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专题>>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文章>>正文
记者追寻抗大学员战斗足迹,感悟“抗大之约”的语重心长——“永远以革命的面目相见”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彭冰洁 宋子洵
浏览次数:
2025-09-08 11:19:37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

    延安,这片孕育了中国革命的红色热土,诞生了一所著名军校——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不到10年,抗大办学8期,衍生出14所分校,培养出10万余名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

    抗大的故事,像宝塔山上的天光云影,气象万千;又像延河之水,常流常新。此次追寻,让记者深有感触的是,毛泽东同志1938年、1939年曾两次向抗大学员提出:我们要“订一个条约”。

    这个“抗大之约”,字字千钧,语重心长——

    “我们将来要永远以革命的面目相见!”

    “有永恒的信仰,才有永远的奔赴”

    踏陇上、走塬下,记者在思考:毛泽东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抗大之约”?

    国防大学教授钱均鹏介绍了当时的背景:“当时,武汉、广州相继失守,悲观和迷茫情绪笼罩着国人。为此,毛主席号召抗大学员要坚持革命到底,不要像张国焘,半路上忽然不见了。毛主席说,‘革命的面目’就是‘抗战到底’,就是‘永久奋斗,就是要奋斗到死’,乃至‘达到共产主义的胜利’。”

    “如何才能做到‘永远以革命的面目相见’?”钱均鹏说,此前,毛泽东曾对抗大学员说,要下“十分坚决彻底的决心”:“第一个决心是要牺牲升官,第二个决心是要牺牲发财,第三更要下一个牺牲自己生命的最后的决心。”

    牺牲升官,牺牲发财,牺牲生命。这“三个牺牲”,非但没有吓跑抗大学员,反而吸引了成千上万进步青年奔赴抗大。

    延安革命纪念馆内,一张抗大各期学员名录映入记者眼帘。从1937年7月到1939年6月,仅延安接纳的3万多名青年学生,就有一半以上进入抗大学习。

    记者从名录上发现,奔赴抗大的青年中,甚至出现了国民党高官的亲属,如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杨虎城的儿子杨拯民、冯玉祥的侄子冯文华、傅作义的弟弟傅作良等。1938年,陈慕华进入抗大参谋训练队学习,毕业后成为八路军第一位女参谋。她的父亲是一名国民党少将。

    奔赴延安、走进抗大的,还有许多爱国华侨。1938年,司徒慧敏从香港秘密奔赴延安,从锦衣玉食的“富家女”变为在窑洞中吃小米、纺棉线的抗大学员。她的父亲是旅美爱国华侨领袖司徒美堂。

    究竟是什么力量,使爱国青年如洪流般执着地奔赴延安、走进抗大?讲解员付玲莉这样说:“无论家庭出身,无论生活背景,有一样的理想信念,就会有一样的奔赴行动。”

    付玲莉将记者带到一组展板前,只见上面有几组数据:从一期到6期,抗大学员从1065人发展到13390人,人数增加了10倍不止;抗大一期学员1065人,毕业时党员多达1025人。此后每一期学员都踊跃申请入党,近百分之八十的学员在抗大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参观的人流之中,记者与一群来延安上现地教育课的国防大学学员不期而遇。钱均鹏教授向大家讲述了“一个抗大学员,影响数千人参军抗日”的故事——

    1938年的雁北,日军疯狂扫荡,抗大女学员、归国华侨李林主动请缨前往。面对群众起初的“闭门羹”,她以纸笔立誓:“欲燃星火,先暖人心——今日起给老乡挑满百缸水”……在她的努力下,短短两年,24人的游击队发展成为1200人的武装力量。

    1940年4月,怀胎3个月的李林率部掩护大部队转移,在日军合围之际仍坚持战斗。牺牲前夜,李林在笔记本上写下“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誓言。后来,这句话被刻上雁北千所学校的墙壁。

    “有永恒的信仰,才有永远的奔赴!”钱均鹏动情地说,李林牺牲后,雁北涌现出12支“李林支队”,为八路军输送兵员4300人;南洋华侨以“李林中学”为名募捐,购药20吨支援抗战……

