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永清、田华、田连元合影
在我家里,有一张极为珍贵的照片:三位年长者的合影。提起他们的名字,广为人知。一位是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老师,一位是“军中儒将”、原总参兵种部政委田永清将军,一位是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老师。在首都乃至全国很多人都熟悉他们,亲切地称其为京城“三田”。
田华:银幕上的“党的好女儿”
电影《白毛女》可谓家喻户晓,“白毛女”的饰演者田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位曾被评为“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之一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说起当年的“白毛女”,依然激动不已。
田华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原名刘天花。12岁那年,她加入了当时的八路军晋察冀抗敌剧社,并改名田华。1950年,剧社在筹备拍摄电影《白毛女》时,田华只有22岁,导演担心她太年轻,对角色把握缺乏火候,就让她担任了场记。但经过几轮筛选,最后目光还是锁定了田华。
此后,田华相继主演了《花好月圆》《江山多娇》《秘密图纸》等多部影片。在饰演《党的女儿》影片时,田华以其特有的表演风格,塑造了一个赤诚为党工作的“李玉梅”。自此,“党的女儿”这一人物形象,便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文化部原部长茅盾这样评价:“田华塑造的李玉梅是卓越的,没有她的杰出表演,这部影片不会给人以那样深刻而强烈的感染。”
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奖、第12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第19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之第3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终身成就奖……斗转星移,在艺术的道路上,尽管荣誉满身,但田华却始终保持着质朴的生活习惯。在她家中没什么像样的家具和装饰,最珍贵的不是什么“身外之物”,而是摆放在客厅、书房中的一幅幅电影剧照。面对潮水般的鲜花和掌声,田华却淡然地说:“我不过是万紫千红中的一朵花,独花不是春。”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这位终生执着于电影艺术表演的“好女儿”。
2009年10月1日,田华应邀参加建国60周年国庆观礼。2015年9月3日,田华作为抗战老文艺战士代表,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活动,她和其他老战士一起,乘座敞篷车经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习近平主席的检阅。田华激动地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荣誉。”
如今,已89岁高龄的“白毛女”早已银发满头,“党的女儿”却依然年轻。田华说:“我不服老,我觉得人民需要我,电影需要我。我做那么少,大家却给了我那么多。”
田永清:脱下戎装书鹏程
“爱军习武儒将风,脱下戎装书鹏程。”这是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题赠给田永清将军的条幅。翻开他的简历,田永清在读高中刚满18岁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为学习成绩优异,高中毕业后被保送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深造。他先后在总部机关和军事院校工作42年,官至正军职、少将军衔。2001年5月,在原总参兵种部政委岗位上退休,曾被评为全军先进退休干部。
田永清常谦虚地说这么两句话:工作时尽到了本职,退休后发挥了余热。退休16年,他读书300余本,著有《和领导干部漫谈做人做事做官》《和大学生漫谈成人成才成家成功》等8本书,近200万字,发行10多万册,产生了广泛影响。足迹遍布20多个省市,作近千场报告,听众达50多万人次。田永清还是中办《秘书工作》杂志“灯下漫笔”专栏作者,每月发表一篇专栏文章,迄今已逾4年。“再写10年”,田永清信心满满地表示。
2003年4月5日,当身着便装的田永清走上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的演讲台时,台下的千余名大学生并没有太多关注。他语气平和地说:“我先说三句话,也算是约法三章:一是大家可以交头接耳说悄悄话,二是可以闭目养神打瞌睡,三是可以中途退场开小差。”大学生们顿时安静下来,稍一愣神,旋即鼓起掌来。
田永清从蔡元培、陈独秀、胡适“三只兔子”引领北大开始了他的演说,指出大学生们处于身体发育期、人生观形成期、心理波动期,正面临成人、成才、成家三大人生课题。两个小时报告,所引用的历史故事、成语典故、古今人物多达57个,不到3分钟一个知识点,文化含金量极高,令人既惊奇又佩服。80多次掌声此起彼伏,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有人把田永清的报告概括为“三绝”:上台敢说三句话,报告不拿一张纸,对什么听众讲什么话。许多单位纷纷慕名请他演讲,外交部,中组部延安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以及中央党校,国防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都留下了他激情演讲的生动场景。
听过田永清演讲的人,都说他的报告“有听头儿”: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为一体;“有笑头儿”,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幽默风趣,掌声雷动;“有说头儿”,报告会后,不用专门组织,听众就会自发进行议论和讨论;“有想头儿”,他的报告令人思考和回味,有听众多年后见到他,仍然对当时的观点和情景记忆犹新。
“一生至少听一次,一次可以影响一生。”有听众如是说。
田永清常说:一个人要争取做到“两个极致”:一是把潜力发挥到极致,二是把寿命和健康延长到极致。为此,他还编了个达观、风趣的顺口溜儿:0岁闪亮登场,10岁天天向上,20岁充满理想,30岁基本定向,40岁年富力强,50岁拼搏向上,60岁再创辉煌,70岁健健康康,80岁来来往往,90岁到处逛逛,百岁喜气洋洋!
