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天安门广场的毛主席纪念堂,乃是伟大领袖毛主席遗体的长眠之处,亦是中国人民的一大精神象征。万丈高楼平地起,毛主席纪念堂凝聚着中华人民对于毛主席的崇高致敬,与此同时这座宏伟建筑也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而回顾毛主席纪念堂这座宏伟建筑的建设历史,其间亦是充满着波折。毛主席纪念堂建成始末:江青曾不赞成建立毛主席纪念堂。
一、是否建设毛主席纪念堂?
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这一消息震惊五湖四海中华内外,整个世界为毛主席的逝世致以悲痛,而中华大地亦随之陷入悲哽之中。
对于中华儿女而言,毛主席的逝世虽令我们沉痛不已,却更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毛主席思想高举毛主席伟大旗帜继续砥砺前行。与此同时随着毛主席的逝世,关于这位时代巨人的追悼纪念活动亦逐一拉开了帷幕,而其中一项便包括毛主席纪念堂的建立。
一如上述,毛主席纪念堂安放着毛主席的遗体,更寄托着全国人民对毛主席的怀念,其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围绕着是否建设毛主席纪念堂,彼时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争议,其间原因便在于毛主席曾经发起的火化倡议书。
早在建国之初,毛主席便衍生出了关于丧葬方式的思考,毕竟以往的厚葬方式落在毛主席的眼中显得铺张浪费。与此同时毛主席亦曾在目睹西湖附近大大小小的墓地林立后,引发了关于用地面积的深思,称之为“死人与活人争地不太合适。”
基于多重因素的思虑,毛主席与其他领导人达成共识,认为有必要制定一种节俭的丧葬方式,并且由中央领导人起到带头作用,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由此1956年4月27日的一场会议过程中,毛主席的秘书按照他的授意将《倡议实行火葬》这份倡议书,送到了会议休息室当中。
这份倡议书当中明确表示了,凡是赞成采用火葬方式的国家机关人员,需要在倡议书上签字,与此同时也就表示自己死后一定采用火葬。而后死者一定要保证先死者这一志愿的施行。而在人民当中的推行则保留自愿原则。
毛主席查阅这份倡议书之后,当即表示出了充分的认可,并且率先在这份倡议书上签字,而与会人员亦纷纷署名。
通过这份倡议书之中的内容,不难窥见毛主席本人的意愿,而在他去世之后这份倡议书也顺其自然地成为了一份遗嘱。与此同时,基于倡议书当中的条例,需要充分保证毛主席这一志愿的施行。
正因如此,围绕着毛主席遗体的保留或火化,是否建设毛主席纪念堂保存遗体,产生了巨大的争议。其中一部分人认为需要坚决执行毛主席的遗愿,将遗体火化,否定建设毛主席纪念堂。而江青便是其中之一。
然而与此同时,另有一部分人持反对意见,认为如果将毛主席的遗体进行火化,那么落在人民群众的眼中,很容易被解读成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不尊重,继而若被“有心人”利用,很容易酝酿出一股政治风暴。
反观将毛主席的遗体进行永久保留,可以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同,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时建设毛主席纪念堂,也令全国人民可以更大程度的纪念毛主席。
正因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毛主席的遗体在逝世当日最初决定短暂保留,以便于此后追悼会的进行。而于毛主席逝世次日,复又作出决议将毛主席的遗体永久保留,并建设毛主席纪念堂以供瞻仰。
后来邓小平在提及这一决定之时曾作出表述,将毛主席遗体永久保留是违背毛主席火化遗愿的,但是彼时特殊的环境下,作出这一决定也是考虑国家与社会的稳定。
二、毛主席纪念堂建在何处?
