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红色联播-铸剑:兵工铸魂 砺剑辉煌:中北大学 艰辛创业与时代担当(组图)
作者:铸剑
浏览次数:
2025-09-08 13:47:15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星空中,有一颗璀璨的星辰,它诞生于太行山的抗日烽火之中,成长于新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宏伟征程,闪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舞台。它,就是被誉为“人民兵工第一校”的中北大学。

    从太行工业学校的筚路蓝缕,到今日学科齐全、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中北大学的历史,是一部与人民兵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史诗,是一曲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英雄赞歌。

    一、 烽火孕育:太行山中的“人民兵工第一校”

    时间回溯到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曾经在百团大战期间,日寇对根据地实行残酷的“扫荡”和经济封锁,我军兵员补充、物资供应面临极大困难。正是在这样的至暗时刻,一个远见卓识被提出:人民军队不仅要拥有自己的兵工厂,更要拥有培养兵工人才的摇篮。

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部长兼首任校长刘鼎

    1940年刘鼎被任命为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部长后,他一直非常重视培养革命队伍的技术人才,从长计议,既为当时战斗需要,也着眼于将来的国家建设。他先后在延安创办了摩托学校,在抗大创办了特科大队,有一定的教学和办教育学校的经验。在组建军工厂时调集了一批学有专长的生产技术、管理干部,就提倡“边做边学”。然而随着兵工生产的发展,解决技术人才紧缺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刘鼎一向重视技术干部人才的培养,他提出工厂留下骨干,把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集中学习,创办我们自己的学校。

    征得彭总同意和后勤部长杨立三的支持。彭总于1941年1月13日批准成立太行工业学校。

1943年厉瑞康在太行工校(此照片由厉瑞康后代提供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引用)

    刘鼎任工业学校校长,英国回来的治金工程师刘致中任副校长,李非平任教务主任,厉瑞康任副教导员。又从各所、厂抽调了一些技术人员、中层干部,充实教师队伍,军工部仅有的几个大学毕业生调来学校任教,如郭栋材、陈志坚、唐英之、赵黛娥、牛宝应、柴毅、高广平、耿震、王锡嘏、张培疆等,都是教学骨干。

    这也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所军工专科学校在各部队送派的近百名学员闯过层层封锁线来到黎城县看后村。刘鼎、厉瑞康、陆达等特科大队部分干部等不畏艰难,成为工校的师资基础力量。

    厉瑞康任副教导员。又从各所、厂抽调了一些技术人员、中层干部,充实教师队伍,军工部仅有的几个大学毕业生调来学校任教,如郭栋材、陈志坚、唐英之、赵黛娥、牛宝应、柴毅、高广平、耿震、王锡嘏、张培疆等,都是教学骨干。同年5月,在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部长刘鼎等人的呕心沥血筹建下,我党我军第一所兵工学校——太行工业学校,在山西省涉县看后村正式成立。

    这并非一时权宜之计,而是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和左权将军等老一辈革命家着眼于“为将来新中国的国防工业培养人才”的战略布局。毛泽东主席得知后曾兴奋地回复:“太好了……这对我们赢得最后的胜利十分有利。”

    创业维艰,始见担当。以刘鼎为首的首批创业者们,在物资极度匮乏、环境异常险恶的条件下,白手起家。没有教材,他们就结合军工生产实际自编讲义;没有稳定校舍,山洞、田野都是课堂;师资奇缺,他们就汇聚了包括刘致中、陆达、李非平、厉瑞康等在内的宝贵技术骨干和革命干部,甚至将仅有的几位大学毕业生全部充实到教学一线。学员们按文化程度和工作需要编为专科、普科、会计及预科班。

    在战争环境中办学是十分艰难的,日伪军对太行山根据地频繁“扫荡”,太行工业学校不得不边战斗边教学。

    秉承“学以致用”的宗旨,一手拿书、一手拿枪,边学习、边战斗。

    1941年冬,在著名的黄崖洞保卫战中,太行工业学校为警卫队伍,随军工部转移,担负起保卫部机关的任务。

    学校的历程充满血与火的考验。在1942年的反“扫荡”中,师生们临危受命,组成突击队,冒着生命危险从已被敌人盯上的黄崖洞兵工厂抢运出大批贵重器材,用裹腿当绳索从悬崖吊运,书写了工校史上光荣而惊险的一页。其中副校长刘致中在突围中不幸牺牲,多位教员负伤,鲜血染红了太行山的土地,也铸就了学校不畏牺牲、忠诚奉献的钢铁脊梁。

