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水横断,映照烽火吕梁之魂;巍山耸立,铸就铁骨英雄之气。
交城山的层峦叠嶂,见证过无数英雄儿女的赤胆与忠诚。今年盛夏,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我作为吕梁精神研究中心的一名志愿者,赴吕梁市交城县投身暑期社会实践。我们重访抗战旧址,追寻红色足迹,在每一处沉默的石块与碑铭间,触摸那段滚烫的历史。
我深切地体会到,吕梁精神,是对党忠诚的铮铮誓言,是烽火岁月中最坚不可摧的信仰;是无私奉献的壮烈诗篇,是军民一家、鱼水情深的永痕见证,是敢于斗争的硬骨头气概,是面对强敌敢于亮剑、血战到底的英雄豪情,更是穿越时空、至今仍灼灼不息的精神火炬,照亮来路,也指引前方。
抵达交城时,正逢小雨,天地仿佛蒙上一层薄纱,引人沉静思索。这雨或许与烽火岁月并无二致,在无声中淬炼出坚毅的吕梁精神。我们来到晋绥边区第八分区革命历史纪念馆,在三位老师的全力协助下,有幸联系到民兵英雄张继联的后代,并邀请他来到馆内为我们带来一场感人至深的讲解。他这样讲述他的父亲:“我父亲是在红军东渡时参加革命的,他是第一批党员,那时他心里早已对党怀有无比深厚的信仰。他有两重身份——表面是国民党的伪村长,实际则是党支部委员。老爷子话不多,性格沉默。直到暴露之后,他才正式加入游击队,担任大队长。别人是公开身份,而他不是。正因为这种特殊身份,我父亲后来入狱多年,直到解放才重获自由。当时的地下组织全靠单线联系,远不像现在我们可以用手机随时沟通——那时候一旦接头失败,人就找不到了,甚至成为悬案。我父亲在监狱里待了三年,即便在那样的情况下,他也从未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沉默,或许是一位老英雄独有的性格,也可能是一个时代特有的底色。而那始终未曾说出口的身份,恰恰成为他对党最忠诚的告白。老先生最后说道:“我想,现在大家可能已经很难体会那个年代了。那时的感情真挚而浓烈,令人怀念;而那时经历的苦难,也早已深深刻进了一代人的骨髓。”故事讲完,我再次凝视那些斑驳的文物与珍贵的老照片。战火仿佛重燃眼前,而晋绥八分区的英雄们,也仿佛跨越时光,真切地站在我们面前。

离开纪念馆,我们一行前往了多位老英雄的后代家中,听过他们的讲述,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交城人民或许说是中华民族普通百姓的一幅群像,也看到了吕梁精神的生动体现,他们来自普通家庭,却在家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成为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英勇战士;他们自身沦于苦难,却依旧自力更生,将这座钢铁城墙筑起,将这条秘密通道疏通。而吕梁精神正是厚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形成和发展于吕梁大地的人民之中,或许这便是吕梁精神的魅力。

站在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历史节点,我们一行驻足于交城这片英雄的土地,感受着岁月沉淀下的厚重,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昔日战场的硝烟早已散尽,但英雄的精神火种却从未熄灭。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脊梁,我们更应让这火种愈燃愈旺,以其光芒照亮神州大地,传承不朽,前行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