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披露:为何钱学森认为陈赓才是中国火箭、导弹事业的关键人物?
2021-06-22 11:10:58
来源:网易新闻
作者:网易新闻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自古弱国无外交,即便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但在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仍然遭到美国的原子弹威胁。

    但好在,中国老一辈革命家励精图治,老一辈科学家自强不息,1960年,我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1999年,建国五十周年之际,中央授予钱学森等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然后钱学森回忆说:“我回国搞导弹,第一个跟我说这事的是陈赓大将。”而且钱学森认为陈赓才是中国火箭、导弹事业的关键之人。

陈赓

    钱学森为何这么讲,这里面到底有什么故事?
    将星云集苏联
    1954年9月10日,彭德怀和刘伯承率中国军事代表团赴苏联参观军事演习。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代表团的成员全是清一色的开国将军,如粟裕、陈赓、许光达、刘亚楼、邓华、陈锡联、宋时轮、周希汉等,个个都是如雷贯耳。
    可以说这些将领都是身经百战,什么场面没见过,为何远赴苏联,就为看一场军事演习吗?
    还真不是这么简单,这次苏联的军事演习有一个让世界为之颤抖的重头戏,那就是在这次军事演习中穿插了原子弹实爆的项目,这才是真的看点。

钱三强

    这些将军虽然都见多识广,但原子弹爆炸的场面谁也没看见过。为避免闹笑话,在去苏联之前,彭德怀特请钱三强给这些将军们普及了原子弹的科学知识。
    在培训结束后,彭德怀问钱三强:“中国要搞原子弹,怎么办?最关键的东西是什么?”
    钱三强回答很简洁,只需两大件:一座反应堆,一台回旋加速器。
    彭德怀问:“人家会给我们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但很显然,这次中国代表团赴苏,肩负着重要使命。

代表团(后排右六)陈赓(前排右六)彭德怀

    9月17日,参观完苏军原子弹爆炸的演习后,苏联国防部长赠送给彭德怀一把包装精美的钥匙。
    但这把钥匙可不是普通的钥匙,而是飞行员投放原子弹的金钥匙。
    对于这个特殊的礼物,中国众将军争相传看,但陈赓看了一眼却说:“光给把钥匙,不给原子弹有啥用?”
    彭德怀听后立即说道:“你是军事工程学院院长,你可以组织研制嘛!咱们还是自己干吧!”

彭德怀

    的确,陈赓时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从苏联回国后,陈赓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任军事工程学院院长。
    职位提升后,陈赓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研制原子弹的使命更加迫切了。
    但研制原子弹可不是儿戏,从零开始更加困难重重。陈赓深知要做成此事,就需要高精尖的人才。
    然而当时的中国,不缺将军,唯缺科学家,尤其是这方面的人才更缺。
    因此,陈赓向周总理提出建议,要争取在美滞留的中国科学家和留学生回国,尤其是钱学森。
    与此同时,1955年,毛主席作出了中国发展原子能事业和研制原子弹的历史性决定。
    请高人出山
    1955年,在周总理的巧妙斡旋之下,滞留美国的大批人才得以回国,其中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就是钱学森。
    这年10月,美国洛杉矶的一份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一条消息:“火箭专家钱学森返回红色中国”。

1955年钱学森携妻子及孩子回国

    的确,10月8日,是钱学森人生最难忘的一天,这一天他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与钱学森对接的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吴有训对钱学森说:“你刚回来,先去看看中国的工业吧!中国工业最好的是东北。”
    于是钱学森回国后的第一站就是去东北,按照日程安排钱学森并无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一项。
    事实上也很难实现,出于保密需要,哈军工不是一般人能进去的,最低级别应该是省委委员以上人员。
    但偏偏此时,钱学森提出了参观要求,因为他有两个朋友在哈军工任职。这可把当时的陪同人员难住了。他们只能向黑龙江省委请示,省委又向北京请示。
    陈赓接到电话后表示完全同意,并且计划亲自陪同。
    这是为何呢?其实,陈赓在得知钱学森回国的消息后,立即向国防部长彭德怀建议:哈军工有懂航空、火箭的专家,最好请钱学森去哈军工参观一下,听听他的看法。
    彭德怀立即批准了这一建议,因此即使钱学森不提出要求,陈赓也会进行邀请的。
    11月25日,钱学森一行到达哈军工,陈赓早已从北京飞抵哈尔滨,站在大门口恭恭敬敬地迎接。
    见到钱学森,陈赓很直爽地说:
    “我们军事工程学院打开大门来欢迎钱学森先生,对于钱先生来说我们没有什么密要保的。那些严格的保密规定,无非是在美国人面前装蒜,不让他们知道我们武器装备发展水平。”

