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当时负责防守的中国驻军团长吉星文(扶沟人)和营长金振中(固始人)率部奋起抵抗,“河南人打响了中国全面抗日的第一枪”。
在中共河南省委和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河南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根据地建设如火如荼,3000万中原优秀儿女共赴民族大义,为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一片蓝天“小延安”
“要讲中共领导的河南抗战,一定要先说‘小延安’竹沟。”中共党史专家、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全营对记者强调说:“因为竹沟是中原抗战的重要基地、战略支点和指挥中心,也是新四军第二、四、五师的摇篮,意义重大。”
“竹沟位于确山县城西30公里处,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小镇,这里建立了河南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之后建立了党支部。豫鄂边红军游击队在此创建,这里创建的豫南桐柏山区根据地,成为红军长征后南方八省14处游击根据地之一。”竹沟革命纪念馆负责同志自豪地说。
抗战全面爆发后,豫鄂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随后又改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于1938年1月进入竹沟镇休整。
党中央十分重视竹沟的战略地位,周恩来曾指出:“竹沟在中原的战略地位非同一般。……竹沟就是我们在中原的依托。”党中央于1938年初任命彭雪枫为河南省委军事部长,主持竹沟留守处工作。彭雪枫对第八团队进行整编,吸收地方武装,扩大了革命队伍。1938年3月,第八团队奉命开赴皖中敌后战场,后成为新四军二师的基本力量,为开辟皖中抗日根据地做出重要贡献。
1938年9月,根据抗日形势变化,河南省委决定将军事重心转向豫东。10月,彭雪枫率竹沟留守处370余人开赴豫东,与当地抗日武装汇合,并组成新四军游击支队,后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并迅速开辟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
1937年9月,中共河南省委在开封重新组建,成为领导全省人民抗战的中枢。1938年5月,徐州沦陷,日军沿陇海铁路西进,开封形势岌岌可危,河南省委迁往竹沟。
1939年1月28日,刘少奇抵达竹沟。刘少奇决定撤消河南、湖北省委,组建豫鄂边区党委,任命李先念为军事部长。李先念在竹沟组建了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并于1939年1月17日率部从竹沟挺进武汉外围,后来发展成为新四军第五师。
刘少奇领导中原局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实现中央制定的“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作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从1938年3月到1939年10月,中原局和豫南省委在竹沟先后培训各类干部3000余人,其中党员2200人。这些人多数被输送到新四军、抗日游击队,成为抗战的中坚和骨干力量。
刘少奇曾说:“延安有党的领导,竹沟也有党的领导;延安有窑洞,竹沟也有窑洞;延安有抗大,我们这里有党训班;延安有延河,竹沟有大沙河。这里真成了小延安!”从此,竹沟以“小延安”的美名闻名全国。
抗日救亡风起云涌
“讲党的抗日救亡运动,不能不提《风雨》周刊,党领导抗日的很多方针、部署,在它上面都有体现。”王全营说。
《风雨》周刊创刊于1937年9月12日,随后成为河南省委机关刊物,对全省的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敌后游击战争开展等,都起了极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在省委的组织和影响下,全省各地创办了大量抗日救亡刊物,仅开封就出版了《大时代》、《抗日》、《战时学生》、《争存》等数十种报刊,对推动全民抗战起了极大的作用。
在省委及各地党组织的组织下,救亡运动首先在洛阳、郑州、信阳等城市的大中小学掀起。尤其是省会开封的学生救亡运动最为活跃。开封北仓女中、女子师范、女子中学党支部组织同学办壁报,建立歌咏队、演剧队,到社会各阶层中宣传抗日。具有爱国传统的河南大学学生成立了大众剧团、怒吼歌咏队等文艺宣传团体,公演抗日剧目。
为发动广大工人群众参加抗日救亡,河南省委加强了对工人救亡运动的组织领导。1937年底,抗日救亡运动在全省各城市普遍兴起,为在全省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奠定了基础。
1938年11月28日,河南省委书记朱理治在《风雨》周刊发表《回乡工作基本任务》,号召青年学生成立乡村服务团,到广大农村动员和组织民众抗日。
各地青年学生积极响应,全省上百个青年学生团体,奔赴广大农村进行抗日宣传。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省委直接领导的“战教团”、“光明话剧团”和开封孩子剧团。这三个由开封学生组织的文化宣传团体,足迹遍及中原大地。
1938年夏,全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救亡运动高潮,抗日浪潮席卷城乡。全省各种救亡团体500余个,仅黄河以南地区就有9万多农救会员、3万多青救会员,民众自卫武装有数十万。
“抗战初期河南的抗日救亡运动是河南近代史上最广泛、最深入的一次群众运动,在全省促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抗战。不仅从精神上、人力和物力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而且为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发展壮大了党组织,为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群众基础。”中共党史专家、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一处处长张守四说。
根据地数量居首
“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根据‘双十协定’国共两党协议),河南有5块,数量最多。”王全营说。
豫北和豫东沦陷后,八路军、新四军根据党中央关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部署,先后挺进河南敌后,在地方党组织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下,配合和领导当地武装,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恢复了大片国土。
邓小平、刘伯承率领八路军129师挺进太行山区,开辟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后改称太行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晋豫边游击支队与八路军115师一部协同作战,创建了晋豫边抗日根据地(后并入太岳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115师344旅在杨得志指挥下,挺进冀鲁豫边区,创建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从确山竹沟东征,开辟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
李先念率领新四军豫鄂游击大队,从确山竹沟南下,开辟了鄂豫边抗日根据地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使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有了充足的兵源和可靠的后方,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张守四说。
1944年4月18日,日军发动了河南战役,豫中、豫西4万多平方公里国土沦为敌占区。7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指示,对进军河南作了全面部署。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冀鲁豫军区先后派部挺进豫东,扩大了水东(新黄河以东)根据地,开辟了水西(新黄河以西地区)根据地。彭雪枫率新四军主力从淮北根据地向西挺进,经过两个月浴血奋战,歼灭日伪顽1万余人,恢复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