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150多名15岁左右的女青年报名参了军。这么多的女兵西出阳关,恐怕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公元2009年8月25日,距毛泽东与王震在西柏坡论及“红娘”60年后的这一天,天山脚下恢宏的新疆人民大会堂里,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
“新疆大地上,天山雪松、绿洲白杨、戈壁红柳、沙漠胡杨都代表着一种特殊的风骨和精神。希望新疆各族干部像天山雪松、绿洲白杨、戈壁红柳、沙漠胡杨一样植根和挺立于新疆大地,热爱新疆的山山水水,热爱新疆的各族人民,自觉肩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以造福各族人民为己任……”“党和人民将永远铭记新疆一代又一代各族干部为祖国建立的卓越功绩!”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以平缓而又极具感染力的话语,向与会的新疆各地州市领导和驻疆部队将领,提出殷殷期望。那一刻,许多同志的眼睛湿润了;那一刻,我的思绪飞向了高耸的天山,浩瀚的大漠,苍茫的戈壁,葱翠的绿洲。我又一次想起了那张照片,那照片上的人物,我渴望着找到她们,从她们身上寻找到一种植根的力量。
在当年随军摄影记者袁国祥将军的联系下,来自天山南北的15位首批进疆的女战士汇聚在一起。当年风华正茂的女兵们,已是华发尽染,相见一刻依然互致军礼,依然用着当年的昵称打着招呼。我拿出那张发黄的照片,大姐们纷纷在照片上找着当年的自己,谈着艰苦行军中的趣事,从她们自豪的神情中,我看到大姐们仿佛又回到了60年前的激情岁月。
照片上右侧的排头兵是魏玉英大姐,离休前她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会女工部部长。她告诉我:“照片上的队伍是二军教导团女生大队的同志们,拍摄于1950年2月。当时我们徒步从酒泉出发,一路走来,经过吐鲁番,翻越雪山达坂向南疆喀什挺进。在穿越‘甘沟’戈壁滩时,袁国祥给我们拍了这张照片。几十年来我一直没看到过这张照片,直到有位同志把这照片用在《八千湘女上天山》这本书的封面时,我才见到。许多战友打电话给我说照片用错了,我想都是进疆的姐妹们,不必太计较,用就用了吧。我们这批女兵,全部来自甘肃临洮李唐故里。1949年8月,家乡解放了,全县有150多名年龄大都在15岁左右的女青年报名参了军。这么多的女兵西出阳关,恐怕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我们和男同志一起行军,除了忍受饥渴和风雪严寒外,最大的困难就是‘解手’。戈壁滩无遮拦之物,‘解手’走远了,回来赶不上队伍,只好三五人一圈,双手撩起大衣,形成人造围墙,轮流方便。行军中最难挨的莫过于‘经期’,没有卫生纸,只好撕破内裤,缝成布袋,撕下棉衣里的棉花装在里面使用,少数人无棉花可撕了,只好缝沙袋对付,双腿内侧磨破了皮,流血化脓,更增加了行军的困难。没有消炎药,就到伙房要点牛油擦擦保护。由于环境变化和营养不良,不少女兵竟然‘停经’。尽管这样,女兵们没有人去坐行李车,因为那被视为懦弱和耻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