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革命遗址、遗迹和纪念场馆为载体的红色资源达2000多处,这,就是河北红色文化资源的家底。刚刚过去的暑期,革命圣地西柏坡、晋察冀边区政府旧址等地吸引了各地游客,他们尽情领略着这片红色土地上孕育出的西柏坡精神、塞罕坝精神等伟大精神财富,忆起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岁月。近年来,河北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殊作用,依托教育、旅游等载体和途径,不断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
绽放中国柏坡红 文旅融合增认同
西柏坡纪念馆广场。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1943年,革命歌曲《团结就是力量》诞生于西柏坡镇北庄村,高亢的旋律吹响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抗击日本侵略的号角。5年后,中共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来到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带领各民族共同擘画新中国的宏伟蓝图。西柏坡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如今,西柏坡纪念馆和中共中央旧址,参观者络绎不绝。广场上的五大书记塑像前,人们或驻足凝视,或排队合影。走进西柏坡纪念馆,当年的一些文物被保存了下来。
“党中央在西柏坡开展了一系列光辉实践,其中,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酝酿与成熟就是在西柏坡完成的。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把民族区域自治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许曼说道。
80后党员闫二鹏2005年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成立了村里第一家旅行社。在各级民族工作部门、文化和旅游部门的指导下,旅行社充分发挥红色旅游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积极作用,用中华民族共同的红色记忆激发共鸣、凝聚共识。
“我理解西柏坡精神中的艰苦奋斗,是要勇于进取谋幸福。作为年轻一代,我会继续深挖西柏坡的红色历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让参观者深刻领悟西柏坡的历史和精神,更好地把西柏坡的精神文脉传承下去。”闫二鹏说。
故居门前石榴红 革命精神永传承
“郭隆真是我们家乡的英雄,她追求中华民族独立自由,提倡民族团结。她宁可牺牲,决不屈节,我们一代代人要去传承学习她的精神。”在邯郸市大名县金滩镇的郭隆真故居纪念馆,馆长戴俊君每天为学生、游客们介绍郭隆真的革命事迹,一讲就是30多年。
郭隆真故居纪念馆内的郭隆真雕塑。
郭隆真,1894年出生于大名县金滩镇金北村一个回族家庭,1923年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河北省第一名女共产党员。她先后同我党早期重要领导人李大钊、刘少奇等一道工作,组织参加了五四运动等无数次爱国游行、请愿、演说等革命活动,先后6次被捕、5次入狱,尝遍酷刑,坚贞不屈,37岁时英勇就义。
郭隆真故居纪念馆内“元城县第一女子小学堂”展厅。
郭隆真故居纪念馆的门口,“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牌匾十分醒目。馆内有她在十五岁时创办的元城县第一女子小学堂,学堂门口的告示上写道:“无论回汉学生,入学一律欢迎。”郭隆真还在小学堂门前亲手栽下了石榴树,教育各族学生要像树上结出的石榴那样,一对儿一对儿地团结在一起。“郭隆真是提倡民族团结的楷模和先行者,她的民族团结理念和现在我们说的‘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是相通的。她当年种下的石榴树至今依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戴俊君说道。
红色教育形式活 民族团结氛围浓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教实践活动。
郭隆真的事迹,在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也设有专题展览。2021年,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将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命名为“河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并举行授牌仪式。烈士陵园充分发挥“教育基地”作用,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融为一体,用红色精神打动人、鼓舞人、团结人。今年9月正值河北省第十三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如火如荼。
“我园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充分利用环园音响广播、电子屏幕滚动播放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宣传标语等,为广大入园群众普及民族知识,着力营造民族团结进步良好氛围。”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信息中心苏亚男说道。
大型音画情景剧《左权将军》剧照。
“你们以一个团的兵力重创敌人的一个师团,以1∶6的伤亡比例造成了敌人数倍的损失。这是反扫荡以来最成功的战例……”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初心剧社的舞台上,大型音画情景剧《左权将军》正在排练。把英烈精神搬上舞台,让烈士事迹活起来,是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积极探索弘扬英烈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的创新实践。烈士陵园以快板、戏曲、情景剧、舞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华传统文化形式,编创了《铮铮男儿金方昌》《家国情怀》《左权将军》等一系列剧目和演出,挖掘蕴含各族群众爱国意识的思想内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共同团结奋斗 共圆伟大梦想
他英勇善战、威名远扬,指挥大小战斗几百次,歼敌数万人;他率领的回民支队驰骋在冀中平原,令敌人闻风丧胆。他就是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来到河北省沧州市献县的马本斋纪念馆,广场上苍松挺立、国旗飘扬,马本斋跃马挥刀的塑像矗立在中央,让人肃然起敬。
马本斋纪念馆广场上矗立的马本斋雕塑。
1938年,眼见山河破碎、家乡遭受日军践踏,马本斋带领弟弟和几十名回族兄弟组成了回民抗日义勇队,奋勇杀敌,后来队伍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经过血与火的战斗洗礼,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迅速成长为冀中平原上一支抗日劲旅,被毛泽东称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那是在1942年秋,鲁西北遭遇几十年不遇的旱灾。马本斋和回民支队的全体指战员从自己定量的粮食中拿出二两来救济灾民,还向囤粮户借粮1.38万斤,解决了广大群众吃饭和种粮问题。这是各族官兵团结一致,并肩战斗,共同战胜自然灾害,取得抗战胜利的生动诠释。” 马本斋纪念馆讲解员李倩说。
马本斋纪念馆内题词。
马本斋纪念馆里展示着一幅画,画上,马本斋在写入党申请书:“我心甘情愿把我的一切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献给为回族解放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的事业。”
沧州市献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马江鹏介绍,2006年,马本斋纪念馆挂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献县充分发挥这一基地的作用,开展了一系列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各族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参观,追红色记忆、走红色足迹、悟红色精神,带领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