    “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伴着国防大学学员们的歌声走出纪念馆,记者仿佛看到另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阔步向前——

    前不久,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传来喜讯:今年该校毕业生中,有39人被军校录取。这座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中学,诞生于抗日烽火中。在先辈精神感召下,该校学子携笔从戎、献身国防蔚然成风。

    “永葆纯洁光荣,要靠以上率下”

    巍巍太行,层峦叠嶂。

    从延安出发一路向东,记者沿着当年抗大师生东迁的足迹走来,听到太行山上处处流传着师生们的故事——领导带头背粮,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行军途中帮忙挑水、扫地、宣传抗日……

    “这样的好作风,是领导以身作则带出来的。”在河北邢台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抗大陈列馆,馆长杨树讲述了这样一段往事——

    上世纪30年代,抗大总校东迁太行敌后。一路上,时任教育长罗瑞卿将马让给生病的学员、体弱的同志或腿脚受伤的战士,自己拄着简易拐杖,和普通师生一起,每日徒步行军数十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1940年11月,抗大总校辗转迁至浆水镇一带,校部办公地点就设在前南峪村。”杨馆长介绍,浆水一带广泛种植核桃树、栗子树、柿子树,但没有任何学员动百姓一个果实。

    “永葆纯洁光荣,要靠以上率下。”长期研究抗大历史的杨馆长向记者讲了两个故事——

    1941年山东抗日根据地闹饥荒,抗大一分校面临断粮危机,师生们坚决不动老百姓的“救命粮”,夜间冒死穿越胶济铁路日军封锁沟背粮。校长周纯全长征时负伤导致右眼失明,坚持走在队伍最前面,和学员一起背粮。结果,全校师生靠肩挑背扛储备大量粮食,不仅实现自足,还救济了无数群众,当地百姓纷纷送子弟参军入学。

    抗大学员李志在突围中负伤,被村民王换于藏进自家地窖才躲过日伪军搜捕。一周后,两名抗大学员冒死穿越封锁线,送来节省的5斤地瓜。次月,王换于亲自将16岁的孙子送到抗大一分校驻地:“队伍饿着肚子打鬼子,还省粮救济俺们老百姓。这孩子交给抗大,俺放心!”

    从那之后,一分校学员人数迅速增长,同期接收沂蒙籍新学员占总数百分之六十五,大多来自受粮村庄。

    “抗大干部好作风,不仅感动了学员,也感动了人民群众。”在政治整训讨论辨析中,邢台军分区一名领导对此深有感触,“真正的优良作风,始于纪律规定的束缚,成于领导干部带头遵守弘扬,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

    “从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长河看,更重要的是一代做给一代看、一代带着一代干。”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父母当年相识在抗大。他永远忘不了,参军后由于表现出色,部队决定给他提前提干。他写信报喜,不料父亲如此回信:“立即返回部队,好好当兵,从基层干起!”金一南感慨:“父亲那代人就是这样,他不是把你提起来,而是把你摁下去。”

    金一南时常想起当年入伍时,一群新兵在尘土飞扬的卡车上,一遍一遍唱着一首歌:“像那大江的流水一浪一浪向前进,像那高空的长风一阵一阵吹不断……”

    这首歌,是李劫夫作词作曲的《一代一代往下传》。说起这支歌,一名老军人说:“今天,会唱这首歌的人不多了。面对种种诱惑的我们,必须毫不含糊地承诺:永远不做这支军队的不肖子孙!”

