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这是广州起义领导人之一、共产党员恽代英就义前留下的豪迈诗篇。
恽代英,原籍江苏武进,1895年生于湖北武昌。1915年,进入中华大学学习。这一年,陈独秀创办了著名的《青年杂志》(第二卷改为《新青年》),恽代英受它影响积极投身革命活动,后来成为武汉地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恽代英与林育南等人创办利群书社,成为武汉地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阵地。1920年春,恽代英到北京,与李大钊、邓中夏等建立了联系,开始研究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年秋,他翻译并发表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部分章节。不久,他受《新青年》杂志委托翻译并出版了考茨基的中期著作《阶级争斗》,对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一批重要领导人都曾发生过深刻影响。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同年底,恽代英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4月,他到四川泸县,担任川南师范学校校长,对学校进行改革,聘请一些具有新思想的教师任教。1923年初,他应吴玉章等人邀请,经重庆到成都,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和西南公学任教,继续传播马克思主义。同年夏,他应邓中夏之约,来到上海,在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任教。不久,出席在南京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当选团中央执委会委员、宣传部部长,与邓中夏等一起创办和主编团中央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半月刊。为宣传革命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他呕心沥血,精心编辑,亲自撰写并发表了100多篇文章和几十篇通讯,使《中国青年》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主张、揭露和批判国民党右派的重要阵地,成为青年们最喜爱的进步刊物,培养和影响了一代青年。
1923年,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恽代英坚决拥护党的这一政策,提出要在统一战线中注意“为无产阶级树根基”。1924年国民党一大实现了国共合作后,他与毛泽东、邓中夏、向警予等参加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领导工作,担任宣传部秘书。
1925年上海爆发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五卅”运动,他参与领导“五卅”爱国运动。1926年1月,在国民党二大上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不久,中国共产党为加强在黄埔军校的工作,派他担任军校政治主任教官,兼任军校中共党团干事,并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教。他和黄埔军校著名共产党员熊雄等领导军校内的党团员,团结国民党左派,与蒋介石等国民党右派进行坚决斗争,被国民党蒋介石认为是“黄埔四凶”之一。1927年1月到武汉,主持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工作,任政治总教官,同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的行径进行坚决斗争。5月出席在武汉召开的党的五大,当选中央委员,与瞿秋白、毛泽东等人一起,对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进行抵制和批判。
同年7月,他奉中央之命赴九江,任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委员,参与组织和发动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赴香港,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12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任广州苏维埃政府秘书长,在张太雷牺牲的不利情况下,他临危不惧、沉着镇静地指挥战斗。广州起义失败后,他奉命撤退到香港,组织寻找和转移起义失败后流落香港的同志。
1928年6月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主编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29年调任中央组织部秘书长,协助组织部长周恩来工作。其间,他以中央代表的身份,到福建省委指导工作,后又视察闽西苏区,耳闻目睹、亲身体会到朱毛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坚持游击战争的重要意义。1930年5月6日,恽代英在上海被国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