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重新恢复了播音。开始为试播,11日正式播音。《解放日报》刊载“延安广播电台,即日起开始中国国语广播”;“时间每日十一时至十二时三十分,与十八时三十分至十九时三十分(上海时间)。播送节目有时事新闻、解放区消息、时评及名人讲演等。尚有纪录新闻一类,以便各地抄收”。
对外进行新闻报道是为了争取国际上道义的物质的援助,争取世界各国人民对解放区的全面了解,这是国际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争取抗日斗争伟大胜利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在英文台成立前,为了扩大对外宣传,1940年10月,中宣部成立了国际宣传委员会,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宣部部长张闻天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包括美籍大夫马海德、印度大夫巴苏华、越南人黄正光、印尼人王大材、华裔印尼人毕道文,肖三及德国籍夫人叶华等,研究对外宣传问题。听取大家意见后,决定办一个英、俄、法三种文字的刊物,取名为《中国通讯》,每月一期,确定新华社副社长吴文焘具体负责,稿件由大家分别撰写。刊物由内部交通带到重庆,再由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分发给外国记者,由他们转发国外。宋庆龄在香港主持的“保卫中国同盟”重庆办事处曾将一些文章刊登在同盟的刊物上,以便扩大影响。1941年3月出版的一期,以皖南事变为主要内容,刊登了五篇文章。社论是马海德用英文写的,吴文焘用英文写的报道,其余三篇分别由肖三(俄文)、巴苏华(英文)、黄正光(法文)执笔。这是一份32开毛边纸的油印刊物,每期200份,字迹工整。每月开会组织稿件,都是由秦邦宪主持。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由于国民党封锁,发行更加困难,出刊10期就停刊了。
不久,有一批从重庆来延安参观的外国记者,其中有爱泼斯坦,周恩来在重庆就与他相识,所以把他留了下来,传授如何向外国人进行报道的经验,还聘请了原英国文化处的官员林迈可为英文改稿专家。
周恩来从苏联带来的广播发射机出现故障后,经技术人员努力修复终于可以使用,便用来做英文文字广播,并用在晋绥缴获的日本火车头发电作为动力,于1944年9月1日正式播出,定向是美国旧金山,呼号为CSRDEXN -CR。一天可播五六条消息,相当于中文1800到3000字左右。这标志着新华社对国外报道的开端。
新华社英文广播台的播放,在国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时英国、美国报纸有时发的消息,就是从新华社英文广播台中收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