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为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略)西路军将士全都经过长征,都曾三过草地两过雪山,但就悲壮惨烈和艰难险阻而言,西路军的浴血奋战才是他们终生最难忘的:大漠戈壁雪山,狂风暴雪中,西路军孤军奋战,缺衣缺粮缺子弹,面对野蛮残暴有增无减的马家军,他们用血肉之躯坚守每一座堡寨和每一块阵地。在凉州四十里铺30军一个连全部拼光;在倪家营子为保护军部和总部,30军营教导员周纯麟带领仅剩的8名战士坚守堡寨到天黑。在三道流沟突围时,战士们排成人墙保护首长;在撤进祁连山后最危急的时刻,妇女团女扮男装,接替30军268团阵地,掩护主力撤退;西路军部分电台人员因带一部干电池电台冒充主力吸引敌人被俘,被押送到马步芳西宁电台后,又利用值班的机会,冒死扣押追击西路军左支队的电报;等等。这是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培育的一心救国救民的红军,才可能具有的精神、品质和意志,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军队所不能比拟的。
三、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略)如前所述,中共中央决定组成西路军,西进河西走廊,建立根据地和打通国际路线,是历史的必然要求,是从国际国内大局出发的;此后,先是指示西路军停在永昌山丹地区,以一部出民勤,给敌人造成策应河东红军西渡黄河的假象,从而吸引敌人在黄河东岸重兵防堵,造成胡宗南一部孤军追击之战机,策应河东红军取得了山城堡战役的胜利。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央几度指示西路军东返、西进,走走停停,都是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一事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局。西路军将士严守纪律,紧密团结,顾全大局,服从大局,“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在西路军宣布失败分路游击时体现得最为突出。1937年3月中旬,西路军宣告失败时,中央3月13日电示:“必须轻装,必须立即采取特种方法,达到保存一部分力量之目的。”军政委员会决定分三路游击,其中张荣率领的妇女孩子一路,向酒泉方向的红寨子活动,显然是为了吸引敌人,分散敌人的追击力量,是一种不得已的牺牲。但谁都毫无怨言,直到几十年后我访问她们时,依然如此。她们懂得,顾全大局,有时就意味着牺牲局部,这是保存有生力量的需要,是革命最终胜利的需要(她们不满意的只是革命胜利后所经受的不公正待遇,随着党的政策的落实,现在她们终于满意了)。黄良诚等将士所在的电台支队约200人,冒充首脑机关向指定方向活动,更是为了主动吸引敌人,牺牲自己以掩护其他支队,但他们全都义无反顾,被俘前后表现了坚定的革命立场和顽强的斗争精神,拒绝马步芳的优厚待遇,历经艰难曲折,回到艰苦的革命阵营。(后文略)他们不但历来毫无怨言,而且有时还反省自己。黄良诚1942年整风时曾这样写道:西路军失败被俘时未与马家军决一死活,这是革命气节不够的表现(据黄良诚个人档案)。这是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具有的顾全大局、自我牺牲精神。
大局是由大的形势决定的,它事关革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必须首先顾全。有时局部看似可行的事,但从全局看不可行,那就必须服从全局。西路军被俘将士有两件顾全大局的事例,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一件是拱星墩集中营暴动计划的取消。1937年4-5月间,兰州拱星墩集中营关押了1300多名西路军被俘将士,地下党支部曾准备领导大家暴动回陕北,后因党中央派代表张文彬看望他们时,暗示中央正在设法营救,党支部及时取消了暴动计划,终于在援西军侦查员策应下,多数人在平凉以东趁雨夜平安逃返援西军驻地镇远县。另一件是在马步芳的西宁新剧团。被俘女战士们团结一致,与敌人作过各种斗争,诸如,寻找保护西路军政治部组织部长张琴秋,唱革命歌曲,跳革命舞蹈等,但有人提议搞手榴弹炸敌人的主意却被张琴秋否定了。因为这是个冒险且会招致无谓牺牲的主意。如果采取这一冒险行动,就不会有日后张琴秋、吴仲廉、陶万荣、王定国等人返回革命阵营。
正因为具有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西路军左支队,才在以李先念、李卓然为首的工委领导下,在祁连雪山中忍饥挨饿艰苦跋涉四十余天,终于在中央的指示下,走出祁连山;在陈云、滕代远等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的接应下,到达新疆廸化(乌鲁木齐),学习航空、装甲、无线电、兽医等技术,并最终回到陕北,成长为我军各技术兵种的骨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这三者密切相连,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条,西路军左支队都不可能走出祁连山,到达乌鲁木齐。
顾全大局要求,在事关本质的原则问题上必须坚持到底,毫不相让;在无关本质的非原则问题上,有时则可以变通,允许适度的灵活性。陈云同志在西路军左支队进乌鲁木齐和赴苏联学习问题的处理方面,有非常值得我们记取和学习的经验。西路军左支队到新疆星星峡后,盛世才提了两条要求:一是换装;二是不带武器,如此方可允许左支队进廸化(乌鲁木齐)。所谓“换装”,就是让左支队换穿盛世才部队的军装,改称“新兵营”。陈云答应了这一条。因为这并不改变红军的根本性质,且有利于盛世才向南京政府及社会掩饰交待。但对于第二条,即不让左支队带武器一条,陈云坚决不同意。因为那样做形同“缴枪”,是红军宗旨不能允许的,也不利于保护左支队的安全。陈云通过谈判斗争和请苏联顾问给盛世才作工作,终于坚持了这一具有根本性的原则,并顾全了让左支队安全进廸化休整这一大局。(后文发言略)共产国际最初曾打算,让西路军左支队到廸化后再到苏联学习。但到廸化后,陈云请示了几次,却迟迟不见答复。无奈之下,陈云只好给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写了一封长信,并请他转报共产国际执委会。信中,陈云首先十分详尽地汇报了左支队到新疆后的休整情况,最后又一次请示左支队的去向问题,催促回复,并十分严肃地表示:若再这样不置可否拖下去,是无法共事的。经季米特洛夫批示,共产国际迅速回答:决定让左支队留在廸化学习。这封信中,陈云即遵循了个人服从组织和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又顾全了大局,促进了工作。陈云的上述经验和智慧,至今仍值得我们总结和学习。《陈运传》和《陈云年谱》中,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在三年困难时期,陈云曾向几个政治局常委提出过“包产到户”,因严格遵守了组织原则,而未受到毛泽东的深究。)因与西路军无关,这里不再多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