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旅游建设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影视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旅游意义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眭幼兴:恽代英青少年时期的民生观念与实践——读恽代英1917年日记浅悟
2011-09-28 10:23:52
作者:常州市革命烈士陵园 眭幼兴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一、恽代英的民生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生观的直接来源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把加快推进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生观发展到了一个全新境界的标志。
    1、民生的解读
    根据百度:百科名片的解释,侠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相对来说比较准确,也容易把握,容易同具体层面上的民生政策吻合。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民生概念一般都是狭义的民生概念。比如,如今社会上流行的说法——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语中的“民生”,就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
    2、“民生”这一课题的探研与实践渊源流长
    春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管仲说过:“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
    民生问题是20世纪初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们十分关心的重大社会课题。“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贫穷落后的中国的民生问题,他认为在中国,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归宿。孙中山先生对“民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他甚至提出“共产是民生主义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区别”。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为了实现他所提出的民生思想,解决中国深重的“社会问题”,孙中山主张通过“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来实现民生幸福;他甚至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用最高理想来解决社会问题,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的实行;他指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的原动力,是一切历史活动的中心等。但是,这种民生观仍然属于唯心史观的范畴,因为这种民生观仍然维护私有制,不理解工农群众是发展经济的主要依靠力量,看不到他们扶助农工的政策与私有制经济基础存在难以解决的矛盾,因而理论与实践就难以一致。并且非常遗憾的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并没有被国民党贯彻执行,但我们应当看到孙中山的思想对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而言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集中在唯物史观,这固然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当时进步人士的影响相关,更是因为鸦片战争以来积贫积弱、苦难深重的中国使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寻找“中国向何处去”时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中看到了曙光。马克思主义的民生观也自然成为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直接思想来源。
    3、中国共产党人对民生课题探索与实践的历史贡献
