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上午,应四渡赤水纪念馆的邀请,参加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贵州省主会场系列活动,活动现场内容丰富,成果展示多彩,经验交流推广多元,是一个学习、交流、探讨的平台,是一场宣传推广、传承创新,有特色的等博物馆主题日活动。这是我退休一年后,首次以“博物馆之友”的身份参加这样的文化活动。在活动现场遇到了很多老朋友,也见识了一些新朋友,共同有一个话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


据最新统计全国最新备案博物馆数量7046家,其中贵州省165家、习水县7家,这7家文博单位全部在赤水河边土城镇上。参加完活动,作为在宣传文化战线上工作了三十多年的老同志,面对新时代下的文博事业,特别是快速变化、多元个性化下的博物馆,留下一些思考。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变革如疾风骤雨的时代,博物馆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孕育着无限的可能。快速变化的社会如同汹涌的浪潮,不断冲击着博物馆传统的运营模式与角色定位,促使其重新审视自身价值,探索通往未来的全新路径。
社会的快速变迁首先体现在科技的爆发式发展上。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以及人工智能(AI)等前沿技术,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为博物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机遇。传统博物馆以静态展品和有限的文字解说为主的展示方式,在新时代显得有些单调。


未来,借助 VR 与 AR 技术,观众将不再是隔着玻璃远远观望历史,而是能够身临其境地“穿越”到古代战场、艺术大师的工作室或是古老文明的盛景之中,以一种更加直观、沉浸式的体验感受历史与文化的魅力。例如,通过 VR 技术,人们可以“漫步”在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亲眼目睹雕塑的原始风貌;利用 AR 技术,在手机屏幕上让古老的文物“复活”,呈现出它们曾经的使用场景。


人工智能技术也将极大地提升博物馆的服务与管理水平。智能导览系统能够根据观众的兴趣、年龄和参观时间,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参观路线,并提供实时的语音讲解。
同时,AI 还能对博物馆海量的藏品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出隐藏在文物背后的更多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帮助博物馆工作人员更好地进行藏品管理和研究。


快速变化的社会还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习惯的改变。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对于文化体验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碎片化。博物馆不能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展览模式,而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这些变化。
一方面,博物馆可以加强与线上平台的合作,将部分展览内容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让人们随时随地都能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欣赏到珍贵的文物和精彩的展览。另一方面,开发多样化的文化衍生产品,将博物馆的文化元素融入到生活用品、创意礼品等之中,让文化与生活紧密结合,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博物馆文化的熏陶。


此外,在社会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也将被赋予新的使命。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博物馆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场所,更应成为培养创新思维、跨学科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平台。
未来的博物馆将与学校、社区以及各类教育机构紧密合作,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例如,针对学生群体设计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博物馆课程,鼓励他们通过对文物的研究和解读,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为社区居民举办各类文化讲座和工作坊,促进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增强社区的文化凝聚力。


然而,博物馆在迈向未来的征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是资金投入的问题。先进技术的引入、展览的创新策划以及文化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博物馆需要积极寻求多元化的资金来源,除了政府财政拨款外,还应加强与企业、基金会以及社会各界的合作,拓宽融资渠道。
其次,人才短缺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博物馆需要既懂文物研究又掌握现代科技,同时具备创新思维和市场营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至关重要。


尽管前方充满挑战,但博物馆的未来依然充满希望。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博物馆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传播者,其核心价值永远不会改变。它承载着人类的记忆与智慧,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不断地创新与变革,博物馆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栖息地,为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只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精神迎接挑战,博物馆必将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准自己的定位,驶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