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两次成为石门城委会驻地的王家庄村村口。(王吉业摄)
石门城委会副书记张占一。
石门城委会秘书姜纪五。
1984年5月,石家庄市领导与原在太行区石门城委会工作的老干部合影。
石门城委会工作人员在王家庄村合影,前排右二王洪基,中排左二张占一。(图片来自《元氏县革命老区发展史》)
石门城委会的成立
1944年1月,中共太行区党委和秦基伟、冷楚领导的太行一地委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北方局关于开展城市工作的指示,在过去打入石门市内开展隐蔽工作的基础上,在太行一地委驻地赞皇县王家坪,成立了 “中共太行区石门城市工作委员会”。设书记、副书记和秘书,书记由太行一地委常委、行政专员公署专员杨维兼任,副书记是张占一,秘书是姜纪五。石门城委会作为一个专门从事开辟石门城市地下工作的领导机关,直接受当时的太行区党委领导,下设秘书室和一个武装工作队,还有正太线和平汉线两个工作小组。武装工作队政委是王其渊,队长是时增会,后又增加副队长杨玉生。队员都是从各单位抽调来的,一般都是具有敌后工作经验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干部,或原在独立营和区干队任过班长以上职务的军人。其主要任务是:加强对石门城市工作的领导,负责向市内派遣干部,发展党员,建立内线,建立群众工作关系、开展党的工作和工人运动,为解放石门积蓄力量,准备条件。
城委会成立几个月后,秦基伟司令员领导的太行一军区,在地方武装和各村民兵游击小组的配合下,发动了春夏季攻势,焚烧拔除了敌人的第三道、第二道封锁线上的大部分据点和碉堡,收复了被敌人占领的一些元氏县的村庄,王家庄及其以南成了解放区,以北仍是敌占区。随着根据地地盘扩大,城委会工作人员也逐步增多。于是,石门城委会机关便从赞皇的王家坪迁到了元氏的西岭底、苏庄、王家庄这三个村,后方指挥机关和前方活动地拉近了距离。1944年下半年,王家庄第一次成了城委会的驻地,此时杨维不再兼任书记,而改由一地委书记冷楚兼任。
1945年1月,根据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又在元氏县王家庄村成立了城委会领导下的“石门市民主政府办事处”。由王鸿基任主任、宋兆祥任副主任,下设秘书室、财粮科和一支武装队伍即解放大队。石门政府办事处秘书先由钱喜瑞后由闻人斧和钱兆峰担任,财粮科长是齐福祥。所辖范围是:平汉铁路以西、正太铁路以南三角地带的四十二个村庄,其中包括石门市郊区的村庄和获鹿县的一部分村庄,这样范围较大,便于迂回斗争。主要任务是:以政府的面貌负责市内和近郊的行政工作,组织建立两面政权,争取上层人物抗战,打击反动分子,筹集粮款等。解放大队是活动在石门市郊区的一支地方武装力量,大队长冯波(马喜来),政委王建珍,副队长兼支部书记是李益清,开始有队员二、三十人,后从赞皇调来30多人,增加到70人。主要任务是:消灭敌人的零星人员,破坏敌人的交通路线,配合部队作战、护送地下工作人员和物资的运送等。
石门城委会两次驻扎王家庄
石门城委会从成立开始到日本投降之前,一直都是一个秘密组织。
1945年底冷楚不再兼职后,张占一正式任书记,调来张其祥任副书记。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变化与转折,机关和工作人员的驻扎地址,在王家坪—西岭底—苏庄—王家庄—山尹村—永壁这“六村一线”之间,几经辗转,往返迁移,艰苦奋战,历尽磨难。其中,两度驻扎在元氏县王家庄和苏庄,而且大部分时间是在王家庄度过的。
王家庄村地处元氏、获鹿交界处封龙山主峰东坡一个既可四面通达又便于撤退隐蔽的山沟里,与苏庄和山尹村南北相邻,向东北可瞭望石门,又紧扼石门日伪军修建的第二道封锁线(沟)中部咽喉,村南边是前后赵庄、范王二庄村民去封锁沟以西种地的必要哨卡,是“六村一线”的中心,具有特殊有利的地理位置;更重要的是,王家庄民风朴实,具有稳定可靠的群众基础。王家庄村于1927年成立了元氏县第一个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农村支部,书记张新德时任高赞元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培育了一种 “团结抗日一致对外”的村风,全村都是堡垒户,没有人当汉奸。