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革命烈士(白鱼寨)陵园,位于汉江南岸,由头首村张氏烈士后裔倡修,汉川市民政局、杨林沟镇党委、镇政府修建,头首村支部、村委会承建。首期入园的烈士包括白鱼寨片区十个村共160人,其中张氏烈士40人,占百分之25。
2015年4月5日,鄂豫皖革命烈士(白鱼寨)陵园落成至今,已经有6年多时间,每年清明节、烈士日除了不断地有烈士后裔前来祭拜,拜谒的人群中还有慕名而来的中华海峡经济文化促进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某校、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和汉川籍在汉工作的个人及所在单位。特别是今年,为了迎接建党100周年,杨林沟镇党委、汉川市公安局、红升村党支部等单位先后组织党员干部来陵园开展祭先烈、学党史活动,进一步扩大了陵园的影响。在这些活动中,先后有人问过我,当时为什么修建这个陵园。
在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我将鄂豫皖革命烈士(白鱼寨)陵园的修建背景和修建过程追记如下:
一、起因
遵先父张文炎遗嘱,从1985年开始,我一直在寻找与我家红色革命历史相关的人证、物证,一直在收集土地革命战争到解放战争爆发时期与汉川相关的文史资料。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那就是我大伯张文明的长子张光长烈士的档案问题。
张光长,小名长哇,一九一六年出生,一九三0年参加红军。一九三三年,在杨林沟崔子窑河滩遇害,一九五二年,被追认为红军烈士。汉川市人民政府颁发了光荣烈属牌,由其父张文明保管,1960年10月张文明去世后,烈属牌由张文明次子张光兴保管,挂在洪山区红旗村四组自家住房门口多年,张氏后裔和村里的社员都看见过,张光兴1973年11月病逝后,烈属牌下落不明。1985年,我第一次回汉川老家时,西江区白鱼乡和西江区白鱼乡头首村都证明了这段历史,都知道张光长是红军烈士。但是在汉川的烈士名单中就是找不到张光长的名字。
为了不让后人忘记这段历史,我多次向汉川县(市)民政局、孝感市民政局、湖北省民政厅反映,希望民政部门能够通过各级组织,帮助我们找到张光长的烈士的档案,这样既可让后人铭记烈士的英名,同时可以为父亲的革命历史提供直接证明。1988、02、02,我写信给汉川县民政局,请求帮助查找烈士档案,汉川市民政局回信查无此人。后在汉川市民政局、孝感市民政局、湖北省民政厅也没有查到结果。2014年11月29日,汉川市民政局、孝感市民政局接到省民政厅批转我的一封来信《怎样才能找到汉川籍的红军烈士张光长》,要求他们帮助查找烈士张光长档案。红军烈士张光长再次引起主管部门的关注。我在汉川市民政局、孝感市民政局提供的革命烈士名单里,一页一页地翻,一行一行地看,唯恐遗漏,看了一遍又一遍,就是找不到张光长的名字。优抚科的一位女同志看到我非常的专注、虔诚,问我张光长烈士有没有别名、小名,我回答有小名,但是也没有找到。
在查找的过程中我们也询问过,能不能由烈士亲属写申请,村、镇证明,市民政局补发烈士牌,他们回答没有存根、没有原件不能补发。我再次不知所措,心情异常沉重。85年回头首老家时,我并不知道我家是一个红色家庭,一家有三位红军,但是村里的党员和成年人都知道我家历史和同期参加革命的其他“红属”的历史。到2014年再回老家时,这些前辈和兄长们去世的去世,搬迁的搬迁,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些历史了。照这样下去,不到10年就没有人知道这片土地曾经是苏区、这些人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出生入死。
于是一个念头在我的脑海里闪烁,我要为张光长复修一个墓,一个能让后人铭记的烈士墓。
但是烈士后裔能不能为烈士修墓呢?民政部门答复我,修是可以修,但必须是肉身塚,面积不能超过4平方。国家对零散纪念碑、亭、塔、馆、堂、雕塑等烈士纪念设施,采取就地保护的方式,在原地予以修缮,力求恢复原貌。对属于文物部门保护的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在与文物部门协商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予以保护。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投入经费。每迁葬一个烈士墓,中央补助5000元,省财政补助2500元,市县财政补助不低于2500元;对零散纪念碑、亭、馆、堂、雕塑等烈士纪念设施的维修,在中央平均补助20万元的基础上,省财政平均每座补助10万元,不足部分由市县财政解决。
修肉身塚怎么可能呢?1933年张光长牺牲时,只有17岁,二伯文振闻讯后,乘着夜色偷偷地将他的遗体运回村后的老沟旁掩埋,连白木都没有一块,上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运动中,坟墓被夷为平地,早已尸骨无存,给他修建烈士墓,就是为了还原这段历史,让后人铭记烈士英名和烈士的事迹!
