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怀战功的五大将军助力我国石油开发
他们是铮铮铁骨的战将,他们又是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创业人之一;他们带着文韬武略与石油结缘,他们曾经历过辉煌,有过悲怆,他们却在新中国成立后,毅然的淡泊名利,坦荡的走向新的更为艰险的石油战场;他们写在“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战旗上,以李四光为代表的石油科学巨匠和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万千石油工作者镌刻在一起——何长工(1930年红八军军长,毛泽东、朱德井冈山会师的关键人物)、李聚奎(开国中将)、余秋里(开国中将)、旷伏兆(开国中将)、洪学智(开国上将)。
何长工,人民的长工为国找油
何长工,1927年7月在武汉结识了毛泽东。后曾出任过红八军军长,毛泽东与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的关键人物;红军时期,何长工活跃在军事工作的各个领域,当过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和红军大学校长,建校有方;当过红军政委,治军有略;当过粤赣军区司令,作战有功。何长工能文能武,上马带兵打仗,驰骋疆场;下马建军治军,纵横捭阖,堪称我军少有的多面手军事家。但他做梦都不会想到,革命胜利后,他会与石油结缘。1952年8月,经周恩来总理提名,被毛泽东任命为地质部副部长、党组书记。该部的部长是李四光。何长工说过:“与大科学家李四光挚手,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从此,何长工的主要精力就是协助李四光抓石油天然气的普查勘探工作。1956年初,陈云副总理约见地质部和石油部领导人何长工、李人俊和康世恩等,研究李四光关于加强石油勘查的意见,要求在两三年内找到一两个更大的油区。根据这一要求,何长工召开地质部党组会议,作出石油普查战略东移的决策。1957年底,在何长工亲自指挥下,地质部内的石油地质大军千里辗转,挥师东进松辽平原。几个月后,松辽平原前线报捷,富油层终被发现。上世纪50年代末,何长工的家里会客室似乎成了“三国四方”的第二会议室。所谓“三国”是指分别来自石油部、地质部、中科院的领导;“四方”是指石油开发的四个环节:普查、物探、勘探、科研。
作为找油的探路先锋,地质工作者长年在外跋山涉水地探矿找油,可谓含辛茹苦。对此,何长工总结出了“三光荣”精神。即“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他既是这种精神的提练者,也是实践者。为了找到石油,何长工拖着残腿,把大庆、扶余、黄骅、山东、江汉等地跑了遍。在松辽会战上马的关键时期,何长工领导的勘探队伍为几口基井的定钻发挥了尖兵作用。尤其是在余秋里和康世恩考虑让命悬一线的“松基三井”停钻试油的关键时期,为了尊重苏联石油专家米尔钦柯的意见,防止在争执中形成僵持,何长工打电话给余秋里,协商全取岩芯的事。余秋里时任石油部负责人,非常高兴。余秋里说,松辽找油的问题地质部、石油部是一盘棋。如此,石油地质队伍在何长工指挥下,于1960年初又从松辽南下,以华北平原为重点开展石油普查。1961年2月,地质部首先在河南济源钻探发现含油砂岩,接着又在义和庄获工业油流。至此,华北平原石油勘探取得重大进展。1963年10月,地质部在羊三木获工业油流,奠定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的开发基础。后来,又在江汉平原等许多地方发现油田。1963年12月,周总理在全国人大二届二次会议上宣告,我国石油基本自给,从此结束了依靠洋油的时代,中国人终于摘掉了“贫油”的帽子。为此,何长工付出了极大精力。
虽然因为在地方工作,何长工未参加1955年的军衔评定,但开国中将余秋里等却尊呼他为“老将军”。余秋里知道,论资格,何长工乃井冈山“朱毛会师”的牵线人,当初自己在江西吉安老家当赤卫队员时,何长工便已经是瑞金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军政大学政委和红八军的军长了。
1975年,何长工回军队任职,出任解放军军政大学副校长。
李聚奎,首任石油部长从ABC学起
李聚奎,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58年补授为上将。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会第二次会议撤销燃料工业部。成立石油工业部,任命李聚奎为石油工业部首任部长。
上任没几天,李聚奎让秘书找来部长助理徐今强,给他倒了一杯水,交待了一项任务:“你当我老师好不好?”怕对方不明白,李聚奎说,“你把我就当小学生一样,从石油工业所需的知识ABC教起!”
