为互助拨工大队长。1944年,全村20户就有19户参加了互助组,互助组在开荒种菜的同时,还把组里的妇女组织起来,成立了纺织、喂猪小组,李顺达的母亲郭玉芝担任小组长。1943年,在平顺县召开的劳模会上,李顺达和他母亲郭玉芝母子双双获“状元”。1944年11月,在太行区首届杀敌英雄、劳动英雄大会上,李顺达被评为“生产互助一等英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赠给李顺达互助组锦旗一面,上书:“边区农民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