    陈赓坦诚相见,钱学森非常感动。参观的过程中,陈赓又亲自当起解说员,他又对钱学森说:
    “钱先生,我是一个军人,说话直来直去。你到了学院也别客气,有什么建议和意见,尽管提。”

    在参观火箭试验装备时,陈赓试探性问钱学森:“钱先生,你看我们能不能自己造出火箭来?”
    这个问题,其实是陈赓最重要的目的。只见钱学森坚定地说:“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节不成!”

钱学森

    听到这句话,陈赓大喜,他对钱学森说:“钱先生,您说的真好!我就要这句话。”
    的确,对于一个门外汉而言,权威专家的话往往能让人信心大增。同时透过这句话,也让陈赓看到了钱学森的个性。
    随后,陈赓在专家俱乐部宴请了钱学森一行。宴会后,陈赓开玩笑似的对院里的领导说:“如果中央让钱学森到我们哈军工来当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你们可要支持啊!”
    虽然是一句话玩笑话,显然可知这正是陈赓想要的结果。其实,像钱学森这样的高端人才,当时国内是奇缺的,可以说是各大研究机构争着抢着要的。
    陈赓宴请结束后,钱学森回到寓所后,对接待陪同他的人员,谈了自己对哈军工的心里感受:
    “我国解放短短几年,迅速建立起来的哈军工,教员和教学质量是不错的。教员们想的很多,但是解决问题的勇气不足。”

    钱学森所说的“勇气不足”,指的是当时哈军工还聘请了十几位苏联的专家。
    对此,钱学森的态度是:“要这么多苏联专家来干什么,难道我们中国人自己不会干么?”
    其实,钱学森刚刚回国,对有些国情并不了解,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科技人才奇缺。各个研究机构都是从零开始,能把苏联专家争取过来,在当时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陈赓

    自然,钱学森的这句话也传到了陈赓的耳朵里。不料陈赓一听此话,几乎激动得跳起来,他说:“啊呀!钱先生有这么强的民族自尊心,多么可贵啊!我们中国就需要这样的人。”
    12月下旬,钱学森一行回到了北京。陈赓又再次宴请了钱学森,并邀请钱学森到自己的办公室谈话。随着两人的不断接触,彼此的了解不断加深。
    自然,陈赓将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已经全部汇报给了自己领导彭德怀。此时的彭德怀还在医院住院,但听了陈赓的汇报后,当即表示要接见钱学森。
    几天后,陈赓陪同钱学森来到了北京医院看望彭德怀。彭德怀性格耿直,见了面就直截了当地对钱学森说:“我们不想打人家,但若人家打过来,我们也要有还手之力。”
    说完这话句,彭德怀就问钱学森:“我们能不能先搞出一种短程导弹,比方说射程500公里左右,这都需要什么样的人力、物力和设备条件?你估计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造出来?”
    钱学森思考了一下说:“美国从军方开始支持搞导弹,到搞出第一枚导弹,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我想,我们可以比他们快,有5年的时间我想是可以的。”
    听后,彭德怀非常高兴地说:“好,钱先生,有你这些话我们就放心了。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就靠你们这些知识分子了。”
    钱学森走后,彭德怀望着他的背影给陈赓交代说:“钱学森是个人才呀,是国家的宝贝,你要照顾好他的生活。”
    经过这些事情,陈赓满怀信心,为研制导弹积极奔走。随后哈军工的专家们向国防部提出研制导弹的书面建议。
    彭德怀看到报告后,再次征求钱学森的意见,钱学森指出,研究工作不能放在哈军工。
    原因是并不是哈军工不够保密,是因为试验中可能有危险存在。

