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二是对边区广播,每天1500字左右,只发新闻;三是对重庆等地大后方广播,只发根据地新闻、通讯及若干论文摘要。
根据各地分社和报纸反映“发稿太多,容纳不了,希望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要求,总社调整每日电讯稿的播发数量,以四开小型的隔日刊报为标准对象,以两版刊载本区新闻,一版刊载国内国际,一版刊载解放区消息计算,拟每日发稿5000字左右(社论、文件、中央负责同志讲话等不计在内),包括国际新闻1500字,沦陷区和大后方新闻1000字,解放区新闻2500字。
1945年8月,随着国际局势的迅速发展,日本侵略者战败投降已是意料中的事,秦邦宪深感分社工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于是以总社名义致电各分社,要求:一、整个新闻工作,应适应形势,作适当转变和部署;二、目前各分社应集中报道日寇要求投降后引起的影响;三、创造新的作风,立刻派遣所有记者随军行动,加强电务工作,密切与总社的电讯联系。新闻报道要快、短、确实。
日本投降后,8月26日,新华社播发中共中央《对目前时局的宣言》。宣言中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秦邦宪根据中央的精神。要求全社一方面宣传做好对付敌人进攻的准备,迎击国民党反动派的一切进犯;另一方面宣传积极争取和平,寻求一切避免内战的方法。并在31日的编委扩大会上强调,应更多研究人家的宣传及自己的宣传,我们善于不留余地的批评,但不善于涵养一些的批评,宣传者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威服人。
1945年12月16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抵达重庆,准备出席政治协商会议。27日,中共代表团向国民党政府提交一份书面建议,要求无条件停战,以利于政治协商会议的进行。面对这种复杂的政治形势,如何正确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1946年1月8日,总社及时向各分社发出关于国共停战命令的报道。指出:“日内国共双方即将发布停战命令,在该命令出来后,各地应多报道我方诚心诚意执行停战令情形,同时对国民党军在停战令后,犹继续向我进攻,随时加以揭发”,但“材料必须十二万分确实,其部队番号、行动日期均需查明清楚(发给总社时发两遍),不必丝毫夸大,尤不能道听途说”。
这种根据当前形势的变化及中央的方针政策的调整,及时向分社进行通报,使新闻报道更具有及时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了舆论的指导作用。
新华社对国外报道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广播事业是从1940年开始的。早在抗战开始时,中共中央就想办广播电台,由于受到日伪军的封锁和国民党的包围,想搞到一些广播器材十分困难。1940年5月,周恩来从苏联回到延安,特地带来了一部广播发射机,中央决定筹建广播电台,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中央军委三局局长王诤、新华社社长向仲华等为委员的广播委员会。延安的技术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制造出各种必须用的器材。缺少动力设备,就用旧的汽车头改装成发动机带动电动机供电,当时电台发射功率大约有两三百瓦。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斗,终于在延安城西北的王皮湾村山沟的窑洞里,建成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2月30日开始试播。这是我党第一个口语广播台,也是新华社第一次口语发布新闻,呼号是XNCR,X代表中国,NCR是英语新华广播电台的编号。
在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群众把新华广播电台看做是“茫茫黑夜中的灯塔”,是因为我们的广播能够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所以当时的广播工作者起着号兵的作用。
1942年2月,在南方局的周恩来要求建立对重庆及南方各地的专门广播。但是由于发射功率太小,发动机又经常发生故障,播出的声音时高时低,就这样坚持了两年多,到1943年3月,因发射机发生了严重故障,不得不停止播音,进行大修。
经过技术人员的努力,重新改装了发射机,改造了动力设备,到194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