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来,她踏踏实实搞调查,认认真真做研究,以还原历史原貌为己任,令史学界同仁钦佩;她把20多年的研究成果集结成册——《红西路军血沃张掖》,获全国党史优秀成果三等奖、省社会科学三等奖,成为红西路军史实研究的经典著作。她,就是张掖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馆长安永香。
把对红西路军的研究当作毕生事业
肃南县红石窝村,是红西路军最后一次召开会议的地方,50年前,安永香就出生在这里。1985年大学毕业后,她27年如一日,与红西路军历史结缘,搜集、挖掘、整理的史料填补了许多红西路军研究领域的空白。
安永香曾说:“红西路军悲壮的往事和敢于牺牲的精神,时刻让我感动着。”正是这份感动,让她把对红西路军的研究当作了毕生事业。
1985年从西北民族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安永香配合省电视台和省委党史研究室拍摄《血染的道路》。正是在此次拍摄活动中,安永香在被誉为“红军鲜血染成的英雄城市”高台,认识了守护陵园的红西路军老战士符泽攀,老人一生为烈士守墓的事迹对她震动非常大,她决心一辈子研究守望红西路军,让历史给予红西路军最公正的评价。
重走西征路,掌握第一手史料
安永香接触和研究红西路军历史的时候,正是党史界拨乱反正的时期。张掖虽是红西路军血战时间最长、牺牲人数最多、战史最为悲壮的地方,但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一度是党史和军史研究中的一个禁区。安永香始终相信,历史自有公论,她决定先行搜集资料、抢救“活资料”,弄清事实真相。
为深入研究红西路军历史,安永香暗下决心:“重走西征路,掌握第一手史料”!
上世纪80年代的川陕、鄂豫皖地区还很贫困,乡村缺乏交通工具,很多地方的道路崎岖难行,安永香就每天步行几十公里寻找红西路军老战士。一次,她从巴中县乘车到青江乡采访王文仕、谯德胜等老战士,中途下起了大雨,汽车深陷泥泞之中,道路滑坡塌方,她硬是坚持步行几十公里完成了任务。
在她到四川、湖北、河南、安徽、青海集中调查走访的半年时间里,共采访老红军400多人,掌握了健在的1000多名红西路军人员的线索,并搜集整理了数千万字的资料和大量珍贵图片。安永香向各纪念馆和中央各新闻媒体提供了这些珍贵的资料,有人说她“傻”,可她却说:“红西路军把生命都贡献了出来,我共享点研究成果算什么,要让历史给予红西路军最公正的评价,这是对历史负责。”
从靖远虎豹口开始,安永香多次到河西走廊红西路军战斗过的地方调查走访。在掌握了大量资料和事实后,安永香纠正了“龙渠会议”决定重返倪家营子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不当观点,发现了红西路军总部在“西洞堡大捷”之前,就已进入肃南巴焦湾了解地形气候,为后来红西路军转战祁连山提供决策依据的资料。随着红西路军历史的研究逐渐冲破禁区,2001年,党中央为西路军做出了公开结论:“西路军干部、战士所表现出的坚持革命、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的英勇献身精神,是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纪念的。”
让红色资源永远激励后人
安永香矢志不渝研究红西路军,坚持弘扬红西路军革命精神。多年来,她参与、主持编辑100多万字的《红西路军西征史料》,合写《青山依旧在——红西路军故事》,策划出版《红西路军老战士回忆录》。立足张掖的红色资源优势,利用丰富的史料,举办《悲壮的征程》《张掖红色革命史》图片展览和电视展播。她配合中央、省级媒体拍摄《共和国主席——李先念》《西征的红军》等10多部电视专题片。她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的建设奔走,撰写张掖各纪念馆陈展大纲,帮助市县军分区、武装部和驻地部队制作红西路军历史陈列室,协助兰州军区成功举办红西路军精神理论研讨会,积极筹资与有关单位协作修建红西路军“龙渠会议”和“西洞堡大捷”纪念碑。呼吁成立张掖红西路军精神研究会,主持编印《红西路军专题》,组织开展“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倡树文明新风”等教育活动,在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她被省委宣传部评为“甘肃省国防教育先进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