既然最终作出永久保留毛主席遗体,并建立毛主席纪念堂安放的决定,那么将毛主席纪念堂建在何处也就成为了,摆在眼前的一大问题。
关于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可想而知其间必然要考虑到许许多多的因素,不仅要具备浓郁的历史、精神意义,更要充分考虑到与周边环境的互相影响等等。
至于为何最终决定将毛主席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以及其间究竟历经了怎样一番波折,在切身经历者,我国著名建筑大师袁镜身的回忆之中给出了答案。
据悉,最初在毛主席纪念堂选址问题上,相关小组进行探讨之后,给出了五个初步方案,分别为天安门前、天安门北面端门位置、景山、香山公园、天安门广场。这五大方案被同时递交中央进行确定。
首先是建在天安门前这项提议,考虑到可以作为毛主席纪念堂建设用地的可支配面积较小,影响了毛主席纪念堂的建成效果,以及此后必然衍生而出的如交通堵塞等一系列问题,这一方案被弃之不用。
其次第二方案为天安门北面端门位置,依照这一方案建成的毛主席纪念堂的确能够与周边各大建筑遥相呼应,然而却要以端门的拆除作为代价,严重破坏了故宫原有的完整性,因此被暂且搁置。
而后则是景山方案,其间将景山内部掏出一个洞并打通南北两方向,用以建设毛主席纪念堂,另外在景山顶部建设高塔,塔尖构建红色五角星。
此外亦有香山公园方案,参照南京中山陵的布局,以整个香山作为基础,建设毛主席纪念堂的同时,建设各个纪念性建筑,令所有一切融会贯通,浑然一体。
不过无论景山方案又或香山方案,最后皆因为对原有景区或将造成的破坏,以及交通上的诸多不便利而被排除在外。由此经由多番利弊权衡之后方才将位置确定为现如今毛主席纪念堂屹立的天安门广场。
其间便在于多数人认为,将毛主席纪念堂建立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南,象征着安卧在人民群众之中。
三、毛主席纪念堂的设计
与毛主席纪念堂选址同步进行的,自然也包括毛主席纪念堂内部的整体设计。然而在最初之时,来自全国的设计师基于安放毛主席遗体这一考量。以至于最初设计的30多个方案,多是采用多重墙、少开窗、建柱墩等等,使得整体布局阴森压抑形同陵墓。
为此国家明确表示,毛主席纪念堂应当庄严肃穆、开朗亲切,与传统封建阶级的陵墓划出明确的界限。由此毛主席纪念堂的设计工作基于这样一番理念再度推进,全国设计师齐心协力之下,陆陆续续打造出了600余份设计方案。
这些方案被一应绘制成图做成展板,经由人民代表参观之后,历经层层选拔从中挑选出了3个方案。而后经过政治局审查后,敲定了最终的方案。至此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于1976年11月毛主席纪念堂正式动工。
四、毛主席纪念堂建设过程
1976年11月24日下午,毛主席纪念堂奠基典礼于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工地举行,其间8000多位来自全国的各界代表参与其中。
而随着仪式的结束,由北京市第四市政工程公司第六施工队组成的工人队伍,当即迈着矫健步伐精神抖擞地抵达现场,并在当众誓师之后,立即展开了施工工作。
彼时关于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工作,有关方面统一的共识乃是,赶在毛主席逝世一周年之前完成一切工作。
因此时间相较而言也是非常紧迫的,然而在我国人民上下一心通力合作的状况下,这一浩大工程竟于1977年5月完工,仅仅耗时6个月左右便保质保量的完工。
来自于大兴安岭的优质木材、珠穆朗玛峰的岩石标本,延安乡亲送来的青松、四川人民精选的枣红色花岗石,台湾大理石、山东泰安的青花岗石,又或者施工过程当中,前仆后继自发赶赴工地帮忙的中国人民……
一切的一切无不印证着这座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牵动着全国各地人民的心。这是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更是人民对毛主席最为深沉的怀念与敬意。
五、水晶棺的打造
毛主席纪念堂建立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永久性保存毛主席遗体,由此打造水晶棺也成为了一项重大挑战。实质上早在毛主席逝世次日,国家决定永久保存毛主席遗体之时,关于水晶棺的打造任务便已经走上了历史舞台。
永久性的保存遗体,其间的技术难度可想而知,这副水晶棺对于国内相关领域而言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任何一个单独的工厂皆不具备相应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