多少年后,当李聚奎将军同他的秘书们谈起石油工业部的创业情形时,仍不无感慨:“我去的时候,(石油工业部)正忙着组班子,挂牌子。以原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局的几十个人为班底,大夏天挤在几间房子里办公,没有人讲价钱、谈条件,从一般干部到部领导,个个朝气蓬勃,废寝忘食,一心想着早点把中国石油搞上去!”
李聚奎上任伊始就跑到基层,向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请教。同时进行调查研究,熟悉情况,尽可能地给下面创造较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据一位在20世纪50年代见过“石油部的老李”的独山子油田技术人员回忆:我们在工棚里开会,来了一个穿大衣的老头,就坐在后面听。他乘坐的车放在很远的山脚前,我们也不知他是谁。他听大家分析情况,到食堂问大家能否吃得饱,还到井台同大家一起干活。后来问他,他告诉我们是“石油部的老李”,没一点架子,谁也没想到他就是李部长!
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一号井喷出了人们期盼已久的原油。听到这一消息,李聚奎夜不能寐。他马上把这一好消息报告了中央。11月26日,新华社向世界播出了这一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毛泽东听到这一消息后,十分高兴。他找到李聚奎给予鼓励;同时,李聚奎找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赛福鼎,动员他抽调大量人力、财力支持克拉玛依油田的建设。另外,他还以石油工业部的名义下达了一年内打出40口油井的会战任务。到1956年底,40口油井全部打出,全国的石油产量由1955年的60万吨一跃达到150万吨。当年9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支援克拉玛依和柴达木油区》的社论,向世界宣告了“中国贫油论”的彻底结束。无疑,克拉玛依油田的建成,是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桶金”。这一桶金,也是对李聚奎将军能力和智慧的最好证明。
余秋里,独臂统兵大会战
余秋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我军著名的独臂将军(长征途中失去左臂)。
石油部第二任部长为余秋里将军。这位久经沙场所的将军在石油战场上打了一场非常漂亮的翻身仗——在松辽地区开展一场勘探开发石油的大会战,他担任会战总指挥。上任之初,余秋里带领石油部党组一班人从战术、战役和战略三个层面来打石油翻身仗。在战术上思维上,他们抓玉门和克拉马依等既有油田的稳产和增产,先把老马稳住。在此基础上,为了扩大战果,余秋里又从战役思维的角度组织过川中会战。不料,由于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川中会战折戟收兵。更大的油田从哪里来?随着松辽平原第三号基准井即“松基三”井的试油以至终于喷射出工业性油流,余秋里一班人的战略性找油思维开始酝酿。
1960年初,石油工业部和松辽石油勘探局对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进行了反复研究和讨论,认为从地质资料看,整个大庆地区是一个很大的适于储油的构造带,远景非常乐观。同年2月6日,余秋里给李富春、薄一波写了封信,汇报了松辽石油勘探情况和石油部准备在松辽地区组织石油会战的设想,请求国家增加部分投资、设备、器材和劳动力。因为当时经过几年的“大跃进”,国民经济正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各方面都在努力压缩项目,尤其是对于新铺的摊子,中央控制得相当严格。李富春读过信后又把余秋里找来说,“现在各部门都在下马,而你们却要上马,这是个大行动,要给中央书记处写报告。”几天以后,余秋里直接向邓小平汇报工作。余秋里提出,准备集中石油系统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用打歼灭战的办法,在松辽地区开展一场勘探开发石油的大会战。邓小平当即表示同意,让他们正式给中央写一报告。