二、发现
2014年底,我和堂兄张光彩在给村、镇、市反映情况的同时,多次组织张光长烈士在汉川湾谭、杨林头首、杨林二首、嘉鱼新街的亲属和武汉红旗欣居的几个亲侄召开家庭会,学习政策、法规,统一思想认识,明确修建烈士墓的意义,家庭内部思想认识高度统一。
我们多次到张光长烈士原墓址勘察,这里已经变成了一块庄稼地,分包给了其他农户,周围都没有埋坟。头首村在册良田面积本来就少,只能寻找荒地、荒塘,如果是农户自己开荒出来的土地,只有购买或以田换田。
我们在勘踏的过程发现在通往全村自然形成的公墓转弯处,有一座很小的土堆,像小孩夭折后小儿冢。说是一座坟,又没有任何标志,几经打听才知道这确实是一座墓,而且是一位红军烈士墓。听说是红军烈士墓,我的内心一阵酸楚。我找到村里的老人和烈士后裔了解到墓主人叫江继安,多么熟悉的名字呀,我翻开85年的笔记,查找到江继安烈士是在大伯张文明的影响下,于1927年和大伯同期参加革命的,比张光长烈士早三年加入红军西江炮队,比我的父亲张文炎早四年参加红军,是白鱼寨最早参加革命的一批红军,是西江亭、白鱼寨苏区的革命火种。1931年在消泗九沟反围剿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这个小土堆是烈士儿子听说他牺牲后,埋的一个衣冠冢,没有墓碑,没有烈士的革命事迹,没有牺牲时间和牺牲地点,就是他每年清明来烧几张纸。
更为揪心的是,在寻找革命先贤、革命先烈墓地的相关信息时,我们发现红军烈士张岩清也没有墓地。张岩清,1904年出生在白鱼乡豪富村,是党的初创时期参加汉川暴动的义勇军成员,1927年参加汉川游击队,任西江游击队队长,编入红二军团后,任营指导员,1932年在潜江突围中壮烈牺牲。牺牲时年仅28岁,没有子女,是张光长烈士的父亲张文明的入党介绍人,也是他的幺父张文炎的革命引路人。
经过广泛地收集我们得知杨林镇共有在册烈士473人,仅白鱼寨片区六个村就有160人,其中张氏的烈士40人,占百分之25。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大多数没有墓地陵园,有的在烈士名录中,连名字都找不到。这些革命先烈凭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听党的话,坚决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很多都是在30岁前就牺牲了,没有成家,没有后人,我们这些革命后代如果不反映他们的事迹,我们于心不安。张光长的烈士墓该修,这些没有安葬之地的革命先烈都应该有自己灵魂归宿,于是我们想再找民政部门了解政策,修建革命烈士陵园。
三、经过
我给时任汉川市财政局副局长的烈士后裔张绍斌打电话,把我在省民政厅和孝感市民政局了解的政策信息和修革命烈士陵园的想法,合盘告诉他,询问汉川市财政局、民政局在落实《烈士褒扬条例》方面有没有具体措施,中央财政对迁葬烈士墓的补助能否到位?他当即回复马上与市民政局联系,了解详细情况再回复我。
没过几天,张绍斌会同汉川民政局时任局长曾令刚,杨林沟镇委书记吴宗国,杨林沟镇镇财经所长叶雄兵,到头首村实地考察调研,现场拍板,同意修建烈士陵园,按照中央关于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的修建标准给于财政支持。对修建规模、时间、质量等事项提出了初步要求。明确烈士陵园的修建由头首村支部书记江丽章任指挥长,负责督办落实,镇财政所负责资金组织,我们的倡议终于得到组织认可。
接着江丽章召开村支部会,传达市民政局、财政局和杨林沟镇委现场联合办公会议的精神,村干部严红青、江泽兵、严同轩和江丽章一样都是烈士的后代,他们听到这一喜讯后都非常高兴,他们表示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解放、民族独立,不怕流血牺牲,我们只有修好这个陵园才能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修陵园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土地。现在村里所有的土地都分到农户,村里没有公田,土地从哪里来。我和堂兄张光彩商量后,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听取了其他同辈弟兄和侄子们的意见,想把祖父陵园旁边的一块池塘贡献出来,这块池塘有接近一亩,是开垦出来的一块荒湖田,西面是祖父的陵园,东面连着村里坟山,背靠襄河,面对张光长烈士的原墓地址和老家村庄。现无人耕种,原先打算种点莲藕,等张家三红军的革命事迹得到组织认定后,再填土修建一个张氏红军陵园,让张文明、张文炎、张光长魂归故里,陪伴在祖父身边。现在市、镇要建革命烈士陵园,先拿出来支持陵园建设。堂兄张光彩把这一决定告诉村支部后,陵园建设指挥部非常的高兴,解决了当时的燃眉之急。村支部书记江丽章正在想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土地,就在自己家里调块田出来做烈士陵园,在我们的带动下,江家、严家、陈家纷纷表示,如果土地不够,我们也可以出点土地,陵园的修建得到党员群众的大力支持。