    中国共产党人从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无论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领导中国人民真正实现了解放,为中国民生问题的真正解决不断创造条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生观。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为探索和实践“民生”课题,进行了90年努力,恽代英就是其中的一位。
    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尽相同,但却面临着相同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为着民族独立、强国富民的目标,举起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大旗并在抗日战争中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继续孙先生未竟的事业。孙中山的民生观给了中国共产党人以深刻的启迪,毛泽东关于民生方面的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就有孙中山提出的许多理论和思想,邓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的思想,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理论,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生观”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建党早期著名的12位重要领导人之一。孩提时就是废寝忘食地读书的“书痴”和文才出众的“奇男儿”,少年时更是新文化运动的猛士。青少年时追求真理,寻求治国良方,矢志改良社会,改善民生。17岁时坚定地迈出了对民生课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的第一步;投身“五四”运动,勇敢地迈出了第二步;21岁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劳动人民的翻身解放矢志不渝,迈出了辉煌的第三步。他在1917年,19岁时对民生的探索和实践,为他辉煌的步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带入了共产主义事业中,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民生观的直接来源。他青少年时期对民生课题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和实践?对他革命生涯有什么意义?对当今中国共产党人研究“民生”课题有什么启迪?让我们从1917年恽代英日记中来研讨。
    二、1917年恽代英探索和实践“民生”课题的轨迹
    1、探索
    1917年全年365天,恽代英写了365篇日记。对民生方面留下了46处记录,可分为8个类别,衣食住行的观点7处,生计就业17处,家政家庭模式5处,婚姻与妇女权益、育儿9处,住房选房1处,教育和学习4处,民间发明1处,游戏2处。
    (1)衣食住行的基本观点:该年度日记中,分别在1月7日、9日、10日,2月21日、22日,3月2日,4月2日7处留下记录。在1月7日和1月22日的日记具有代表性,他写道:“吾对于衣、食、住,各有一种野心,皆由卫生方面着眼。吾他日能有生计,必渐图此等野心之实行也。
    (一)衣取轻、薄、暖、短、紧(但不欲其拘束身体)为标准,不拘拘西式,亦不着令人注意材料。
    (二)食取有味,而略偏素食。再盘碗分为各份以重卫生。时有好菜与一家共乐。
    (三)住居宜有大庭院及透空气日光房间,须有闲步、呼吸、运动及种花等地。
    常人有余财不知费用之法。吾自思,如将来生计果裕,必为此消极的享福之法也。”
    “食物各具,可假定为每人三味,则食物必具四种或五种,以备嗜好不同者选择。卫生家言,食物必从嗜好,此亦家庭乐趣所关也。男女各分桌坐,免有尊卑叔嫂之分,每食不得 權  然。但两桌仍在一堂,使每月相见,不至日疏。
    被褥仍用中国旧式为佳,盖便于洗濯也,洗濯每月一次,棉花每年弹一次,以免毒菌。至晒晾,能逐日行之最佳。
    椅桌以合式为宜,坐而作工者不至背曲,亦不至前倾为宜。读书之桌宜特备斜面,免书光与目光直射。
    夜间能不作精细事最佳。如习字、读羽、针凿,皆非灯光下所宜。将来电灯必日益流行,夜间尤宜少作事,如以此时作家众会谈的最妙,此法可自然养成早睡之习。能天明而起,所作事必能及夜工之多。”
    (2)生计就业的基本观点
    恽代英在日记中对当时社会生活里自身描述,以及对他人谋职思路的批判记载较多。日记中先后出现17处多。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民生”艰难,一方面坚定奉行不为斗米折腰,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从日记的字间行里,可以了解作为当时的一个大学在读生,一面读书一面靠写作投稿作为自立的主要生活方式。每月三元钱就可以生活,恽代英平均每月获稿酬10—12元。依靠稿酬,恽代英生活俭朴,花销不多,主要化钱在读书上,还要资助更困难的人。精打细算,认真记帐,随时检查自己,1月21日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详尽的帐目:操衣裤须新做一套,约须洋六元余,学中开学又必多待购书,此次拾元中余三元不可动用,并以后入款或可希望够用。