    农历春节,日军发动以黄崖洞兵工厂为目标的年关“扫荡”。

    兵工厂工人埋好机器后转移了,但刘鼎发现还有一批贵重器材仍留在洞内,万一落到敌人手里会造成很大失,决定由工业学校选一百名政治好、身体强、以共产党为骨干的战斗突击队,返回黄崖洞抢运这批贵重器材。行动前,刘鼎对战斗突击队进行了动员,说明任务的重和艰巨,鼓励大家务必完成。随后,教务主任李非平带队,午4时出发,从小路翻山攀爬,到达黄崖洞已是午夜时分,击队员们不顾疲劳,分拆器材分别背好,从黄崖洞南口出这时,必经的一座吊桥已被破坏,大家只好用裹腿相连,将带物一个一个从几十米高的悬崖上系下来。他们天亮时已走沟口,胜利地完成抢救转移器材的任务,写下了工校光荣一页。

    在短短三年办学时间里,太行工校在日寇的七次“扫荡”围剿中坚持办学,培养了400余名管理和技术干部,犹如播撒下的种子,遍布太行、延安乃至太岳区的兵工厂,为抗战胜利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人才支撑,奠定了其“人民兵工第一校”的历史地位。

    二、 薪火相传:砥砺前行中的兵工摇篮

    抗战胜利后,学校几经变迁,但兵工报国的红色基因从未改变。1949年迁址太原,更名为华北兵工职业学校,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关键时期,一位与学校命运紧密相连的人物——厉瑞康同志登上了历史舞台。

1949年10月校党委成员前排左校长邸耀宗,右校党委委员牛季良,厉瑞康后排中在太行工校(此照片由厉瑞康后代提供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引用)

    作为太行工校的早期参与者,他受命担任党委书记兼副校长,面对百废待兴的校园,他以满腔热情带领师生克服万难,迅速恢复了教学秩序,为学校在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8年,学校升格为太原机械学院,成为当时国防科技工业系统著名的八大本科院校之一。厉瑞康同志作为主要领导,以其卓越的办学思想和管理能力,科学规划学科建设,大力增设常规兵器专业,深化教学改革。

1961年10月胡耀邦(左1)厉瑞康(左2)在太原机械学院(此照片由厉瑞康后代提供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引用)

    他深入教学一线,甚至亲自为学生讲授政治课。在他的带领下,太原机械学院迎来了第一个辉煌时期,成为全国兵工领域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赢得了“兵工七子”之一的美誉。

1963年10月厉瑞康2排(左2)在太原机械学院(此照片由厉瑞康后代提供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引用)

    那个时代,“全国各国防院所、兵工厂的主要领导和技术骨干许多是太机毕业生”,我厂的厂长、同事中的许多优秀人才,正是这一时期学校高质量教育的生动体现。

    然而,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文革”期间,学校一度还停办改厂。但以厉瑞康为代表的老一辈教育工作者依然心系兵工教育,忍辱负重,对党的教育事业充满信心。

2017年5月20日,厉瑞康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中,中北大学党委书记李忠人致辞

    1977年,历经艰难曲折,在厉瑞康等同志的不懈努力下,太原机械学院终于获准恢复。

1978年厉瑞康在太原机械学院(此照片由厉瑞康后代提供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引用)

    已是花甲之年的厉瑞康再次挑起重担,任党委书记兼院长,他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重组班子、重建师资、落实政策、恢复招生,让这所兵工名校焕发了第二次青春。

厉瑞康再次任党委书记兼院长

    从华北工学院到2004年更名为中北大学,名称在变,隶属关系几经调整(曾隶属重工业部、二机部、五机部、兵器工业部、国防科工委等),但其服务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初心使命始终未变。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鲜明的国防军工特色,成为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三、 时代辉煌:阅兵场上的“中北力量”

    进入新时代,中北大学延续着其与祖国国防事业同频共振的传统,并将这种担当书写在了共和国最庄严的阅兵场上。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铁流滚滚,鹰击长空,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型武器装备首次公开展示,彰显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强大实力。在这光荣的背后,凝聚着无数国防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汗水,其中就闪耀着中北学子的光芒。

    中北大学和他的学子们凭借其在仪器设计、弹药工程、特种材料、信息处理、精密制造等领域的传统优势和创新能力,深度参与了多项受阅装备的研制与技术支持工作。据公开报道和校史记载,学校、和学校的才子为此次阅兵提供了超过数十项关键技术支撑和成果转化,涉及多种型号的武器装备。其贡献可能涵盖但不限于:新型弹药的设计与性能验证、武器系统的智能测试与校准设备、关键部件的特殊材料制备与工艺、武器装备的信息化与数据采集系统等。

