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弱国无外交,即便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但在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仍然遭到美国的原子弹威胁。
但好在,中国老一辈革命家励精图治,老一辈科学家自强不息,1960年,我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1999年,建国五十周年之际,中央授予钱学森等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然后钱学森回忆说:“我回国搞导弹,第一个跟我说这事的是陈赓大将。”而且钱学森认为陈赓才是中国火箭、导弹事业的关键之人。
陈赓
钱学森为何这么讲,这里面到底有什么故事? 将星云集苏联 1954年9月10日,彭德怀和刘伯承率中国军事代表团赴苏联参观军事演习。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代表团的成员全是清一色的开国将军,如粟裕、陈赓、许光达、刘亚楼、邓华、陈锡联、宋时轮、周希汉等,个个都是如雷贯耳。 可以说这些将领都是身经百战,什么场面没见过,为何远赴苏联,就为看一场军事演习吗? 还真不是这么简单,这次苏联的军事演习有一个让世界为之颤抖的重头戏,那就是在这次军事演习中穿插了原子弹实爆的项目,这才是真的看点。
钱三强
这些将军虽然都见多识广,但原子弹爆炸的场面谁也没看见过。为避免闹笑话,在去苏联之前,彭德怀特请钱三强给这些将军们普及了原子弹的科学知识。 在培训结束后,彭德怀问钱三强:“中国要搞原子弹,怎么办?最关键的东西是什么?” 钱三强回答很简洁,只需两大件:一座反应堆,一台回旋加速器。 彭德怀问:“人家会给我们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但很显然,这次中国代表团赴苏,肩负着重要使命。
代表团(后排右六)陈赓(前排右六)彭德怀
9月17日,参观完苏军原子弹爆炸的演习后,苏联国防部长赠送给彭德怀一把包装精美的钥匙。 但这把钥匙可不是普通的钥匙,而是飞行员投放原子弹的金钥匙。 对于这个特殊的礼物,中国众将军争相传看,但陈赓看了一眼却说:“光给把钥匙,不给原子弹有啥用?” 彭德怀听后立即说道:“你是军事工程学院院长,你可以组织研制嘛!咱们还是自己干吧!”
彭德怀
的确,陈赓时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从苏联回国后,陈赓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任军事工程学院院长。 职位提升后,陈赓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研制原子弹的使命更加迫切了。 但研制原子弹可不是儿戏,从零开始更加困难重重。陈赓深知要做成此事,就需要高精尖的人才。 然而当时的中国,不缺将军,唯缺科学家,尤其是这方面的人才更缺。 因此,陈赓向周总理提出建议,要争取在美滞留的中国科学家和留学生回国,尤其是钱学森。 与此同时,1955年,毛主席作出了中国发展原子能事业和研制原子弹的历史性决定。 请高人出山 1955年,在周总理的巧妙斡旋之下,滞留美国的大批人才得以回国,其中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就是钱学森。 这年10月,美国洛杉矶的一份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一条消息:“火箭专家钱学森返回红色中国”。
1955年钱学森携妻子及孩子回国
的确,10月8日,是钱学森人生最难忘的一天,这一天他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与钱学森对接的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吴有训对钱学森说:“你刚回来,先去看看中国的工业吧!中国工业最好的是东北。” 于是钱学森回国后的第一站就是去东北,按照日程安排钱学森并无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一项。 事实上也很难实现,出于保密需要,哈军工不是一般人能进去的,最低级别应该是省委委员以上人员。 但偏偏此时,钱学森提出了参观要求,因为他有两个朋友在哈军工任职。这可把当时的陪同人员难住了。他们只能向黑龙江省委请示,省委又向北京请示。 陈赓接到电话后表示完全同意,并且计划亲自陪同。 这是为何呢?其实,陈赓在得知钱学森回国的消息后,立即向国防部长彭德怀建议:哈军工有懂航空、火箭的专家,最好请钱学森去哈军工参观一下,听听他的看法。 彭德怀立即批准了这一建议,因此即使钱学森不提出要求,陈赓也会进行邀请的。 11月25日,钱学森一行到达哈军工,陈赓早已从北京飞抵哈尔滨,站在大门口恭恭敬敬地迎接。 见到钱学森,陈赓很直爽地说: “我们军事工程学院打开大门来欢迎钱学森先生,对于钱先生来说我们没有什么密要保的。那些严格的保密规定,无非是在美国人面前装蒜,不让他们知道我们武器装备发展水平。”
陈赓坦诚相见,钱学森非常感动。参观的过程中,陈赓又亲自当起解说员,他又对钱学森说: “钱先生,我是一个军人,说话直来直去。你到了学院也别客气,有什么建议和意见,尽管提。”
在参观火箭试验装备时,陈赓试探性问钱学森:“钱先生,你看我们能不能自己造出火箭来?” 这个问题,其实是陈赓最重要的目的。只见钱学森坚定地说:“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节不成!”