    拾元用途寄大概于此:入换拾元币  洋陆元  钱五串六百二十。 付交葆秀洋贰圆。付还所借葆秀买头绳钱壹串。付还所借岳母买头绳钱壹串。付鞋子钱壹串二百文。付袜子二双钱二百五十文。付年糕二百文。付雪花膏钱六百文。付儿童教育画钱六百四十文。付明信片钱一百二十文。付浴钱一百二十文。付信钱三十文。付印花钱二百三十支。付杂用(还账上)洋壹元。
    作为辛亥革命后不久的热血青年,虽然谋生不易,但恽代英对未来仍充满着想像。在1月11日的日记中坦然:“吾意欲于将来作森林、果树等生涯,但此非刻所能为。将来如居室有隙地,以试植各种果树数株,一以作家人副食品,一以祥考其性质,为将来大发展预备,又可以作灌园消遣计也。”经过将近一年的历练、恽代英对就业谋生又有了新的认识,为自己提出原则,即“职业必须神圣。”对于这个原则,他在6月12日日记中有一段精彩的解读:“且余近来为生活用心用力,亦未免太甚。然余仍不敢自懈,盖余不愿就卑小生活,更不愿意仰人鼻息,就一种呼尔而与,蹴尔而与之生活。余既有能力能不陷于此等生活,即当利用之。且余时时不忘‘职业神圣’四字,余必不以非道于人,亦必不以非道从人。余之择业,必较最有希望而可以自见之事。”也就是说,恽代英不愿意做听人差遣,任人呼来唤去的职业,不愿过无意义的小市民生活。择业必须是比较有希望的朝阳事业,而且自己可以预见的事业。这个择业原则的确立,为恽代英日后以共产主义事业为职,为最广大人民的“民生”而殉职奠定基础。
    对他人毕业后的就业。恽代英也有独特的看法,主张在校时要认真学习,做好择业、就业的准备。毕业后择业要避免“外界逼迫,不得己也。”(12月9日日记)不要为“改节”自寻借口。
    (3)婚姻与妇女权益、育儿基本观点
    恽代英的婚姻生活轨迹是他品质的载体,恽代英关于对封建婚姻模式的批判以及有关妇女权益的诉求,对于当今的社会生活和婚恋仍有着重大的影响,也是1917年恽代英日记最出彩的篇段。在9篇日记中呈现。翻开《恽代英日记》,简历过后是他第二任妻子沈葆英朴质而炙热的道白:“文如其人。代英那朴实无华的日记,正是他高尚品格的光辉写照。我从小就很敬重这位‘二姐夫’……。一九一八年,我的二姐因难产不幸离开了人间,代英的悲痛难以形容。二姐生前,他对她是那样平等、恩爱;二姐去世后,他对她仍是那样真挚、深情。代英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感人肺腑,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
    恽代英对妻子的扶持、尊重、关注、体贴渗透在为数不多的语句中,9处日记中着墨最多的是为中国妇女权益的鼓与呼中。翻阅《恽代英日记》第一篇日记,映入眼帘的就是:“工作,作《论女权》四千字成篇共六千零九十四字”。第二篇日记赫然写着:“工作,译《女子自立论》Is tragedy to be a woman成篇共一千五百二十九字。”恽代英把关注妇女位卑、苦难作为他观察旧中国民生艰难的突破点,寻找妇女饱受压迫欺凌的根源,加以鞭笞,以求改良旧的社会制度,他把对妻子的关爱作为改善社会民生的试点。在3月16日的日记中写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二语,吾久欲辟之。 此语一无益处,徒多社会烦恼。夫生殖者,男女情好之自然结果,初无待道德干预,而干预之,徒使不生产之女子,或生女不生男之女子,以是而上受翁姑之咎,受夫之咎,受乡里戚党之咎,乃至不免于听夫娶妾,甚至逼令大归。此等无人道事,皆圣贤之所贻也。或曰,不立此说,虑多独身主义者。不知男女之情出于天性。如天性薄者,虽有此说,其独身如故;其聪颖者,虽有此说亦不足惑之也。”他在2月6日记认为:①“女子不能自立而倚赖男子。”“实女子之羞。”②“家庭为夫妇共用,则家庭之事宜夫妇共理之”③妇女因生育、照看孩子不能工作时,“男子应认其赔偿损失半以上”④“普通使伇女子,如家庭之奴仆,既不使之自立,又不与金钱辅助,此酷烈之男子自利主义,大非人道。”⑤如果“女子自立,则能自寻其生活,自求其利益,不以与男子捣乱为惟一方法。此保持妇子利益,要保持女子道德惟一方法也。”也是家庭和谐的主要保障。继之在7月28日、8月2日、8月4日中,对婚姻、婚姻自由批判、旧婚姻制度进行一系列的表述。主要观念如下:①婚姻自由②“女子经济独立,男女互尊,财权”③主张“有异性情而相合”,即婚姻以感情为基础④“限制生育”即计划生育,量力而行⑤一夫一妻制⑥破除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恽代英在民生课题中的婚姻家庭设想,在国人奔小康的今天,已基本实现。
    (4)家政、家庭模式
    在2月16日、5月28日、8月10日、10月10日、10月12日5处有表述,主要表达恽代英改良旧的封建家庭模式的理想,是他改造旧中国的第一步设想:“齐家所以治国”,日记介绍了恽代英所作《中国家庭改良议》一书的框架结构,他认为家庭模式可以大小、集分多种形式,甚至可以“立宪的家庭”,但家庭成员之间必须尊重人权,重点是保护妇女、儿童,反对不自由婚姻。
