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出戏,破一破这种风气儿,挡一挡这势头儿吧!”这就是他的长篇小说《魔鬼的锁链》的创作缘由。在平山县的遍地城乡,流传着把杨润身称为“杨青天”的雅号,农民们把他看成最可亲近、最可信赖、最能为他们办事的“包公”。于是,每天他的住处,经常有前来找他打官司告状的农民,最多的一天竟达30余人,依次挨个儿排成长长的队伍。杨老为此陪上时间,还要管饭,日夜不得消闲,他终于累倒了,可又不肯怠慢告状的农民,县招待所的同志心疼得掉泪了,想了一个法子——强行把他反锁在屋里让他安静地休息,从此,平山县多了一条歇后语:杨润身关禁闭——休息。
总结自己创作的收获,杨老深有体会地说:“我的作品大都来自于故乡的生活,来自于对那里生活的真切体验。”“来到家乡人民生活中间,觉得像鸟儿入了林,鱼儿入了水,一棵小草长在沃土上,觉得是世界上一个最自由的人,最愉快的人,最幸福的人,也给了我创作的生机和活力,忘记了老之将至……”正是依靠长期深入生活中获取的丰厚的生活积累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感悟,使他的创作如日中天,一部部佳作,如山泉滚滚涌流而出。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从花甲之年到髦耋之年的20年间,杨老掀起了一个新的创作高潮,获得了空前的创作的丰收。从“文革”前的电影《白毛女》、《探亲记》、《心连心》、《姜喜喜》,到改革开放以来出版的《风雨柿子岭》、《九庄奇闻》、《魔鬼的锁链》、《天堂里的凡人》、《仙女峰的迷雾》等7部长篇小说,两部散文集,达200多万字。
五
最近,杨老以80岁高龄的病弱之躯,完成了又一部长达25万字的反腐败题材的长篇,令人们大为惊讶,引发由衷的钦佩和赞叹!
熟悉杨老的人都知道,他年已八旬,常年多种疾病缠身,精力明显不支,自理生活都感到“艰难”,有时到厨房去拿自己想吃的食物,都力不从心,疏于行动。若是写作,同样异常“艰难”,常常是趴在桌子上,写一会儿,歇一会儿,一天写不下一二百字……
那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位老作家,在自己的垂暮之年,像春蚕吐丝一样,以超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不遗余力地进行写作呢?似乎从他在长篇小说《天堂里的凡人》的类似前言的《心系乡情》中,可以找到答案:“岁月无情,转眼步入‘阎王不请自己到’的年龄。精力日下,不可挽回,失落、孤独、冷漠、淡忘不请而至,然思乡之情却不微不弱。”“几十年来,走遍故乡这片用鲜血染红的土地,每一个村庄都成了我可爱的故乡,处处让我感受到父母之爱,乡亲之情……如同暖人的炭火,眩目的星星,伴我冬去春来,乡亲们坚强、勤朴、无私、善良的心灵之花,不时地在我心里开放,促使我不得不拿起笔来……”对于今天“艰难的写作”,他深有感慨地说:“现在身体很不好,写作很困难,但是来到故乡人民中间,就很快乐,很幸福,把自己的病痛、生命、烦恼,一切都抛到了一边。所以,今后只要身子能行动,就要到人民中间去走一走,看一看,坐一坐,体验人民的苦乐,并且尽力用笔写出来。”由此我想到了毛泽东同志的那句名言:“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而杨老毕生的文学历程和取得的文学成就,正是体现了他的以“普通一兵”的身份,长期深入到群众生活之中,同群众血肉相连、心心相印的精神,正是反映了他的几十年如一日,全身心地为人民而写作,锲而不舍、奋斗不息的精神……杨老的这种精神,在11年前的革命圣地西柏坡,就受到江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