再就是,村里有一支机智果敢、勇猛强悍、威震四方的民兵队伍,有力地保障着村庄的安全。1944年下半年起,到1947年11月石门解放,石门城委会和石门政府办事处机关,以及武装工作队员们,或全部或部分断断续续的驻扎在王家庄,前后接续起来共有三年多的时间。城委会机关和武工队员们,有时是在西岭底、苏庄、王家庄三个村同时驻扎,为了工作方便,主要领导同志都是在几个地方流动居住。城委会进驻王家庄后,张新德家就成了城委会机关驻地“首脑机关”,张新德家分前后两院,书记张占一、秘书姜纪五等住后院,石门办事处主任王鸿基和办事处人员住前院。其他科室以及一些武工队员,都时断时续地住在村西头的堡垒户王梅林、王修林、李林泽、王福寿、计银祥、胡福庆、王拴玉等村民家里。
1945年6月,太行第一军分区在秦基伟司令员、冷楚政委的指挥下,进行了元获战役,连续攻克据点、消灭敌人,解放了北沙滩、仙翁寨、南正、南佐、铜冶等重要集镇,收复正太路以南、平汉路以西的赞皇和元获三角地带150多个村庄,使三县对敌斗争形势有了根本好转。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前后,为了进一步开展石门市的工作,争取早日接管这座城市,太行区党委和一地委陆续派出一大批负责干部(其中张占一妻子牛焕梅等)到城委会和石门办事处工作,主要人员进一步向前迁移到获鹿县山尹村,还有一些工作人员留守王家庄,大部分新到人员驻获鹿县永壁镇,加紧开展市内和西南郊区的革命活动。
不料两三个月之后,国民党为了侵占抗战胜利果实,不仅阻止日军向我党投降,还派侯如墉的部队从河南来到石家庄收编伪军,协助日军守防,又同罗历戎的第三军一起控制石门,并向我党活动的郊区周边农村大举进犯。在此情况下,办事处机关不得不撤出永壁,向后移驻城委会所在的山尹村。从1946年1月开始,城委会和石门办事处机关再次逐步向后方撤退,城委会先是将进到山尹村的机关撤回王家庄,后来又把一部分撤向苏庄,石门办事处机关和工作人员先是由永壁撤到山尹村,后来也陆续撤到王家庄和苏庄。王家庄第二次成了城委会及石门办事处机关主要工作人员的驻地,直到石门全部解放。
石门城委会驻扎在王家庄的三年多时间里,几十户老房东和村民兵队员们秘密地承担着掩护机关和工作人员的任务。计天宝是王家庄村的进步青年,1944年被张占一书记选中做了警卫员,他机智勇敢不怕死,一直跟随张占一为革命出生入死,他家住在后街垴上,便于转移上山。在抗日战争初期,秦基伟司令员就曾住在他们家,抗日战争后期,元获县政府和县委书记智化日也住过他们家。
石门城委会的历史功绩
由于保密和工作需要,石门城委会及办事处的同志们都是白天隐蔽在堡垒户家的偏屋或后窑里,天黑之后再出来到市郊走村串户联络开会,或到市活动,或执行战斗任务,天亮之前再撤回驻地隐藏起来。至今,王家庄的老党员、老同志还能回忆起当年许多可歌可泣的斗争故事。
最初,城委会的武工队采取隐蔽斗争的方式,用家住郊区的工人上下班来来往往的机会,到汽车路上拦住他们,把他们拉到庄稼地里,给他们讲共产党八路军的政策,讲抗日救国的道理,以后就逐渐扩大为堡垒户,再通过他们的掩护,进一步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抗日斗争,对于在斗争中表现立场坚定、忠诚可靠的骨干分子再谨慎稳妥地发展为地下党员。石门城委会成立后不到一年时间,就在郊区的五里庄、东良厢、西良厢、王村、元村、塔谈村等16个村庄建立了革命堡垒户。这些堡垒户成了工作人员的隐蔽处,联络处。仅1944年7月1日前,吸收36人加入党组织,分布在铁路大厂、伪建设总署机械厂、大兴纱厂、汽车修配厂、机务段、电务段、检车段等单位。党员和骨干力量,经常组织和团结各阶层人士,与敌人展开合法的或隐蔽的斗争。如配合我武工队砸掉振头的派出所,在大兴纱厂组织工人偷纱、反对搜身制度。日本宣布投降时,组织进行瓦解敌军的宣传以及保护工厂等项斗争。地下工人党员田清泉、武鸣歧、马汉英等人配合工人破路、组织偷运物资、破坏敌人的军用物资设施、进行除奸反特、搜集军事情报等。元氏县民政科长张子杰,被扣后转到石门做宪兵队工作,我方张志林和其接头后,他将敌人一套特务系统和行动计划搞了出来,后被敌人所杀害。1944年8月,日伪华北建设总署石门河渠工程处机械厂,发生拖延半个月不给工人发放玉米面的事件。在该厂工作的田清泉等同志,就利用合法身份,抓住时机,团结工人坚持斗争三日,取得胜利。打入铁路大厂的党员,也团结周围的工人进行了怠工罢工、破坏电话线路、破坏铁路车辆的斗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