    (5)住房、造房的设想:他说“吾等久欲自造一屋。”但“安从而得此巨数之财产乎?”故吾最初仍当以择赁住屋为良,如能将来月入在百元以上,成集全家月入公款(即十分之八之款)在百元以上者,也谋安全之储蓄,积之五六年,成此数不难得乎。引则所大愿矣。
    (6)教育和学习的论述
    应该说,全年日记中,每一篇都可以看恽代英学习的痕迹,这里的学习,首先说的恽代英就学习方式、心得体会方面论述。在3月28日、4月3日、9月25日、11月15日6处,12月2日、21日,12月29日他的读书方式是①“欲精神相合,以多读为要。多读则渐得古人之精神,而有以成就我之精神。故文不在熟读而在多读也。”②他向介绍自己的读书记忆秘法:“吾诚有独出心裁之记忆法,可以助益彼等者。大抵读书须用思想读之。即易记忆。便不能记忆,亦于思想有益。”怎样用思想读书呢?(一)用心理联合法取相类似相违反之各学说联合记录之。(二)于一事,一理成于上述记录之事理,以自己之意思批评之。③精神集中,他说:“朋辈多怪我记性特好,吾意吾精神成较易集中耳。精神集中包括在潜、在显二者言。”④读书要有兴趣:“凡读书而能感其有味者,不出二途:一因求真……二因有用。”他体会到因为真才出味,多比较而才会去研究;因为有用才有味,多实践才能感到会适合自己。他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学习方式。
    其次在教育改革的论述。恽代英提倡说:“吾意学校考试当以二法代之:(一)使之常川应用所学于事实上(如此则所教必宜趋重实用)(二)使之为参带发明性之论说,不禁看书,如吾等考中国哲学之例。如此,较考试死法利益百倍。
    再次关于儿童养育。恽代英在3月1日、4月23日10月6日日记中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对旧中国儿童的处境,饱含深情地描述道:“中国小儿夭殇者多,盖富人不善长养,贫人直无力长养。富人之子弟不易使彼从我。”结合中国国情提出解决的途径“若贫民子弟,其父母多视为累,但恨无可托之地耳。贫民有直不暇顾其子女者,有力不足以顾其子女者。如设一儿童院尽收罗此等子弟,入院衣食教育皆院任之,贫民当无不愿之。此院包有各级学校至中学而止。各级学校均偏重职业教育,使其稍长即能离院自谋生计。又此院生徒在未执业以前,常年在院,父母可来访晤,并可晤教师。至学生归家,一年至多十日,防其外界之传染也。”
    关于儿童的教育,恽代英也提出了设想:“然就儿童教育言之,吾人宁言,天下无不是的儿女。何也?儿女之善恶,纯由父母之所陶铸,儿童不是之处,皆应归责于父母。为父母者苟存此心,尚何用体罚等制刑害儿童耶。今人每好于小处溺爱儿童,及其失德既大,乃有非体罚无以制之。实则使其慎于小过,自无此大过之发生也。”他认为,为了方便教育,应集体住宿,教学设备完备,统一校服,含宿费,由学校提供并开展适当的少儿劳动创收。
    (7)恽代英很关注民间发明,在12月12日写道:明日起作《发明力之修养法》以寄《青年进步》,在对西方国家发明事业发达有自己的独特看法。7月27日写道:“西人肯冒险为发明事业。此于个人利益尚不一定,而于社会利益则极有关系。凡发明家以何意志达何目的者甚少,大抵:(一)就前人未成功之发明而改良完成之。(二)于甲之发明事业中,偶得意外的乙之发明。(三)即发明未十分成功,因引起后人研究之热心,卒生奇效。
    西人发明事业之发达有数因:(一)教育稍能重启发式。(二)国家社会设各种奖励。(三)发明家多,故互相激励而前进。(四)凡稍改进器用者,皆谓之发明,故发明易于成功,而人因得激发。(五)社会需要较多,故易销行。(六)社会欲望甚高,故发明易受欢迎。”
    (8)恽代英对休闲、游戏、娱乐寄予厚望,在1月20日他写道:将改良游戏,作为改良社会不良风俗的武器。适当的健体运动,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各种体育游戏,皆值得提倡,在3月23日日记中写道:赌博为乐,就像“牧猪奴隶”“然至踢毽子、跳绳之事,则人多鄙其为儿戏而不为。”他认为“究竟儿戏较牧猪奴隶高一等也。”
    2、实践轨迹
    恽代英对民生课题实践活动,主要反映他在9月11日到年底的日记中,在近4个月的日记主要内容里记载了互助社的组织发起、活动过程及效果的轨迹。恽代英之所以组织互助社,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长年的探索、归纳的逻辑思考,更是他义薄云天的少年壮志——改良社会以达到实现“民生”理想的第一步实践活动。他把爱民爱国满腔热情投入到组织互助社这个青年小团体中。11月21日他在日记抒发胸怀:“吾意当仿耶教徒组织救世军法,组织一无形的职业神圣军,以职业不神圣之军奋斗,而克服之。。。。。。吾当为此军队之发起人。”这篇日记,是当时的恽代英这个乳臭未干的青少年,吹响了向“与腐坏之社会挑战”的冲锋号。在1917年9月起的四个月里,他除了读书学习,把精力都投入这项实践中。关于武汉地区第一个进步团体,也是全国最早的进步社团之一的互助社活动的主要内涵,《恽代英传记》中有一段精僻的叙述:“恽代英和社友们互相激励,互相观摩,‘敦品励学,改造环境’,使精神振作,志气风发。他们经常讨论改良社会和为社会服务的问题,主张‘本牺牲精神,尽天赋之本能,合群策群力拒社会之恶,倡社会之善,则庶几乎社会日进于改善矣’。本着这种精神,他们提出为社会服务的范围:‘凡可进民德,益民智,强民力’,‘如通俗讲演团、通俗学校、通俗图书馆、公共游戏场、兴办公共卫生、修筑道路桥梁、贫民乞丐处理、赈济事业’诸方面”。(《恽代英传记》16页)