第二、入园烈士名单。按照杨林沟镇委的决定,该陵园入园的烈士包括白鱼寨片区六个村各个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160人。张岩清、江继安、李守才等大革命时期参加革命的烈士均被收录,李守才第一排第1位、江继安第16位、张光长(又名张长哇)第18位,张岩清第三排第21位,排名不分先后,排序由民政部门提供。
第三、陵园命名。汉川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属于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属于鄂豫边区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属于江汉军区。1932年4月,湘鄂西中央分局和鄂豫皖中央分局决定将两个苏区合并后,属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时间较长,牺牲的烈士最多,党的八七会议后,这里是中共湖北省委鄂中特委、中共鄂中北部特委、中共汉川中心县委的主要活动范围,所以取名鄂豫皖革命烈士(白鱼寨)陵园,用百度收索白鱼寨,到达的终点位置正好是头首村。这一名称拟定后,通过村支部向镇委、市民政局报告,没有异议后制作陵园大门标牌。门牌高4米,用管径90mm不锈钢管焊接而成,门柱中间的拱桥上用黄色银粉漆喷涂的鄂豫皖革命烈士(白鱼寨)陵园十二个大字,每天在夕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2014年12月下旬破土动工,首先将纪念碑脚基下挖1米,进行钢筋混凝土浇筑,然后拖土填塘。整个水塘,包括道路有一亩多地,填土400余车,利用冬季和春节期间沉降,不断覆盖新土,边拖土边按设计图纸进行主体工程施工,碑基、台阶、碑座、碑身,全部现捣。碑基用长9米*宽9米*高0.3米钢筋混凝土浇筑,碑身高度11米。
从破土动工到工程竣工,工期近3个月时间,村支书江丽章每天先到施工现场与施工人员见面安排好当天的施工任务后,再到村里安排其他工作,办事果断,雷厉风行,每天的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张光长烈士的堂弟张光彩,虽然年过七旬,从图纸设计、基础施工开始,每天施工人员未到现场,他就先到了现场,为施工人员准备好开水,帮助检土、收场、和灰、收集烈士资料等,整天忙个不停。在他们的带领下,村干部和烈士的后裔主动放下手里的私活,到施工现场帮助做杂工,尽义务。2015年正月过后,开始道路和陵园硬化,3月撰写碑文、烈士名单和后记。2015年4月鄂豫皖革命烈士(白鱼寨)陵园竣工,红军烈士张岩清、江继安、张长哇等一百六十名白鱼片的革命英烈魂归故里,九泉含笑。
2015年4月5日,烈士陵园竣工仪式别具一格。张氏后裔先后从广东、河北、湖北武昌、十堰、黄石、钟祥、嘉鱼、汉川等地冒着倾盆大雨,赶到湖北省汉川市杨林沟镇头首村鄂豫皖革命烈士(白鱼寨)陵园,以纪念张长哇、张羊哇两位革命烈士为先机,拉开了鄂豫皖革命烈士(白鱼寨)陵园竣工庆典的序幕。
上午九点,张氏后裔120余人,从汉川市杨林沟镇二首村出发,拉着“隆重祭奠革命烈士张羊哇、张长哇”的横幅,手持鲜花缓慢庄严地排成长队,驶向鄂豫皖革命烈士白鱼寨陵园。张氏后裔和自发参加祭扫活动的群众,依次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和鲜花。
我主持祭奠仪式,全体人员面向革命烈士纪念碑,垂首默哀三分钟。然后站在临时雨棚下,认真地聆听张羊哇、张长哇两位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迹以及教育和影响他们走上革命道路的红色家庭。
陵园建设指挥部指挥长、红军烈士后裔江丽章,受杨林沟镇党委、政府委托,庄严宣读纪念碑文;对张氏烈士后裔积极倡议和全程参与鄂豫皖革命烈士(白鱼寨)陵园的修建,表示充分地肯定、赞扬和感谢!衷心地祝愿张氏烈士后裔率先祭奠鄂豫皖革命烈士(白鱼寨)陵园的活动圆满成功!
各地的代表先后发言表达对革命先烈士的追思之情。张长哇烈士的嫡侄、退休干部张绍煜说:“汉川杨林头首是我族近代祖宗的发祥地,是大伯张光长烈士的出生和遇害之地,今天来到这里,参加人员之多,规模之大,意义更为深远。这是鄂豫皖革命烈士白鱼寨陵园落成后的首次悼念活动,陵园落成说明党和国家、汉川市各级党委、政府没有忘记头首村的革命烈士们,建烈士陵园、为烈士树碑立传,为后人留下一部永久性的革命历史教科书。我们的无数革命先烈,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用鲜血和生命,彻底推翻了旧社会,创造了新中国,革命先烈们都是我们国家的功臣,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是留给我们子孙后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