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了闻名中外的‘平型关大捷’,狠狠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大大振奋了国人精神。然而,作为‘平型关大捷’的前奏和重要组成部分的‘夺取倒马关’之战,却鲜为人知。”中国军事科学院原军史所抗战组组长岳思平告诉记者。
倒马关位于保定唐县西北60公里,是长城“内三关”之一,因“山路险峻,马为之而倒”而得名,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倒马关是西通平型关的要道,为确保平型关歼灭日寇,八路军115师决定在平型关战斗打响前,先期占领倒马关,以阻日寇东援,确保平型关战斗的侧翼安全。
“务必于24日8时前占领倒马关!”这一任务交给了在抗战初期第一支到达河北唐县的八路军部队——115师骑兵营。骑兵营营长刘云彪接到命令后,即刻返回驻地五台县东营村集结部队,于9月23日向倒马关进发。
“前往倒马关120里的山路,都是仅容单骑的羊肠小道,不便于骑兵急行军。指战员们克服重重困难,漏夜牵马摸黑前行,经16小时急行军,终于在24日早7时到达倒马关。”开国少将、时任骑兵营副营长的李钟奇曾这样回忆。
骑兵营到达倒马关时,却发现日寇坂垣师团一部已占领长城关西碉堡,另有日寇百余人由长城北坡向倒马关爬进。在此紧急关头,刘云彪当即命令二连攻碉堡,又以一个连的兵力抢占制高点,以阻击登山之敌。最终,日军被迫放弃倒马关向南逃窜。此次战斗歼敌数十人,骑兵营仅伤6人,牺牲4人。
“倒马关战斗虽小,却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敌后第一战,它完整实现了作战意图,展示了鲜明的战术特点,开八路军华北敌后抗战之先声。倒马关战斗打响的1937年9月24日,正是当时的河北省府保定失守的日子。当我们把这一场小小的胜利放在平津失守后、冀察两省国土迅速沦陷的大背景中去看时,就不难从中发现八路军在党领导下坚决北上抗日、挺进敌后的决心和意义。”岳思平评价。
倒马关战斗后,刘云彪率领的骑兵部队驰骋晋察冀,令日寇闻风丧胆。但由于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罹患肺病的刘云彪本人于1942年4月12日,在当时的新望县寨北的军区卫生部医院病逝,年仅28岁。如今,刘云彪的骨灰安葬在位于石家庄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