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2003年温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对两岸关系的看法”时说:“说起台湾,我很动情,不由地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元老于右任先生在他临终前写过的一首哀歌。”他当众吟咏了于右任先生的《望故乡》诗,深情地说:“这是震撼中华民族的词句!”
与于右任先生同为陕西人的一位老人,1948年赴台至1988年首次回大陆探亲,从一个26岁的风华青年到66岁的花甲老人,他的回乡之路整整走了40年。40年里,这位老人无时无刻不思念这大陆的亲人和故土,无时无刻不想着祖国统一、回归故里。于右任先生的这首千古绝唱《望故乡》几十年来不断在老人心中吟诵,承载着老人无限的怅惘。
▲图:老家亲友村民迎接马昌兴回乡(左三为马昌兴,左四为作者舅舅马仲仁)
这位老人叫马昌兴,陕西合阳人。家中有兄弟三人,老大马林斋黄埔军校毕业,为陕军杨虎城部营长率领家乡子弟在山西中条山血战日寇7年。老二马昌年,是笔者的外祖父,在老家坚守祖业、照顾家中老小。马昌兴排行老三,也就是笔者的三爷,于国家危亡之际,义愤填膺,满怀报国热情,在陕西汉中毅然加入青年远征军,成为空军轰炸机飞行员,与著名的“飞虎队”并肩作战,在万里长空与日寇血战数百场。三爷每每回忆那段岁月,万千感慨在心头却总是只说一句话:“我的命大,我的战友大半都是有去无回,他们都是和我一样很年轻很年轻的娃娃”。九死一生而不改报国之志,他的铮铮铁骨、爱国热忱让人肃然起敬。
▲图:右三为马昌兴在空军服役期间
▲图:作者大爷马林斋(曾任陕军营长参加中条山战役)
1948年怀着对家乡的无限眷念,三爷飞往台湾,1971年从空军退役,后定居于台南市。不曾想到,这一次别离就是整整40年。40年里,三爷通过各种关系、渠道打听家乡消息、亲人的音讯,苍天不负有心人。1984年陕西合阳乡党卢顺绪在美国讲学期间来台看望自己的弟弟。三爷作为其弟弟的挚友,同陕西合阳籍在台乡党一起赴机场欢迎卢顺绪,后设宴款待。席间,三爷得知卢顺绪将回合阳老家探亲,思乡之情顿生,随即告知自己的老家地址位于陕西合阳县黑池镇东洼村,托请卢顺绪捎口信了解家中情况。卢顺绪返回陕西合阳,在时任中共合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曹晓山一行的陪同下来到东洼村,卢顺绪将家中情况录像带到台湾转交给三爷。
▲图:左一为马昌兴和老家武装部干部交谈
看到录像中家中的祖宅依然如昔,姐姐、二哥依然健在的画面,60多岁的三爷激动得难以自抑,昼夜难眠,归心似箭,他恨不得现在立刻就能回到自己日思夜想的家乡、见到自己牵肠挂肚的亲人。当时赴大陆还多有阻碍,只能以书信寄托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几年来,三爷不断书信与老家的亲人通信,思乡之情愈深、回乡之心愈切。1987年,两岸关系逐渐解冻,两岸交往的大门已经打开。
▲图:马昌兴全家照(前排左三为马昌兴)
“相思意已深,白纸书难足”,1988年年初,三爷即迫不及待携妻子与儿子地踏上了回乡之路,当他走进离别整整40年的家乡,全村老小还有二哥、姐姐和一大群奔赴而来的亲人故友,还有大哥率领中条山抗战幸存下来的老兵也闻讯赶来。此时此刻这位66岁的老人整整40年的思乡之情突然之间迸发而出,他沉沉地跪倒在家门口,手捧着家乡的黄土,放声大哭,热泪不断从眼角喷涌而出,所有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图:前排一为作者三爷马昌兴祭拜父母
回乡期间,三爷墓地祭拜了自己的父母。“大啊、娘啊,不孝的昌兴回家了”三爷在父母坟前呼喊着“儿子,天天想着你们啊,儿子回家了”。自此以后,三爷每年都会从台湾回到陕西老家一次,短则住一个月,长则住两三个月。因年世愈高,身体病重,实在不能回,三爷也会让自己的儿子、女儿代自己回乡探亲、祭祖。
▲图:第二排左二为作者三爷马昌兴,左一为我三爷夫人,右二为作者外祖父马昌年 ,最后排右一为作者父亲王双龙
一次次回乡看到的都是大陆巨大的发展变化,三爷内心充满欢喜。一生赤子之情,一直心向祖国统一的三爷,每每告诫自己的子孙“你们永远记住自己是中国人,你们的根在陕西”。2004年三爷病逝于台南市,享年82岁。三爷的儿子、女儿也就是我们的舅父、姨妈经常回大陆探亲、祭祖、旅游。如今大陆的发展日新月异,我在东莞生活工作,与舅父、姨妈和他们的孩子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经常聊起大陆和东莞的巨大发展与变化,他们都高兴不已。我们约定疫情散去,一定要来东莞,在我的陪同下看看陕西、东莞、看看大湾区,看看新时代的伟大祖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