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一生酷爱读书,但他坚决反对读死书。他曾告诫自己的儿子:不要做蛀书虫,要扩大视野,坚持阅读与思考现实的统一,在阅读中寻求、思考救国之路。
联系中国现实读书
李大钊认为那种钻到书堆里读死书的人,长久下去,就会变成蛀书虫。蛀书虫视野狭窄,只知唯书是从,而不懂得关心现实中的事情。
据李大钊的孩子回忆:“有一次,他对我们说:‘不要光在课本上兜圈子, 你们也应该学着看一点课外读物, 把眼光放远大一些,开阔开阔视野才好。’”
从李大钊对孩子们的话中可以明确地得出他的读书观,他读书是为了更好地思考现实问题,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死读书,读死书。
李大钊用现实主义的读书观教育他的孩子,而他自己也正是这么做的。正是因为与众不同的阅读方法,李大钊一步步成长为我国最早的马列主义宣传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李大钊幼年读的也是中华传统经典四书五经,为了寻求救国真理,他进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了大量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说的著作,后来,又潜心研究马克思著作。他始终坚持联系民族危机和中国的现实问题阅读。
离经叛道,潜心研读西方“政理”
李大钊幼丧父母,孤苦伶仃,靠祖父李如珍抚养。像当时大多数的中国孩子一样,李大钊幼年随祖父读的也是《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启蒙书本,7岁读私塾时,读的是四书五经一类,目的是为了应试科举。
当时,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经济落后,政治制度专制腐败。在列强的侵略瓜分之下,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孔孟之道、四书五经显然已经无法拯救中国。
本着挽救民族危亡的信念,李大钊于1907年夏考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辛亥革命后改称“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并在这里度过了6年的学习生活。
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创办于1906年,该校以法律、政治为主课,另设英语、日语、历史、地理、写作等课程,是培养政法人才的专科学校。
在这里,李大钊接触到了大量的新知识,他如饥似渴地阅读、钻研西方“政理”,即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学说,同时广泛涉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伦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从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民约论》以及19世纪欧美宪政与民主的理论中,李大钊深受启发和影响,逐步形成了反封建专制制度、要求民主自由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这个时期,李大钊发表了大量的政论性文章,如《隐忧篇》、《暗杀与群德》、《原杀》、《论官僚主义》、《一院制与二院制》、《政客之趣味》、《是非篇》、《欧洲各国选举制考》、《各国议员俸给考》等。这些文章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李大钊大量阅读后的思考成果,集中反映了他的民主主义思想,标志着他在政治上逐步走向成熟。
此外,李大钊还专门研究了明朝爱国志士朱舜水,先后发表了《朱舜水之海天鸿爪》、《东瀛人士关于舜水事迹之争讼》、《复景学钤君》三篇文章。李大钊不单是搞学术研究,他是要唤醒和鼓舞人民,继承朱舜水的爱国精神,“扬先生之光烈者”,把列强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政府,而与阴谋窃国者进行斗争。
读书之余,李大钊还写下了《筑声剑影楼纪丛》、《筑声剑影楼剩稿》、《筑声剑影楼诗》等一系列诗文,泣血陈辞,抒发了他忧国忧民的志士情怀,“其文章雄厚磅礴为全校之冠,与白坚武、郁嶷并称‘北洋三杰’”。
带着怀疑精神潜心研读马克思著作
1913年夏,李大钊毕业。这年冬,他在友人孙洪伊、汤化龙二人的共同资助下,东渡日本,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他要进一步寻找出救国救民的道路。
1916年李大钊学成回国后,领导、参与了新文化运动。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李大钊受到极大的鼓舞和启发。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研究了大量的马克思著作。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明确地站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
从《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李大钊介绍了马克思的哲学“唯物史观”和“阶级竞争说”(他把“阶级斗争”均译为“阶级竞争”),介绍“经济论”时,既深刻,又简明扼要,采用通俗的口语,准确而逻辑严谨。他认为:“马氏社会主义的理论,可大别为三部:一为关于过去的理论,就是他的历史论,也称社会组织进化论;二为关于现在的理论,就是他的经济论,也称资本主义的经济论;三为关于将来的理论,就是他的政策论,也称社会主义运动论,就是社会民主主义。”在介绍的同时,他也有自己的评论和思考:“马氏学说受人非难的地方很多,这唯物史观与阶级竞争说的矛盾冲突,算是一个最重要之点。盖马氏一方面确认历史的原动为生产力,另一方面又说从来的历史是阶级的竞争的历史。对此自相矛盾的地方,马氏学说虽是尽力自圆其说,总觉有牵强。”
从马克思的著作中找到中国的出路后,李大钊立即付诸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