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这代人》/杨雨号
他们是 与共和国同龄的一代人 他们是 见证共和国初心的一代人 他们的人生 经历过和正在经历 新中国三个历史阶段 站起来 富起来 强起来 巨大的时代变迁 起伏跌宕的人生 让这代人灵魂与肉体 曾经历 艰难探索与寻觅 跋涉与挣扎的严峻拷问 从而 塑造了这代人 坚定的理想和信仰 无畏的勇气和意志 这些厚重的积淀 必然赋予这代人 历史的责任与使命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这代人最清楚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应该怎么走 因为在他们 艰辛奋斗的过往岁月中 铭刻着一道道 对历史的深刻总结 对前进道路 所犯错误的清醒反思 时光疾行 代际更替 今天 虽然这代人 大都离开了工作岗位 但他们秉持的理念 炽热的家国情怀 日益被后来人理解 日益成为 民族复兴的强大推动力 也日益鞭策 后来者砥砺前行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天世界面临百年之大变局 又值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 历史的目光 必将聚焦到这代人身上 全社会 从他们坷坎的人生 进一步领悟到 什么是 不忘初心 为什么要 牢记使命 马思边草拳毛动 雕盼青云睡眼开 当历史来到 继往开来的关键时间节点 勇于探索 勇于奋斗 勇于担当的这代人 注定成为 薪火相传的火炬 他们与祖国下一代 携手迈向新时代
《谁是这代人》
作词 杨雨号 作曲 杨雨号 冯锐 演唱 廖昌永 谁是这代人 红领巾在胸前飘扬 有过纯洁也有过信仰 谁又是这代人 上山下乡远离爹娘 有过冲动也有过彷徨 无悔的青春撞击着胸膛 蹉跎的岁月我飞得坚强 九百万方圆托着梦的翅膀 五千年沧桑何惧海的风浪 谁是这代人 大串联在神州激荡 有过豪情也有过疯狂 谁又是这代人 泥腿重返久别课堂 渴望知识又追求梦想 无悔的青春撞击着胸膛 蹉跎的岁月我飞得坚强 人民的信任超越泰山的重量 历史的使命驱动改革的巨浆
从黑土地走出来的外长——王毅
引用:华山穹剑
从北大荒知青到外长
他曾经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了8年的知青,他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他在四年大学生活中因为各方面能力突出而崭露头角,他凭借一口流利出色的日语进入外交部,在中国遭遇敏感而棘手的外交问题时,他的身影频频出现,而今,他成为国务委员、外交部部长。
1、 八年知青生涯
1953年,王毅出生于北京。1969年,中学毕业后他去东北建设兵团做了一名战士。
兵团所在地是紧邻俄罗斯的黑龙江省黑河市,是一座知青印迹鲜明的城市,国台办副主任叶克冬、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国资委主任王勇以及作家梁晓声、棋手聂卫平等人,也是在此度过了上山下乡的青春年华。
其中,王毅曾在公开场合称呼同时期也在北大荒的叶克冬是自己的“荒友”。
王毅说,40多年前,他从北京来到哈尔滨,再转车一整夜到北大荒,黑龙江就是他的第二故乡。
在兵团时,王毅就喜欢书法,练得一手好毛笔字。2009年,当他再次回到黑河,参观完知青博物馆后,提笔写下:赤子之诚。
在兵团做战士的8年中,北京青年王毅身上有着明显的“首都烙印”,与其他地方的年轻人相比,他对政治更敏感,也很有兴趣,对国家前途命运多有忧虑,对国际大事也特别关心。
即便在兵团学习氛围不够理想的条件下,王毅劳动之余也阅读了很多文史书和外语书,打下了比较扎实的文史基础与文学素养。
生活的磨砺开拓了王毅的视野,增加了他的阅历,使得王毅的文笔在求学以及后来的工作中广受赞扬。
“与成千上万的同龄人相比,与我那些朝夕相处的伙伴们相比,我是幸运的,有机会站在了这条新的起跑线上,人生的轨迹也随之变化。但我深知,这绝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改变,更是一个时代的改变,一个历史的进步。”王毅在《二外四十年》一书中回忆道。
王毅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了8年知青,他们这一代人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上山下乡的洗礼。
在北大荒战天斗地的岁月里,在夜深人静的煤油灯下,王毅和他的战友们曾多少次向往能有上大学的机会,也曾多少次为此付出过努力。
但在当时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能够有资格站在这条起跑线上,能够实现那个瑰丽的大学梦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上大学在他们看来真的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2、“大学是一个与自己打拼的场所”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为这一代一直做着大学梦的知识青年打开了一扇希望之窗。
王毅1977年参加高考,于1978年初进入二外亚非语系日语专业学习。 当时1977级日语专业一共有3个班,王毅因为在入学前有过丰富的生活工作历练,被推选为日语专业2班的班长。
“初次见面感觉他不是特别外向的人,但是非常有能力、尽职尽责。”谈及对王毅的第一印象,当时王毅在校学习时的系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宋春林回忆说。
“站在起跑线上,第一个深切感受是这一刻来之不易。1978年初,当我背着行囊第一次走进二外的大门,我似乎仍然不能完全相信这一事实。这一天,对于我,对于我们这一代人,都太重要了,也到来得太艰难了。”王毅在母校四十年校庆出版的《二外四十年》一书中撰文回忆说。
