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坚持敌后游击战争这一战略是在反复争论和质疑中,才慢慢形成、发展、完善的。”刘伯承元帅之子刘蒙告诉记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适应新形势,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7年8月下旬召开了洛川会议,正式确定了八路军要实行军事战略转变,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和在平原发展游击战争的军事战略方针。
“洛川会议之前,我父亲就抗日战争军事问题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建议‘我军以游击战为主,不放弃有利时机的运动战,尽量避免和日军阵地战’。毛主席对这封信的观点十分赞同,并责成父亲在会上说服持不同观点的与会同志接受这一观点。父亲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从而形成了洛川会议的决议。”刘蒙说。
“洛川会议提出的这一战略方针是符合八路军当时实际情况的。当时,八路军总数只有4万多人,如果和日军在正面战场进行大规模的阵地战,不但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反而很快会被消灭。”岳思平分析。
谈及抗战初期八路军装备情况,岳思平用了捉襟见肘来形容:“重武器基本没有,轻武器的小部分来自改编初期国民政府配发,大部分则靠缴获。比枪支更缺的是弹药,步兵一人只发3枚子弹。”
马振海记得,打黄土岭战斗时,“全团只有四门老式迫击炮,全在我们连里。”
如此劣势装备下挺进敌后,正如1937年9月21日毛泽东电示彭德怀指出的那样:“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好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是运动战)。”
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一系列指示,八路军各部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开始了军事战略的重大转变。
“父亲早在红军时期就十分注重游击战的军事理论研究,事实上,现代汉语中‘游击战’这个名称,就是他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组织编译红军条令条例时,由西语中所谓的‘黑猩猩战’,参考《史记》中对李广‘善游击’的记述,意译而来的。”刘蒙告诉记者。
“晋察冀边区反‘八路围攻’、129师响堂铺伏击战和香城固伏击战、120师齐会歼灭战和陈庄歼灭战……八路军运用游击战战略,仅在河北地区,就打了多场漂亮仗。而日军在华北战场多次针对八路军的围攻扫荡,其投入兵力并不少于正面战场的大会战。”岳思平说。
由于敌后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八路军在华北地区抗击和牵制了日军13.5个师团约30万人的兵力,焦头烂额的日寇也终于认识到,他们已经陷入了游击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正如1939年3月日军第110师团师团长桑木供说的那样:“现在共产党的赤化阴谋扩张,与游击战和思想经济各方面巧妙地组织强化情形下,它能获得民众的拥护,基础已相当根深蒂固,因此肃清共匪是非常艰苦困难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