77岁的田永清,依然按照“一、二、三”的人生原则生机勃勃地跋涉在人生路上。他追求的“一个目标”:健康长寿、永不变色;画好“第二个句号”:已为军旅生涯画了一个比较圆满的句号,争取告别人世时,再画一个更大更圆的句号;力争圆三个梦:强国梦、统一梦、百岁梦。
田连元:中国评书发展的“领航人”
田连元是中国评书艺术界的长青树、中国评书艺术发展的见证人之一、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现任辽宁省曲艺家协会主席,曾经演播过《隋唐演义》《杨家将》《瓦岗寨》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20世纪40年代末,父亲身体每况愈下,上到小学五年级的田连元不得不辍学回家,开始了评书学艺生涯。1960年的一天,本溪曲艺团面向全国招收曲艺演员,那时他在评书界已经小有名气。田连元成了曲艺团的一员。
1985年,辽宁电视台找到田连元,开办电视评书节目,田连元欣然应允。随着栏目播出,田连元也开始走进了全国观众的视野。
1999年,田连元应邀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演讲,讲述评书的艺术魅力,一举获得巨大成功。田连元听说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也在此演讲过,诙谐地说:“他们是政治家,在这里讲的是政治;而我不是政治家,来这里就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
十多年前,田连元和老伴移居北京,继续从事他心爱的评书事业,每年总要回本溪老家小住。2014年5月,田连元从北京回到沈阳,小儿子开车来沈阳接站,与一名醉驾司机相撞酿成严重车祸,驾车的儿子不幸死亡,田连元身受重伤。车祸1年零3个月之后,北京一家单位举办公益性书画交流活动,74岁的田连元拖着虚弱身躯,出现在公众的视野,现场报以热烈掌声。
热心公益文化事业,架起“三田”心灵之桥
田华,田永清,田连元,一位是电影明星,一位是“军中儒将”,一位是评书艺术大家,来自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经历,本无密切交集。之所以能够走到一起,不仅仅是因为姓田的缘故,而是他们都热衷于公益文化事业。
三位老人都是京城名人,却没有为任何商家做过代言。2012年,田华三儿子病情危急,家中积蓄又捉襟见肘,有一个药商找上门请田华帮助代言,广告费高达200万元。但田华婉言谢绝。她说:“我的荣誉来自观众信任,我既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
田华长子曾是田永清的部下,担任过原总参某部正师职局长。田华作为著名艺术家,当然和总部许多领导都很熟悉。每逢年节领导看望时,她从来不提私事,即使和田永清将军相识多年,也没有为儿子的事情开过一次口。
退休后,田永清和田华交往日益密切,田永清总是亲切地称呼田华为“田大姐”。2016年,田华88岁生日时,田永清作诗并题写条幅:“党的女儿叫田华,芳龄刚到八十八。过了米寿过茶寿,白发红心赛鲜花。”
田将军敬重“田大姐”,也关爱“田老弟”。那年闻听田连元遭遇车祸,田永清心急如焚,自己在外作报告不便,就让部属赶往大连探望。田连元回京后,田永清和田华总是抽空儿登门看望。
在公益文化活动中,当三位老人同时出现时,现场一下子便沸腾起来。田永清和田连元打着拍子、轻声和应,田华激情朗诵《你们年轻,我们也年轻》,让观众为之动容:“你们年轻,我们也年轻。……你们是一轮火红的朝阳,蒸蒸日上,我们是一抹绚丽的夕阳,同样灿烂辉煌……”
京城“三田”,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成为焦点。三位老人以春之真诚、夏之热忱、秋之包容、冬之刚贞,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激励着人们永葆青春、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