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高平村内参加过当年战斗的民兵已全部故去,相对年长的禇兵辰是村里为数不多尚对当年地道战有清晰记忆的老人:“那时候,全村男女老少都动员起来挖地道,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洞口,而且能直通村外。地道距地面约有2米,不影响上面走路和种庄稼,洞内高约1.5米——我年纪小,甚至可以在地道里直着身子跑。”
禇兵辰告诉记者,地道施工过程中,最难的问题不是挖,而是余土的堆放。“地道挖得又深又长,产生大量的土,这些土放到哪里,便成了难题。当时,老百姓们只能把土铺在自家院子里,本来院子比房屋地面矮不少,结果地道挖成后,很多百姓家的院子居然比房屋地面还高,夏天一下雨,水都往屋里灌,年年月月需要修补维护。”
不幸的是,和冀中当年很多地道一样,高平地道毁于1963年那场大水。在远近闻名的清苑冉庄地道战遗址,记者见到了这种距地面约2米的战斗地道,地道内四通八达,除战斗设施和各种机关外,还有储粮室、厨房、厕所和休息室。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馆长闫大森告诉记者,冉庄地道也是经过不断实战检验,到1945年才最终发展成形的,著名的冉庄民兵三战三捷也是发生在这一年的春夏。
“先在村边防御工事内打击敌人,诱敌深入。待敌进村后,分布在高房、室内、院落、街巷、地堡和地下战斗工事的民兵,组成纵深立体火力网,以步枪、手榴弹、地雷为主,集中火力杀伤敌人,使敌人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并抓住敌人混乱和逃窜之机从地道内出击,这是地道战的典型战法。地道战巧妙地改变了平原地区无险可守、敌强我弱的态势,能以很小的伤亡,取得较大的战果,这便是它的威力所在。”闫大森分析道。
依托地道,高平、冉庄等地都打过很多漂亮仗。据统计,自地道挖成到抗战胜利两年时间里,高平军民用子弹壳制造再生子弹5000余枚,充分发挥地道战、地雷、手榴弹的优势,先后粉碎日伪军5次大围剿,毙伤敌人2240多名。冉庄则利用地道对敌作战72次,配合正规部队对敌作战85次,歼灭日伪军2100多人,自己却只牺牲了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