恽代英组织带领互助社这个团体,从“民生”实践活动开始,结果是恽代英从此走上爱国革命的道路。
    三、恽代英1917年民生观念和实践的意义
    1、恽代英青少年时期的民生观念和实践活动是他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的铺垫。恽代英的民生观点,原千年封建教育的文明成果,始于良好的家庭教育。恽代英少年时代的那时节,整个国家在日益激烈地动荡着,偌大的中国正被列强肢解国家的生死存亡迫在眉睫。“国家要亡了!”爱国的呼声在祖国大地如雷鸣电闪,震撼着中国人民的心。为了拯救祖国,中国人民掀起的救国狂飙席卷了神州,也冲击着恽代英的心灵。武汉——作为恽代英的出生地,深深地打上了半殖民地的烙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资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开始伸向武汉。汉口沿江一带租界林立,长江上外国军舰耀武扬威,横冲直闯。。。。。。恽代英目睹着遍地狼烟、满目疮痍的祖国,从书斋里开始开始思索救国救民的道理。
    他虽然还是青少年,已倍感图计民生之艰难,对周围人生活之苦,谋生之艰深表同情,他自己为了广读各类书籍,常借钱读书和维持生计,每天都要坚持写作、译文,以搞盈利维持日常用度,以靠自家父母良好家教及婚后靠岳父家的良好认知环境,吸取古今中外的一切知识、学说来武装自己改良社会,改善民生的理论武器,由于受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找不到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他在帮助他人谋生问题除了提供“神圣职业”的建议以外,就是从自己不多的日常用度中资助比他更难的人,资助一事,在互助会以读书以养成道德修养外,资助同事之词也出现在他1917年的日记后一部分。恽代英从中国古代传统的善恶观中吸收营养,他将进步民主势力称之谓“善势力”,将西方列强和北洋军阀、政客以及富贵者统统斥为“恶势力”,“窃尝谓今日世界,最要之事,为善势力之养成。”他寄希望于“吾国之少年”。发出热血少年不要“束手叹息”,“以坐俟他人之鱼肉”,应当担当起救国重任的战斗呐喊,号召有识之士,团结一致“攘臂奋袂”,养成善势力,去扑灭“恶势力”。恽代英正处在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历史转折时期,产生这种思想,不足为怪,这正是这个历史转折时期中某些特点的具体而深刻的反映。他和同时代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先进知识分子一样,当时还是西方资产阶级武器库中寻找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利器。他们对份至沓来的西方思潮持欢迎的态度。正如毛泽东后来说的那样:“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经统计,1917年日记中,恽代英所读、所写、所译及所买、所借的书达175本(日期和书目附后),民生课题的探索与实践成为他以爱国主义、民生主义思想为主流,以改善民生为已任,以达到改良社会之目的。日记中大量呈现有关民生的轨迹,不是暗淡悲观感叹和绝望的挣扎力,而是处处闪烁着考察、思考、探索、求进等努力奋斗的脚印。
    2、1917年民生课题探索实践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1)中国革命转折为世界无产阶段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把世界帝国主义索链打断了一节,诞生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国家,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把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革命纳入世界无产阶段革命的进程。
    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此有了最先进的思想武器。
    在恽代英改善民生、改良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他幻想着一个平等、自由、博爱、没有私产制度的“黄金世界”社会。要实现这种理想社会,他主张“治天下之本,在改良风俗,不在改良政治”。从对国家人人都有应尽权力和义务的观点出发,他认为国家兴亡衰盛并非一、二个人的事,而是所有中国人的事。国家要强盛,不受强邻之侵凌,首先要振兴中国社会事业,必须加强社会性的修养。每个国民要立志修养品德,整个社会若做到“公德”、“公心”、“诚心”、“谨慎”、“谦虚”、“服从”、“礼貌”等八个方面,社会风俗就会大变,中国社会就会强盛,社会善势力也得养成,这是“救国之唯一方法”。他在其他文章,还主张道德救国、教育救国。总之,这一时期他不是从物质世界而是从精神世界中寻求补苴济世的力量。但是,靠什么力量养成善势力呢?