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史海秘闻>>正文
三任总书记在“周家”——周恩来故居二三事
2010-05-25 18:28:52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张秋兵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诞生在一个青砖灰瓦的宅院中,这便是今天的周恩来故居。1910年周恩来离开淮安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但他把幼年、童年的12年留在了故乡,这些院落仍然回荡着周恩来人生的第一串足音,仍然印刻着周恩来人生的第一段身影。

  周恩来故居坐落于江苏淮安市楚州区淮城镇驸马巷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东宅院临驸马巷、西宅院临局巷,都是曲折的三进院。整个建筑都是青砖、灰瓦、木结构的平房,为明清时期典型的苏北民居,占地1987.4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32间。1898年3月5日,周恩来诞生在这里。

  “周家”的状况

  周恩来关于自己出生地的提述,最早见于1914年10月在其主编的“敬业乐群会”会刊《敬业》第1期,其上刊登了署名“飞飞”的长篇散文《射阳忆旧》。周恩来思念其出生地,文章开头就写道:“淮阴古之名郡,扼江北之要冲,清时海禁未开,南省人士北上所必经之孔道也。余本浙人,自先大父为宦吴省。遂徙家而居焉。生于斯,长于斯,渐习为淮人,耳所闻,目所见,亦非淮事。”周恩来《射阳忆旧》一文中的射阳,即今天的楚州。周恩来对家系的人文掌故是很熟悉、很有感情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少游江淮,纵览名胜”,“回首旧时风景,不觉物换星移。”现据征集到的周家购房契约证明,周宅是于清道光十九年(即公元1839)以260两白银买自胡干臣家的,买主为“周名下”,中人为张、尹、陆、金、王姓五人。由此可见,从周恩来祖辈到周恩来已是第四代,到周恩来出生时已59年。周恩来《旅日日记》1918年2月13日的一则日记中,明确地记载了他的童年生活及周家状况。

  “想起从前十几年前的事情,一家子好好的全住在淮城。那时候几位伯伯都在家里,就是有在外头做事的,家眷也都是在淮城。众位伯伯跟前的哥哥、弟弟、姊姊、妹妹,全都是在一个门里头,每天在一起儿玩,有时候恼了,有时候好了,说不尽的好处。”那时周家已经走向衰败,其状况一方面是亲戚纷纷出走,“各房头东迁西移”,另一方面是亲戚不断去世,“丧事接连不断”:“那时候离家最早的要算是二伯同二妈妈,其次就是六伯同六妈妈搬到清江去,随后干爹同干娘领着娘和我也搬到清江去住。不过一年,三伯是接着三妈往奉天去。四妈去世了,大姊同着几个弟弟又死了,接着,八伯同八妈也到清江。不上半年,干娘就一病不起。过年夏天,娘又下世了。那时我们这一支子是丧事接连不断,可算是悲惨极了!到了秋天,四伯往奉天去,干爹往湖北去,我们回到淮城。不到二年,我就出来了。这几年来,五伯同八伯先后去世,各房头东迁西移,在淮城的也没有几个人了。如今有在南京的,有在奉天、黑龙江的,有在北京、天津的,分散各处,全无一定。想起来真是人事变迁不可测了。亲戚间各位姑姑十几年间去世的有六姑、五姑、十姑,现在存的也就剩大姑、四姑、七姑、八姑,四个人了。兄弟间按着数目算,应该有三十多人,现今算起来,也仅仅的十二个人了。姊姊是没有了。妹妹二个,还有一个已经出嫁,有了孩子。再过十年,等我学成的时候,又不知变成什么样子呢。”

  据现有资料对号,“离家最早的”二伯父,即是二祖父周昂骏次子周贻康;六伯即周昂骏之子周嵩尧;干爹即生父周贻能(因周恩来是过继抱养才对生父母称干爹、干娘),干娘即生母万氏,娘即嗣母陈氏;三伯父即伯父周济渠;四妈即四伯周贻赓之妻;八伯即伯父周贻奎;八妈即杨氏。