    “革命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

    1944年深秋,18岁的烟台学生王海蜷缩在粪坑三天三夜,躲过日军搜捕后奔向抗大一分校。

    入学后,王海和战友们举着“木炮”训练仅一年,就在攻打临沂时创造奇迹——他带领学员班用仅有的迫击炮弹,首发炸塌日军中心碉堡。

    翻阅王海将军的回忆录《我的战斗生涯》,文字无声,却仿佛拥有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力量。

    跨过青砖歇山顶的门楼,走进山东省栖霞市胶东抗大精神教育基地,抗大一分校旧址依稀可见当年模样。古朴的院墙上,写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8个大字。

    “这里是课堂,也是战场。”基地负责人栾巧梅告诉记者,办学近10年间,抗大一分校辗转100多个村庄办学,师生们经历大小战斗上百次。当抗战胜利的号角吹响,一分校已累计超万人。

    当年那名只能举着木棍当枪炮的年轻学生,历经战火淬炼,成长为人民空军赫赫有名的王牌飞行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王海带领战友与世界头号空中强敌美国空军激烈空战80余次,击落击伤敌机29架。

    1984年,王海重返沂蒙山,抚摸着当年藏身的石缝感慨不已:“抗大教给我们的何止军事技能?”

    “革命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琅琅书声响在山谷,拳拳赤心映照河山。走出抗大校门,学员们为国家、民族顽强战斗,建功抗日沙场——

    杨得志刚从抗大毕业便走上晋北战场,在平型关战役中,率八路军685团担任主攻,运用山地伏击战法,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抗大工兵教员王耀南,带领学员在太行山建立地雷作坊,发明“飞行爆破雷”,在百团大战中炸毁日军正太铁路37个据点。

   “抗大学员不仅能征善战,而且赤胆忠心。”回顾那段历史,栖霞市党史专家毛春雨感慨不已。

    1941年12月,山东莒南县渊子崖村遭日军1000余人合围,村内有抗大一分校30名学员,队长李凯军率领大家以步枪、土地雷阻击日军骑兵,为300余名村民赢得转移时间。30名学员战至最后一刻,刺刀拼弯了就以砖石砸敌,最终全部壮烈牺牲。

    “敌酋冈村宁次曾说,消灭了抗大就是消灭了边区的一半,甚至说宁可死去2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员、死去5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干部。”国防大学校史馆馆长姜晓德告诉记者,抗大之所以如此让敌人忌惮,归根到底是因为抗大出来的学员,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抗大精神,并没有随着抗战的胜利而终结,而是始终发扬光大。在中国革命以后的历史长河中,抗大学员继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骨干作用。”姜晓德说,如今人民军队的每一所军校,都流淌着抗大的红色血脉。虽然一幢幢现代化教学大楼,早已代替了昔日的一排排窑洞,但每一批新学员的“开学第一课”都会讲到抗大。

    抗大炉火,代代相传;红色血脉,奔涌不息。

    记者手记

    想起了“将军三问”

    新中国成立后,每逢有人探望大将徐海东,将军必问:“政治上犯错误没有?经济上多吃多占没有?生活上和老婆离婚没有?”将军三问,一问思想,二问廉洁,三问作风,至今仍令我们警醒深思。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富国强兵,振兴中华
·下一篇:无
·毛主席亲自制定的抗大教育方针也是指导抗日战争夺取胜利的根本战略方针——纪念
·抗大陈列馆:纪念抗大建校89周年活动在抗大陈列馆举办(组图)
·特稿:纪念抗大建校89周年活动在抗大陈列馆举办(组图)
·王稼祥外孙吴志刚来抗大十分校参观调研工作(组图)
·抗大八分校的办学历史
·晓雁:战斗中的抗大九分校——追寻铁军之旅(十四)
·毛主席在抗大霸气讲话旁边是威风凛凛的林彪,后面两员大将是谁?
·中红网-陈步峰:太行深处铸熔炉 革命薪火代代传——时隔八年,服务文化采风团再
·从抗大校风校训学抗大精神
·中红网红色头条-李殿仁:从抗大校风校训学抗大精神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红色联播-李鹏、孔园园:踏访交城红色热土
记者追寻抗大学员战斗足迹,感悟“抗大之约
红色联播-乔博、王丽:吕梁魂 英雄颂——交
粤港澳教育合作成色十足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关键的历史启示
特稿精选-殷付云:荷花绽放(组图)
致伟人毛泽东——纪念毛主席逝世40周年
深圳人民纪念毛主席逝世49周年(组图)
重要的革命历史遗迹,不可或缺的精神宝库—
红色歌舞-白银鹏、刘延新:原八路军359旅广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