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沂南县“走访”了“沂南县诸葛亮城”、“竹泉旅游度假村”、“沂蒙红色影视(党性教育)基地”、“沂蒙母亲纪念馆”后,无不惊叹该县充分挖掘、提升境内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元素,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大手笔。
文化挖掘凸显全新理念
沂南县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一代智圣诸葛亮的故乡。沂南又是一块写满奉献的红色热土,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锻造了“山东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的特殊地位,留下了陈毅、罗荣桓、徐向前三位元帅和粟裕等200多位将军的足迹。境内曾发生过大小战斗1000余起,涌现出了“沂蒙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
“必须充分发挥这些独特文化元素的作用,并使之成为全县文化旅游产业的灵魂和核心。”沂南县委、县政府的认识清醒而坚定。针对过去一个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独特的文化资源只停留在“口头相传,无实物可见”的状态,该县从基础工作做起,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挖掘、抢救、建设和修复工作。
截至去年底,全县累计整理、挖掘各类文物资料及实物2万余件。同时,投入专项资金为文化设施建设“输血”。近三年来,县财政平均每年投入资金拉动社会资金逾十亿元,相继建成了诸葛亮故居纪念馆、十里汉街、北寨汉墓博物馆、诸葛亮城等一批汉式建筑,使汉风古韵蔚然成形;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鲁中烈士陵园、战工会纪念馆、跟着共产党走纪念地等得以修复和重建,使红色文化图文并茂,事、物彰显。
历史文化实施现代包装
白墙青瓦、灰砖红窗、飞檐斗拱……徜徉在沂南十里汉街,一股股浓浓的古汉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而与古朴交相辉映的,是生意红火的现代经营业态。
自2007年起,沂南县为凸显城建的汉文化特色,规划了汉园、汉街、诸葛亮城等汉文化建筑的一系列重点工程。在卧龙山路两侧,将新的建筑统一规划为汉式建筑风格,将原有建筑“穿衣戴帽”,并别具匠心地打造起南北及中间3座汉阙大门。至今年5月第四届中国临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举办之际,形成南北长达6公里的汉街,成为目前全国县级规模最大的汉式建筑群。
为了放大汉文化的载体优势,拉动经济发展,沂南县的决策者敏锐地意识到,必须用现代理念和要形成品牌效应的手段去“包装”。近年来,汉街的经营户们分段经营,从文物的收藏、根艺奇石到特色小吃、再到现代娱乐和旅游产品展示,在县里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扶持下,渐渐形成了气候。
在“汉街模式”的启示下,沂南县“现代包装历史文化”之路越走越宽广,成功走出了一条“政府规划引导服务,企业投资、群众受益”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今年5月16日,地处县城西部的诸葛亮城举行了隆重的开城盛典。该城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由青岛欧亚集团投资1.8亿元打造。
步入诸葛亮城,栩栩如生的少年诸葛亮塑像阐释了“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之意,而在他身后,又有十几座青铜塑像点缀期间,向人们讲述着三国及诸葛亮一生的故事,令人流连忘返。而在这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中又有了4D影院、现代化商铺等,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餐饮商务于一体的综合功能日渐显现……
红色文化要用绿色衬托
“看得见、摸得着,受教育,震撼心灵!”这是不久前到沂蒙影视(党性教育)基地参观考察的高先生发出的感慨。沂蒙影视(党性教育)基地地处沂南县西北部的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因大型电视剧《沂蒙》及《斗牛》等30余部影视剧在这里拍摄而声名鹊起,又因相继建起的“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人民子弟兵将帅纪念馆”等而令人肃然起敬。
获奖剧目《沂蒙》导演曾这样回忆:当初,在临沂考察了6个县、区的300多个村庄后,选择把常山庄村作为拍摄基地,不仅基于这里的“红色文化味浓”,也考虑这里青山绿水,清新自然的“绿色重”。如今,这里已形成集党性教育、影视拍摄、旅游开发等综合功能的“风水宝地”,各地学员及游人纷至沓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