  生母万氏、嗣母陈氏的去世对周恩来的打击是巨大的,10岁的周恩来在清江无法生存,领着两个弟弟“回到淮城”,与八伯周贻奎、八婶母杨氏生活在一起。“不到二年,我就出来了”是指1910年周恩来离开家乡到东北与四伯父周贻赓生活在一起。

  关于“周家”的三条指示

  解放初,除周恩来诞生的三间房子外,其余的房子已是东倒西歪,瓦楞长草,破败不堪。1953年,旧居西边宅院的三间堂屋因年久失修有倒塌的危险,县委考虑到故乡人民的感情,对这三间堂屋进行了较大的整修。这件事传到了周总理那里。1958年,副县长王汝祥去北京时吃了批评,总理还特地写一封信请王汝祥转给淮安县委,信中说:“我提出两个请求:一是万不要再拿这所房子作为纪念,引人参观……二是如公家无别种需要,最好不要使原住这所房子的住户迁移。后一个请求,请你们酌办,前一个请求,无论如何,请求你们答应,否则,我将不断写信请求,直到你们答应为止。”1960年周总理接见淮安县委刘秉衡时,又为淮安没有处理掉旧居而严肃批评了刘秉衡。刘秉衡回淮安以后,向县委如实汇报了总理的严肃嘱咐。淮安县委感到不能再违背总理指示了,决定:把总理诞生和生活过的东边宅院,作为县委学习室和儿童图书馆;西边宅院让群众住进去。后来,瞻仰周总理旧居的人,在大门口看到的是一块木牌,上面写道:私人住宅 谢绝参观。

  1973年11月17日,周恩来又让国务院值班室主任吴庆彤同志打电话到淮安县委办公室,正式传达了周总理关于处理旧居的三条指示:一、不要让人去参观;二、不准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三、房子坏了不准维修。第二天,县委常委会研究并决定:一、不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二、不维修房屋;三、县委在干部会上动员大家不组织、不带领人们去参观,并在当晚向国务院办公室作了汇报。11月30日晚,国务院办公室又来电话,说:“总理对县委决定的三点表示满意,以后要派人检查你们的执行情况。”隔了5天,国务院办公室负责同志又打电话给县委书记,询问对“三条”的执行情况,回答说“认真执行了。”

  1974年8月1日,周总理见到侄媳孙桂云时,又当面询问“三条”的执行情况。孙桂云汇报说:“都执行了,但外地人千方百计找上门来,实在没有办法。”周总理问:“把房子拆了,你们搬个地方住,行吗?”在场的邓颖超表示支持,说:“拆迁吧,我们给钱。”孙桂云说:“拆迁房屋要经政府批准,我们自己不好决定。”周总理点头说:“你们要劝说前来参观的人,叫他们到韶山去瞻仰毛泽东的旧居。”

  “周家”的恢复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病逝,古城淮安成了花圈的海洋。故乡人民臂戴黑纱,胸佩白花,抬着花圈,排成没有尽头的长队,迈着缓慢的步伐,走向周总理故居,在临时设立的灵堂前肃立、默哀。1977年1月,在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以及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外籍华人和国际友人不远万里来到淮安瞻仰周恩来故居。那时故居尚未整修,也不是正式开放。他们纷纷以口头的、书面的、以及各种各样的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向地方政府表达一个共同的愿望:修复周恩来故居,供世人瞻仰……有些人还捐款、献金。就这样,故乡百万人民的心愿和全国人民的心愿汇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敦促政府尽快修复故居。

  1978年9月30日,淮安县委向江苏省委提出了关于修复和开放周总理故居的报告。江苏省委立即予以批准,指示:“周恩来总理故居内部的房屋、道路、内园一律按原状修复……”淮安县委决定成立“周恩来总理故居修复办公室”,下设文物资料征集组、陈列布展组、房屋修复组,全力做好故居的恢复与对外开放工作。工作人员走访了周恩来、邓颖超身边的工作人员40多人、周恩来亲属30多人,跑了9个省市、走访了135人次,征集文物图片186件(幅)、资料卡片346条。当时参与故居恢复的淮安县文化馆副馆长陈素萍回忆:县政府从全县精选了200多名能工巧匠参加了故居修复的各项工作。修建时正值隆冬腊月,为确保工程质量,施工人员用10多个大油桶(1米多高)烧煤加温,分为3班夜以继日的施工。参与修建的人员任劳任怨,无怨无悔,无一人索要夜餐费、加班费,晚上大家都穿着棉大衣值班、防火,情绪十分饱满。