钱学森
听到这句话,陈赓大喜,他对钱学森说:“钱先生,您说的真好!我就要这句话。” 的确,对于一个门外汉而言,权威专家的话往往能让人信心大增。同时透过这句话,也让陈赓看到了钱学森的个性。 随后,陈赓在专家俱乐部宴请了钱学森一行。宴会后,陈赓开玩笑似的对院里的领导说:“如果中央让钱学森到我们哈军工来当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你们可要支持啊!” 虽然是一句话玩笑话,显然可知这正是陈赓想要的结果。其实,像钱学森这样的高端人才,当时国内是奇缺的,可以说是各大研究机构争着抢着要的。 陈赓宴请结束后,钱学森回到寓所后,对接待陪同他的人员,谈了自己对哈军工的心里感受: “我国解放短短几年,迅速建立起来的哈军工,教员和教学质量是不错的。教员们想的很多,但是解决问题的勇气不足。”
钱学森所说的“勇气不足”,指的是当时哈军工还聘请了十几位苏联的专家。 对此,钱学森的态度是:“要这么多苏联专家来干什么,难道我们中国人自己不会干么?” 其实,钱学森刚刚回国,对有些国情并不了解,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科技人才奇缺。各个研究机构都是从零开始,能把苏联专家争取过来,在当时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陈赓
自然,钱学森的这句话也传到了陈赓的耳朵里。不料陈赓一听此话,几乎激动得跳起来,他说:“啊呀!钱先生有这么强的民族自尊心,多么可贵啊!我们中国就需要这样的人。” 12月下旬,钱学森一行回到了北京。陈赓又再次宴请了钱学森,并邀请钱学森到自己的办公室谈话。随着两人的不断接触,彼此的了解不断加深。 自然,陈赓将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已经全部汇报给了自己领导彭德怀。此时的彭德怀还在医院住院,但听了陈赓的汇报后,当即表示要接见钱学森。 几天后,陈赓陪同钱学森来到了北京医院看望彭德怀。彭德怀性格耿直,见了面就直截了当地对钱学森说:“我们不想打人家,但若人家打过来,我们也要有还手之力。” 说完这话句,彭德怀就问钱学森:“我们能不能先搞出一种短程导弹,比方说射程500公里左右,这都需要什么样的人力、物力和设备条件?你估计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造出来?” 钱学森思考了一下说:“美国从军方开始支持搞导弹,到搞出第一枚导弹,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我想,我们可以比他们快,有5年的时间我想是可以的。” 听后,彭德怀非常高兴地说:“好,钱先生,有你这些话我们就放心了。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就靠你们这些知识分子了。” 钱学森走后,彭德怀望着他的背影给陈赓交代说:“钱学森是个人才呀,是国家的宝贝,你要照顾好他的生活。” 经过这些事情,陈赓满怀信心,为研制导弹积极奔走。随后哈军工的专家们向国防部提出研制导弹的书面建议。 彭德怀看到报告后,再次征求钱学森的意见,钱学森指出,研究工作不能放在哈军工。 原因是并不是哈军工不够保密,是因为试验中可能有危险存在。
周总理接见钱学森
1956年2月的一天,周总理接见了钱学森,并指示他立即拿出书面意见。 很快,一份由钱学森起草的《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的报告放在了周总理的案头。 随后,这年4月13日,国防部发出通知,决定成立航空工业委员会,直属国防部,聂荣臻为主任,钱学森为委员。 这样一来,我国导弹研制迈进了一大步。 5月,中央军委作出了发展导弹事业的决策。周总理说:“中国发展导弹不能等一切条件都具备了才开始进行研究工作,应当采取集中力量,突破一点的方针。” 随后国防五院成立,即导弹研究院。这标志着,中国迈开了导弹研制的步伐。 呕心沥血 研究机构成立了,意味着陈赓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 但万事开头难,技术和人才是要命的。对此,陈赓早有心里准备,在一次会议上,陈赓说:“有些问题要去磕头求援,有些问题要大声疾呼,不搞这个东西要亡国。”
抗美援朝陈赓(左)与彭德怀合影
陈赓是抗美援朝的亲历者,美国的导弹威胁萦绕在他的耳边。为了研制导弹,陈赓可以付出一切。 随后,陈赓同聂荣臻等奔赴苏联,向老大哥求援。 1957年10月15日,中苏两国签订了一份《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苏联将派专家来华指导。 但研究工作千头万绪,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保密工作,保卫工作。 还有一件事也至关重要,那就是“两弹”靶场和原子武器仓库的选址问题和建设问题。 对于这一重要事项,陈赓决定交给他的老部下,曾任志愿军三兵团参谋长的张蕴钰,陈赓认为他是有勇有谋的将才。后来的事实证明陈赓确实是知人善任。
张蕴钰
其实,在张蕴钰到任之前,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已经派人到西北地区去勘察了。 起初陈士榘选定的是敦煌西北约120公里处,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地质测绘。 1958年10月,张蕴钰坐火车来到了敦煌,他看到了选定的靶场后认为不合适。 首先,敦煌有着世界闻名的莫高窟,距离太近,破坏了怎么办。其次,土质不合适,不能搞工程建设。最后就是饮水困难。 的确,研制导弹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一个庞大的机构,说千军万马不足为过。因此单就饮水一项就不合适。 但陈士榘毕竟是上将,而且是工程兵司令,比自己职位要高的多。要提出否定意见确实需要勇气。 但他依然向陈赓讲了实情,陈赓听完后说:“那里不好,你们可向主管部门汇报另找一个嘛!” 有了陈赓的话,张蕴钰的胆子大了。最后根据苏联专家的建议,将靶场改在了新疆罗布泊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