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能排上第几名,在新华社中这确实是一件带头的事。从此,新华社也利用自己掌握的有形媒体阵地开始了广告事业。发展到现在,全国没有一家媒体不刊登广告的。
10年以后,随着《参考消息》的篇幅增加,给广告提供的空间也愈来愈大,广告的年收入很快就超过亿元大关,成为新华社财务收入的主要支柱之一,远远超过了我们当初的预期。
《参考消息》的发行工作,一直是通过邮局进行的。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前,《参考消息》编辑部从来没有同邮局系统打过交道。“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参考消息》编辑部收到有关订阅方面的来信突然增加,被迫和邮局打起交道。发行量下滑后,编辑部派出一些人到各地了解情况,不可避免地也向地方邮局作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到各地大专院校还存在很大空间,而这里本是开放阅读《参考消息》的。为加强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1984年底,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和国家教委主任李鹏先后作出批示,国家教委在1985年1月还发出文件,要求全国高等院校校方给所有学生每间宿舍订一份《人民日报》和一份《参考消息》。1986年8月,《参考消息》专门开了发行会议,中央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国家教委和邮政总局都派人参加了。这大概是最后一次行政力量支持《参考消息》的发行工作。就在此次会议前的1985年1月1日,《参考消息》报头下的“内部刊物”4个字已经中宣部同意变成了“限国内发行”。这时,《参考消息》报的发行已不完全依靠邮局订阅,开始允许上报摊零售而成为完全公开发行的报纸了。隔了不久,连这几个小字也没有了,只是在主管机关内部登记时,作为“国内发行”报纸。
从“内部刊物”到摆上报摊公开叫卖,《参考消息》在改革开放初期用了七八年的时间才完成这一转换过程,这个过程完全是顺其自然的。尽管这期间的各种措施都是为了阻止报纸发行量的下滑,但是没有任何一级组织或领导人把它从“内部刊物”变成公开报纸作为预定的、有计划的目标。实际上,早在《参考消息》报出版的第二天,1957年3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宣布出版《参考消息》报时,指着报头下的几个小字(当时是“内部刊物,不得遗失”8个字)说:“什么‘不得遗失’?人家遗失了,有什么要紧!不要那么多禁令,就是要我们的人见世面,要懂得外界的事情。”
时至今日,经过20多年的拼搏,《参考消息》报虽然主要仍是通过邮局订阅,但其发行量完全依靠市场,行政力量对它已经没有什么影响了。在多年的市场调查中,全中国日报的发行量记录表明,《参考消息》报仍然连年拔得头筹。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这是一件多么可贺和不容易的事!这个事实也表明,中国社会对《参考消息》报是肯定的,是需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