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县坐落于吕梁山中段东麓,在抗战时期,这里是晋绥边区第八分区所在地。它不仅作为晋绥根据地的“南大门”,更是连接陕甘宁边区与各抗日根据地的交通要道,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这片红色的热土,曾涌现出众多民兵英雄,韩凤珠、段兴玉、崔三娃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被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会授予“晋绥边区特等民兵战斗英雄”称号。为了追寻这段光辉历史、弘扬吕梁精神,我跟随“吕梁魂·英雄颂”暑期团队,奔赴交城,展开了一次深入的调研之旅。

初至交城,这座红色小城宛若一本尚未启封的旧籍,透着一股令人渴望细读的深邃。走进交城县委党史研究室,泛黄的县志、珍贵的抗战照片、纸页间的英雄事迹,不再是尘封的静态记录,而是一位位无声却生动的红色证人,沉积着岁月的重量。指尖轻触粗粝的纸纹,仿佛直接抚过八十载的凛冽风霜。才掀开半页,枪声、号角与漫山呐喊竟呼啸而来——恍惚间,我看见神枪手韩凤珠背枪疾行、设伏灭寇;看见吕梁山的破晓被炮火撕裂映成血红。墨迹犹存,而我仿佛已跃入战火,与他并肩冲锋。书页合拢,心潮汹涌,久久难平。原来历史从未是冰冷的陈述,它是一股仍在呼吸、仍在搏动的力量,只需轻翻,便能让这炽热血脉再次沸腾。
在晋绥边区第八分区革命历史纪念馆,当我作为红色故事宣讲员讲述韩凤珠的故事时,他的事迹再一次紧紧攫住了我的心。1935年,韩凤珠被骗入阎锡山的“防共保卫团”。因不满污蔑红军的行为,他两次冒死出逃,即使遭受毒打也未曾屈服。1936年红军东征时,红军对百姓的关爱,在他心中埋下了革命的种子。太原失守后,他击毙残害群众的阎军溃兵并成功夺枪。抗日自卫队成立,他毅然报名担任队长,还捐出枪支支援抗战。在战场上,韩凤珠凭借神枪本领屡建奇功:1942年日军突袭中西川,他临危受命,仅用三颗子弹击毙两名日军枪手,成功退敌;1943年,他积极响应晋绥八分区“把敌人挤出去”的号召,带领民兵围困岔口据点,断粮毁水,最终逼得敌军狼狈逃窜。两年间,他参战三百余次,“特等民兵战斗英雄”的称号,是他用忠诚、勇气与智慧写就的最壮烈的注脚。他的故事,曾点燃无数志士的抗战热血;他的身影,已成为晋绥边区政府史册中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
走出纪念馆,午后阳光正好。山风掠过吕梁的山脊,送来雨后沁人的清新,也仿佛温柔地拂过了历史书页间那一缕淡淡的硝烟。作为一名吕梁精神研究中心的志愿者,我愿肩负起传承的使命,让伟大的抗战精神生生不息。我坚信,每一次用心的分享,都是一粒火种,终将激荡心灵,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三天的时间不长不短,长到足以让我触摸交城抗战那段沉甸甸的历史,短到却捂不热每一页档案深处的体温;短到韩凤珠的枪声仍在耳边铮鸣,却已被列车的汽笛催促离去;短到刚将英雄的名字郑重写入笔记本,就要合上封面,与他们依依道别。可也正是这恰到好处的三天,让历史与我的青春完成了一场精准的对接:我将指尖尚存的温热带回下一次红色故事讲述中,他们则将滚烫的呼吸永远烙印进我的血脉。于是,时间被重新丈量——三天,足以让一座山、一杆枪、一颗子弹,在二十岁的胸膛里轰然复活;三天,也足以让一个二十岁的青年,决心把余生都献予这三天的光。从今往后,无论行至何方,只要还有人愿意倾听,我就要把这段三日的“笔谈”持续讲下去——让吕梁山的红色呼吸穿越时空,永远滚烫,永远年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