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针对乡村部分红色文化遗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受到的建设性的破害,从乡村红色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出发,重点分析了乡村红色文化遗产所处的现状及其原因,希望能对我国红色文化遗产实施合法有效的保护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红色文化遗产;内涵;现状;原因
红色文化遗产,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时所形成的一批特殊革命文化资源。她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积淀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革命史迹与精神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的珍品,对传承民族文化和革命精神、引导乡村红色旅游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动乡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特别是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保护红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乡村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乡村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而,党和政府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给予了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就特别强调:“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因此,加强乡村红色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乡村红色文化遗产遭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建设性破坏,亟待保护。
一、乡村红色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
我国乡村红色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我们将其大致归为以下几类:
(一)历史名村。我国有历史名村2003年10月8日第一批国家批准12个,2005年11月13日第二批批准24个。代表性的如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村、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和四川省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二)历史名镇。历史名镇2003年国家第一批批准10个,2005年第二批批准34个。代表性的如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等。据载,这些村镇都曾在革命历史上发生过重大事件,或曾为革命政权机关驻地而闻名于世;或在历史上发生过抗击外来侵略或经历过改变战局的重大战役、以及曾为著名战役军事指挥机关驻地。这些村镇革命遗产和红色文化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我国革命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是我国大乡村红色文化遗产的主要集散地。(三)革命纪念建筑物。1961年3月4日公布,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共33处);1982年2月24日公布,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处)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共10处),1988年1月13日公布,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8处)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共41处)。代表性的如韶山革命纪念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遵义会议旧址、延安革命旧址、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等。(四)革命战争遗址。革命战争遗址国家批准的第一批有33个,第二批有10个,第三批41个。代表性的如台儿庄战役遗址、平型关战役遗址、新四军皖南事变遗址、南昌八一起义遗址等。(五)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师范基地。全国1997年第一批确定105个、2001年第二批确定95个、2005年第三批确定66个,总共266个。如黄崖洞革命纪念地、太行太岳烈士陵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及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等。另外,革命战争中曾使用的分散在乡村和山林的车船、路桥、铁索、云梯、洞穴、被服厂、军火库、军械修理所、土盐厂、发电厂、制药厂等遗址以及其他革命战斗、开会、训练的遗址等。(六)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史迹遗址在内的全国共计40余万处,其中近7万处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271处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革命博物馆。全国共有2200余座,馆藏文物总量在2000万件(套)以上,其中,国有馆藏革命文物1200多万件(套)。
二、乡村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护观念不强。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剧,加上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相对欠缺以及中西方思想观念上的较大差异,特别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引导,我国从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到企业、百姓都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传承怀着淡漠的态度,使得保护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同时,由于深受现代观念的影响,民众的信仰出现危机,对革命史迹、革命人物及其精神开始淡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日益淡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