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3日下午15时,灵璧县园亭小学(第八小学)传来了琅琅的读书声。这不是普通的阅读课,而是县关工委,县教体局关工委联合举办的全县中小学经典诵读观摩展示。同时也是“磬乡书声”全民阅读工程启动仪式拉开了帷幕,顺带邀请中美协会员尹晓娣来了一场“读书分享会”。三会合一,隆重中带有简洁,阅读里彰显自信,释放着关工人的教育情怀,展示了八小与生俱来的实力。谓之形式多样,别具一格。 是一场传承文化基因、涵养校园精神的盛会。

图为:灵璧县关工委王怀启一行走在第八小学窗明几净的教学楼走廊。
早在去年县关工委针对德育工作的需要,召集组织相关专家学者调研酝酿,对标新课改,结合实际需求,动意在全县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今年初下发了具体操作方案,采取只启动,不比赛,只图营造氛围,不做花拳绣腿的方法。旨在推动学生应知应会,强化知识记忆,塑造书香校园。这项工作由于不“掐尖”,极大地减轻了学校和学生们的负担,受到了师生们的拥戴,广泛调动了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各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发挥特长老师的优势,把课文中的成语故事编成情景剧,让孩子们在欢乐中体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随机的抽样入班观摩,被同学们精准、深刻地吟诵感染。
走在园林化的校园里,望着楼顶上“园亭学校”的招牌,笔者不禁问向张朕校长何用园亭校名?他笑着回答:“元丰二年三月苏轼过灵壁,应张氏儿子张硕之请写记。苏轼感念张氏代有显人,身在朝中高位仍回乡建园亭供养双亲,于是一挥而就写出了千古奇文——《张氏园亭记》,开创了散文叙事的先河。学校在园亭路边,取其名是为纪念张氏先人不忘养育之恩,以及文学巨匠苏轼的文学贡献。”我恍然大悟,学校教室走廊的墙壁文化,各个班级里的黑板报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再看到每位老师每日必展示的粉笔字,你才会明白靶向教育需要潜移默化,更需要以身作则。你就会理解该校每个班级的学生都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诵古诗文,那是老师每日领读领诵的结果。

图为参观校园文化“同学展板” 上的小学生作品。
在多功能教室里,该校低年级的同学们演的“守株待兔”“ 揠苗助长”情景剧很有趣味。不仅讽刺了功利教育的诟病,而且是倡导把欢乐还给孩子们。这恐是来自基层对教育部呼吁减负的最自己的响应。

图为:同学们演出“揠苗助长”情景剧。
尹晓娣是第一次迈入诗画般的第八小学,她甚至不知道该校开课两年来,就获得了五六两个年级两个全县综合考评第一的成绩。惊诧小小的年纪的他们就能够口若悬河背诵那么多的古诗文? 这种有模有样的吟诗,绝对不是“夹生饭”,而是入脑驻心的自然释放。感慨之余,她准备的读书笔记分享文稿也用不上了,直接把自己今天的体会揉在读书感受里娓娓道来。她独具的亲和力,和不断努力学习的韧劲,正如“把自己活成一道光”“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样感染了师生。

图为:中美协会员尹晓娣在和同学们分享读书心得。
“文化赋能是传承,破万卷书,行万里路才是我们进步的阶梯。人为什么读书?周恩来总理在12岁就做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诠释。读书能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培养“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担当意识,争当接班人。”王怀启主任的总结赢来了师生们阵阵掌声。他给同学们制定了一个读书目标,也向同学们郑重承诺:县关工委会联系爱心企业家开展捐书回答,保证同学们有好书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