周总理接见钱学森

    1956年2月的一天,周总理接见了钱学森,并指示他立即拿出书面意见。
    很快,一份由钱学森起草的《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的报告放在了周总理的案头。
    随后,这年4月13日,国防部发出通知,决定成立航空工业委员会,直属国防部,聂荣臻为主任,钱学森为委员。
    这样一来,我国导弹研制迈进了一大步。
    5月,中央军委作出了发展导弹事业的决策。周总理说:“中国发展导弹不能等一切条件都具备了才开始进行研究工作,应当采取集中力量,突破一点的方针。”
    随后国防五院成立,即导弹研究院。这标志着,中国迈开了导弹研制的步伐。
    呕心沥血
    研究机构成立了,意味着陈赓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
    但万事开头难,技术和人才是要命的。对此,陈赓早有心里准备,在一次会议上,陈赓说:“有些问题要去磕头求援,有些问题要大声疾呼,不搞这个东西要亡国。”

抗美援朝陈赓(左)与彭德怀合影

    陈赓是抗美援朝的亲历者,美国的导弹威胁萦绕在他的耳边。为了研制导弹,陈赓可以付出一切。
    随后,陈赓同聂荣臻等奔赴苏联,向老大哥求援。
    1957年10月15日,中苏两国签订了一份《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苏联将派专家来华指导。
    但研究工作千头万绪,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保密工作,保卫工作。
    还有一件事也至关重要,那就是“两弹”靶场和原子武器仓库的选址问题和建设问题。
    对于这一重要事项,陈赓决定交给他的老部下,曾任志愿军三兵团参谋长的张蕴钰,陈赓认为他是有勇有谋的将才。后来的事实证明陈赓确实是知人善任。

张蕴钰

    其实,在张蕴钰到任之前,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已经派人到西北地区去勘察了。
    起初陈士榘选定的是敦煌西北约120公里处,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地质测绘。
    1958年10月,张蕴钰坐火车来到了敦煌,他看到了选定的靶场后认为不合适。
    首先,敦煌有着世界闻名的莫高窟,距离太近,破坏了怎么办。其次,土质不合适,不能搞工程建设。最后就是饮水困难。
    的确,研制导弹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一个庞大的机构,说千军万马不足为过。因此单就饮水一项就不合适。
    但陈士榘毕竟是上将,而且是工程兵司令,比自己职位要高的多。要提出否定意见确实需要勇气。
    但他依然向陈赓讲了实情,陈赓听完后说:“那里不好,你们可向主管部门汇报另找一个嘛!”
    有了陈赓的话,张蕴钰的胆子大了。最后根据苏联专家的建议,将靶场改在了新疆罗布泊地区。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演唱红色文艺 增强爱党赤心(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演唱红色文艺 增强爱党赤心(组图)
·特稿:站在世界看中国
·特稿:团结e心跟党走 巴中网络大V走进红军烈士陵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组图)
·特稿:广东省南雄市老促会在《全国革命老区县发展史》丛书出版座谈会上作经验介绍(组
·特稿:红色文化传承教育新途径探析
·特稿:从国内飞机制造第一人刘佐成李宝焌到神州12号载——永安人刘佐成李宝焌与中国人
·孔家峧八路军总部之红色家庭(图)
·中红头条:第五届中国青少年红色才艺作品网络征集评选活动北京平谷赛区开幕式举行(组
·特稿:第五届中国青少年红色才艺作品网络征集评选活动北京平谷赛区开幕式举行(组图)
·特稿:再来布里“留法工艺学校”(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披露:为何钱学森认为陈赓才是中国火箭、导弹事业的
王学成、毛昌跃:演唱红色文艺 增强爱党赤心(组图)
特稿:演唱红色文艺 增强爱党赤心(组图)
特稿:站在世界看中国
参观革命圣地,学习先辈精神(图)
王诸德、汪少帅:团结e心跟党走 巴中网络大V走进红军
特稿:团结e心跟党走 巴中网络大V走进红军烈士陵园开
广东省南雄市老促会在《全国革命老区县发展史》丛书
肖锋、肖鑫:广东省南雄市老促会在《全国革命老区县
特稿:广东省南雄市老促会在《全国革命老区县发展史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