起初他对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党寄予希望,可惜“民党君子不知从养实力去做,但以呼朋引类求速效,不知以非真民党之人拉入民党,令在高位播恶于众,亦徒为民党声誉累耳。乃至自己无实力,无信用,惟知借助于官僚,借助于武人,甚至借助于外人,以为以毒攻毒,不知其计未必成功。即令成功,亦以以暴易暴而已,果何益哉?”为此他大失所望。“官僚绝不可恃,武人尤不可恃”。他曾在日记中感叹而发誓:“吾以前每欲一己之身,作职业神圣主义之试验品,至今思之,此事固吾之天职不应至此。吾意,吾苟有大志愿,大胆量,大能力,吾固能以一人与腐败之社会挑战,然不能必人人有此志愿。即有此志愿,未必有此胆量。即有此胆量,未必有此能力。故吾等尚当于为己以外添一段为人的功夫,如培养人志愿,鼓励人胆量,辅助人能力等。吾意当仿耶教徒组织救世军法,组织一无形的职业神圣军,以与职业不神圣之军队奋斗,而克服之。此军队之人有能力者,以正当方法助人;无能力者,以正当方法求人之助,庶几可以纳民轨物乎。吾当为此军队之发起人。”
    正是有了1917年的民生课题的人生经历和小团体的互助社初步实践,才引领他带领这个团体,勇敢地走上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的征途。
    1918年毕业后,恽代英脱离了将岁月消磨于黄卷青灯之中的日子,受聘担任中大附中部教务主任(即校长)。民生世事猛烈叩打他心扉,他和互助社的社员会行动起来,使武汉爱国浪潮迭起,小团体有了大发展,并促进了武汉地区进步团体的蓬勃发展。他后来回忆说:“我们走了第一步,还应有第二、第三步呀。”(恽代英:《应该怎样开步走?》)
    3、恽代英“民生”课题的探索实践对我党现在民生观践行发展的参考意义。
    (1)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生观的直接来源和组成部分。
    对恽代英青少年时期有关民生观念和实践,我们不“刻舟求剑”地看。因为时代不同,国情不同,探索实践的载体不同,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不同,但直接目的相同,赤诚之心相同,决心和勇气相同。
    恽代英在中国大革命的前夜,以满腔爱国爱民之心,为民学与求,为民鼓与呼。它传承了中国历史上民生观念,发展了由个人到团体的实践,把解决“民生”引入爱国和改造社会整个态势中。
    由于恽代英由民主革命者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特殊个人历史条件,把他个人的探索与实践成果带入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观内,我们在学习研究恽代英时呈现在我们眼前,让现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研讨当代民生观时,可以借鉴和参考。他的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社会公德,社会公平,改善民生的主张,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生观内容之一。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黄领:中国纪念馆宣教形式创新展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获最佳创作奖
·下一篇:杨天军:游客冒雨到四川广安邓小平故里接受红色传统教育(组图)
·《恽代英思想研究》出版发行
·特稿:恽代英青少年时期的民生观念与实践——读恽代英1917年日记浅悟
·恽代英:广州起义领导人之一
·组图:肖楚女万县执教号召学生反帝 恽代英助战
·恽代英为亡妻守义10年 挚爱真情感动妻妹再嫁
·恽代英的《狱中诗》:鞋子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两脚板
·【人民英模】恽代英:留得豪情作楚囚
·1931年4月29日 恽代英被害
·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珍贵文献将上北京春拍(组图)
·特稿: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珍贵文献将上北京春拍(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红色旅游深度发展呼唤扩展内涵和延伸范围(组图)
毛泽东的四大读书方法
红色特工阎宝航
红树林里的红色记忆
参加红军是我一辈子的骄傲
半斤黄油
金色的鱼钩
我的长征故事
聚焦宁都起义
应正确客观地评价陈独秀的一生(组图)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毛主席“粗话”欣赏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李德生在安徽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主席语录
特稿:十里长街送总理
100首红歌歌词(写红歌画红歌内容参考)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