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积累,两本书是不可能用尽的。不管是几部“曲”,都有可能。仍然不管“热”与不“热”。
趁此付梓之际,衷心感谢几十年来为我提供了素材的各个方面的朋友,衷心感谢近4年来,又一次接受我的采访、提供资料、或|参考了其回忆文字的老前辈、老首长、老乡亲,以及各方朋友。特别应该感谢:徐向前、杨成武、刘长明、师哲、任远远、李银桥、韩桂馨、韩启民、自占基、苏培良、曹慕尧、李殿斌、张连英等,以及西柏坡纪念馆与西柏坡村的乡亲们。
多少还有点遗憾。这样一部纪实作品,应该反复修改订正,感到没有错处,文字也满意时,才拿出手。本来也没想赶什么形势和“热”,偏巧赶到了这么个骨节眼儿,遇上毛泽东的百岁诞辰,《花山》编辑催稿,只能仓促交卷。不当处就请老一辈、评论家及广大读者批评吧。
作者
1992.11.7
还要补充几句。这本书稿在1993年即将出版时,花山文艺出版社突然通知我z只差7天就付印了,接到通知,此类书稿必须送中央审定,且指定了出版社。我社已无权再出,只好送还,十分抱歉!
此时我已听说,有写毛泽东的书很不严肃,受到了批评。甚至出现了完全虚构的、跟毛泽东有关的假“纪实”作品。为了避免这些不应该出现的事,送中央审定是完全应该的,晚一点出版也是值得的。也不能算晚,我原打算那另一本书的事完了以后,才写这一本,这一本现在要出版了,那一本的事还没有完。
《花山》退回书稿时,我即放进了书柜。本来也没想赶什么机会,出版社欲赶个机会,又错过了。更不需赶了,便没再寄送中央指定的出版社,欲放一放,有空再作加工。不久,收到河南人民出版社老编辑、编审王恩荣先生来信,“非常欢迎能将书稿寄给我们”。所以,这本书的出版就改变了时间和出处。
此书涉及到许多重大事件,详细审查一遍需查阅大量资料,要费很长时间与精力。十分感谢河南人民出版社、新闻出版署与中央文献研究室的编辑与专家,帮助审查把关,纠正了原稿中的错处与不准确、不妥当的地方。作者亦对照大量资料,又重新修改订正一次。虽然如此,也仍难免有错。在这次修改订正中发现,资料中有不同一的记载,当事者两人讲一件事,也有讲的不同处。故仍望得到读者的教正。
作 者
1995.10.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