    这些成果并非一蹴而就,它们是中北大学和他的学子们数十年来坚持“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持续深耕国防科研的集中爆发。无数科研团队和师生,继承老一辈“太行精神”,默默耕耘在实验室、试验场,攻克了无数技术难题,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兵器事业上,将成果应用到强军兴军的实践中。

    当受阅装备以磅礴之势驶过天安门,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时,那震天的轰鸣声中,也回响着中北人自豪的心跳。这是“人民兵工第一校”在新时代交出的又一枚沉甸甸的答卷,是其辉煌历程中的一座崭新里程碑。

    四、 精神永续:无名英雄与兵工丰碑

    中北大学,已发展成为坐落在太原、朔州两地,拥有16个专业学院、80多个专业、1700余名教师和近4万名学子的高水平大学。

    它不仅是“兵工七子”之一,更是全国唯一荣获“中国军工文化艺术团”、“中国军工文化园”和“中国军工文化示范单位”三项军工文化最高荣誉的“大满贯”单位。

校园中彭德怀塑像

校园中刘鼎塑像

    校园里,彭德怀、刘鼎、厉瑞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塑像静静矗立,无声地讲述着创业的艰辛与伟岸;

校园中厉瑞康塑像

    彭德怀、刘鼎、厉瑞康等创业者的事迹被广为传颂,诠释着毕生奉献的园丁精神。正如您在纪念活动中所感,党和国家从未忘记这些创业者、开拓者和建设者。这些丰碑,既是对过往功勋的铭记,也是对后来者的激励。

2002年10月11日,来金烈同志与厉瑞康同志(左二)为刘鼎塑像揭幕

    我们洛阳军工企业50多年来每年都有该校毕业学子,中北学子的工作情缘,正是这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最真实、最动人的注脚。从厂长到经理,再到集团公司领导,一代代中北毕业生以其“认真负责、能力很强”的素质,在各兵工岗位上担当重任,成为行业的中流砥柱。他们中既有声名显赫的专家领导,也有更多像您身边同事一样,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耕耘者。他们都是中北大学的骄傲,是“忠诚、奉献、坚韧、创新”的兵工精神的传承者。

    从太行山深处的星星之火,到照耀中国兵工教育的璀璨明灯;从为抗战培养急需人才,到为大国重器贡献尖端科技;从黄崖洞的枪林弹雨,我军的第一支“八一”马步枪、到抗日烽火中红色兵工制造的武器、弹药;

    从1949年建国阅兵,

    到1959年大阅兵;

    从到天安门前的抗战70年胜利大阅兵;

    到天安门前的举世瞩目80年胜利大阅兵;

    ——中北大学的八十余载风雨路,始终与国家命运、国防建设紧密相连。其创业之艰辛,折射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其成就之辉煌,彰显了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展望未来,这座有着光荣传统的学府,必将继续承载着“人民兵工第一校”的使命与荣光,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续写更加壮丽的兵工传奇!

    衷心感谢中北大学首任校长刘鼎将军之子、老校长厉瑞康之子、军工老前辈及后代、中北大学的老师及毕业的才子提供的素材及资料图片。

    纪念三线建设60周年!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红色联播-李鹏、孔园园:踏访交城红色热土 传承吕梁英雄血脉(组图)
·下一篇:无
·红色联播-李鹏、孔园园:踏访交城红色热土 传承吕梁英雄血脉(组图)
·红色联播-乔博、王丽:吕梁魂 英雄颂——交城革命英雄寻访之旅(组图)
·特稿精选-殷付云:荷花绽放(组图)
·深圳人民纪念毛主席逝世49周年(组图)
·特稿精选-郑斯维:刘秀荣与评剧:从《刘巧儿》出发,探寻生命与艺术的真谛(组图
·红色联播-叶新军:观看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 回顾抗战初期真实的八路军影像(组
·中国《为人民服务》全国巡展团在京举办纪念毛主席《为人民服务》文章发表81周年
·特稿精选-于凌宇:手中有剑敢于亮剑善于用剑才能护国安邦——中国九.三大阅兵观
·特稿:华电安砂水电厂:铭记抗战历史 厚植爱国情怀(组图)
·特稿:福建省浦城县组织退役老兵集中观看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红色联播-铸剑:兵工铸魂 砺剑辉煌:中北大
红色联播-李鹏、孔园园:踏访交城红色热土
记者追寻抗大学员战斗足迹,感悟“抗大之约
红色联播-乔博、王丽:吕梁魂 英雄颂——交
粤港澳教育合作成色十足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关键的历史启示
特稿精选-殷付云:荷花绽放(组图)
致伟人毛泽东——纪念毛主席逝世49周年
深圳人民纪念毛主席逝世49周年(组图)
重要的革命历史遗迹,不可或缺的精神宝库—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