1960年2月13日,石油工业部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东北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问题的报告》。报告中说:“我们打算集中石油系统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用打歼灭战的办法,来一个浩大的大会战。”报告送上去之后,仅仅过了7天,便被中央批准。中央指出:“积极地、快速地进行松辽地区石油的勘探和开发工作,对于迅速改变我国石油工业的落后状况,有着重大的作用。”随即,中央确定从玉门、新疆、青海、四川等石油管理局和其他石油厂矿和院校,抽调数十支钻井队、2000余名科技人员和大量器材,在大庆地区进行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1960年4月1日,会战领导机关开始在黑龙江省安达县驻地办公,一场气壮山河的石油大会战正式开始。
会战初期,上万名石油大军汇集到一个没有城市依托的荒原上,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困难一个个摆在面前,作为会战总指挥和工委书记的余秋里忧心如焚。靠什么来统一大家的思想,从而稳定队伍,打开石油会战的局面?余秋里沉思再三,很快找到了答案。他首先抓战略指导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开发大庆。没过多久,会战指挥部关于学习毛泽东同志《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决定公布了。“两论”坚定了石油工人“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坚强信念,大家坚持边实践边总结,终于打出了高产油井。
抓典型是余秋里一贯的工作方法。1960年4月9日,在会战指挥部召开的技术座谈会上,余秋里针对部分同志流露出的畏难情绪,激动地对大家说:“前不久,有位老大娘跟我讲,你们那个王队长在工地上,饿了啃几口干粮,困极了便裹件老羊皮往地上一躺,七天七夜不离开井场,一连50多个小时不睡觉,他真是个铁人哪!我们要甩掉石油落后的帽子,正是需要这样的人和这种精神。”余秋里铿锵有力的话引起了代表们的强烈共鸣。于是,油田会战指挥部正式发出了“学习‘铁人’王进喜,人人争做‘铁人’”的号召。余秋里抓的“两论”学习和树典型“王铁人”,对于当时打开石油会战局的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时隔几年,中国的石油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余秋里将军率领五万石油大军在松辽平原找到了一个让共和国在世人面前扬眉吐气的世界级大油田——大庆油田!建成了年产原油几百万吨的大油田和大型炼油厂第一期工程。三年累计生产原油1000多万吨,不仅全部收回投资,而且开始为国家积累资金。
余秋里在任石油工业部长的六年中,带出了一支石油劲旅,中国石油的创业史上凝聚着他的心血、智慧与伟绩。他是公认的中国石油工业的元勋。
旷伏兆,“地道战”政委抓石油
旷伏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他是著名的游击战、地道战、地雷战的主要指挥者。
1960年3月担任地质部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协助李四光和何长工开展工作。
昔日挖地道,今日挖石油。地质部内下设一个石油勘探局,负责石油资源的普查、物探和勘探。作为常委副部长和部党组副书记,旷伏兆主要分管石油勘工作和与石油部的协同工作,他与余秋里同出自红二方面军,同属任弼时和贺龙的爱将,为国家找油的进军号角,让他们二人革命生涯再携手。国家石油勘探的战略重点转向松辽平原后,旷伏兆主要负责指导地质部松辽石油普查大队和东北地质局在松辽平原上的定井试钻工作。从部内分工的角度讲,他是李四光和何长工的助手。从部际协作的角度讲,他又是余秋里的助手。在他的具体领导和指挥下,地质部的松辽石油普查大队501钻机在吉林省怀德境内的五家窝棚,第一个打出了油砂,后又在几口浅井中见到了油砂,其中最著名的是南14孔,该井从井深300米处开始见油砂,一直到井深1000多米处变质岩裂缝中仍见稠油,全井共见含油砂岩20余层达60米之厚。据此,李四光部长和黄汲清、谢家荣等专家研究判定:整个松辽平原是个巨厚沉积且具有含油大构造的盆地。这一重大战略性石油勘探成果的发现,凝结着旷伏兆的心血。
1975年10月,旷伏兆回军队工作,先后任空军副政委和铁道兵第二政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