  1979年3月5日,周恩来故居正式对外免费开放,并成立了周恩来故居管理处,直属江苏省文化厅。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每天在故居门前排起长队,有时队伍长达100多米,从故居门前一直排到驸马巷南端的大路。近年来,故居每年接待中外来宾多达60万人次。

  古井与古木

  典型的苏北民居一般都有水井和榆树,寓意为“饮水思源”、“年年有余(榆)”。故居内,周恩来乳母蒋妈妈的住房前有一口古井,周恩来常跟蒋妈妈一起从这口井里打水来饮用洗漱、浇瓜浇菜。井沿上的洞孔是当年系井绳用的,井沿边的沟痕是打水绳索长期摩擦留下的。至今,井水清澈透明,可正常饮用。

  周恩来对这口井的印象很深,1960年,他在接见淮安县委负责同志时,还特别提起这口井,他说:“我家的那口井还在吗?”并向在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淮安的地下水位很高,吊桶上只要系上庹(庹,人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之间的距离)把长的绳子,就能把水打上来。”诗人成庶参观故居时,曾写下一首诗:

  这口井很老了,却又年轻,只因深深地印着,一个伟人的少年身影。这里的乡音响遍世界,只因井水亲亲地润过,一个伟人的喉咙。这口井在地里,也在人民心里。这口井在淮安,也在全中国。

  古井附近还有两株榆树,据传是周恩来童年时期亲手所植。古树现已高达20米,粗壮的树干要两个成年人伸出双臂才能合围,龟裂的树皮又粗又厚。每年春季,碧绿的榆钱如天女散花般地飘落,落在故居的屋顶上,飘在井水上,沾在游客身上。

  故居的西北侧有一块空地,占地700平方米,是周家的后院。周恩来童年时期曾随乳母蒋江氏在此种植瓜菜,并在此放过风筝。在后院的西南墙角有一株素心腊梅,为腊梅中最名贵的品种。寒冬腊月,傲骨铮铮,纯黄的花蕊竞相绽放,色泽明亮,浓香纯正,沁人肺腑。这株腊梅树龄上百年,相传是恩来诞生那年,祖父周攀龙亲手栽植的。淮安人称之为一品梅:腊梅,花中一品;周公,官至一品;其德,人之一品。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历史对塔山战役的评价为何有不足之嫌?
·下一篇:三次主动“让贤” 毛泽东说:洛甫是“明君”
·“七一”前后周恩来故居党员游客多
·罗援少将瞻仰周恩来故居(图)
·邓颖超扮演者黄薇瞻仰周恩来故居(图)
·周恩来故居举办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王伟光瞻仰周恩来故居(图)
·管理局领导到周恩来故居管理处走访调研
·周恩来故居管理处全员备战积极应对连续强降雪
·周恩来故居管理处优化考核举措熔炼讲解员队伍(图)
·湖北:武大周恩来故居修缮完毕
·感党恩 忆伟人——画家丁迺武先生向周恩来故居捐赠绘画精品(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特稿:李中权同志生平(图)
瞻仰先烈事迹,缅怀红色经典——安师大江淮社工“向
细雨传递雷锋情 青春托起中国梦——雷锋导游团队赴王
校彦利、刘瑜晴:八追寻红色足迹:洛师学子重走长征
特稿:八追寻红色足迹:洛师学子重走长征路——记洛
刘姣:猴场会址工作人员赴红色景点参观学习(组图)
特稿:猴场会址工作人员赴红色景点参观学习(组图)
百岁老红军老将军李中权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百岁老红军老将军李中权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百岁老红军老将军李中权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