由于王毅是全国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让这一代人进入大学后倍加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
“那个时代的大学生总觉得一天24小时不够用,每一个人都是拼命地学习。每次上课之前,他们都已经把课本上的内容基本掌握了。作为班长的王毅也常常带着大家一起学习、讨论。这让刚留校任教的我感到压力很大。”曾经教过王毅的二外日语学院潘寿君教授说。
善于思考、有独立见解、理解力强,这几乎是每一个接触过王毅的老师、同学对他的评价。浓厚的学习氛围浸染着每一个莘莘学子,入学已经24岁的王毅在学习上十分勤奋。
他说,站在起跑线上,首先不是与同学的竞争,而是与自己的打拼。作为一个年龄相对较大的学生,如何弥补自己的先天不足,不要在学习上拖整个班级的后腿,是王毅要面对的首要课题。
“我们班上还有几个与我经历类似的同学,大家都抱定一个信念,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放弃一切可以放弃的休息,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尤其是一、二年级阶段。”王毅在文章《站在起跑线上》写道。
二外一些老师也回忆说,那时候1977级有这么一群学生,每天的生活轨迹极为单调,从宿舍到教室再到食堂,三点一线,循环往复,王毅就是其中之一。
他们在课堂上与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随时提问,主动请教,相互启发,深入思考。“年龄大本来是学外语的劣势,但当你能够更理智、更自觉、更创造性地学习时,劣势则变成了优势。”王毅认为。
大学期间,王毅所在的班级组织了一个沙龙,不定期地就大家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如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什么如此漫长?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败比较等等。
“我们除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讲座外,还尽可能地广泛涉猎各种新的知识和信息。现在回想起来,大学四年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们学习和思考的时空,为我们启开了接受知识的大门。”王毅回忆说。
在二外期间,王毅发表了两篇日语专业论文和一篇翻译作品,其中一篇论文发在了国内知名的日语研究刊物上。
“一个本科生能在大学期间发表论文和翻译作品,这让王毅在学校一鸣惊人。很多同学对他的勤奋和努力表示敬佩。”宋春林说。
对专业的深刻领悟和理论探索让王毅在专业学习上走得很远,大学毕业时他的功课几乎门门第一,学习成绩位列全年级第一。王毅的毕业论文亦得到了师长的高度评价,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
3、“二外1977级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入党的学生”
对于王毅出任中国外交部部长,日本媒体对他的评价是:相貌出众,才华过人。大学时代的王毅除了专业成绩优秀,也是一个能力出众的学生。
8年知青生活的历练让他显得比同时代的人成熟许多。在那8年的知青岁月中,王毅并没有放弃学习,他撰写的文章经常发表在黑龙江的各大报刊上。
王毅对文学、历史情有独钟,有才气、不傲气也是很多师友对他的印象。
“王毅对待师长和同学都很谦和,讲究礼节。即使现在聚会的时候,拍照合影时他也一定会让老师站在中间,他站在旁边以示尊重。”宋春林说。
王毅在母校二外学生食堂用餐
“王毅上课的时候很善于提问题,而且会把语言知识点积极运用到会话中。” 潘寿君说,“上学的时候,王毅还经常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课下讨论,组成会话小组,学习语言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他那时候就显示出很强的团队意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王毅所在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这与王毅以及其他班干部的积极组织和相互促进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的目光不能停留在校园的四年。因为,在你的人生旅途上,这只是一段短距离的竞赛。四年后,你还会不止一次地站在新的起跑线上。你的一生,应该永远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状态。四年的大学生活,只是为你今天走得更稳、跑得更快打一个初步的基础。”王毅在回忆文章中说。
1981年底,王毅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此,二外还专门召开了全校范围的入党积极分子会,王毅在会上发言。“他是1977级第一个入党也是唯一一个入党的学生。
4、从外交新星到新任外长
2013年3月, 得知王毅当选新任外长,宋春林第一时间给当年的学生王毅发去了祝贺短信。很快得到王毅的回复:“谢谢老师。感谢你当年的培养,也请代向我认识的老师们转致我的问候。”落款是“学生王毅”。
1982年大学毕业后,王毅进入外交部亚洲司工作。2001年,王毅出任外交部副部长,从科员到副部长,他只用了19年的时间,所经历的每个职位几乎都创下了“外交部该职位最年轻的纪录”。
1996年到1998年期间,王毅在南开大学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研究中心攻读在职硕士研究生,获得世界经济专业经济学硕士学位。至今,研究中心的老师对他印象颇深,“他在学习上非常刻苦认真,完成了所有课程,顺利地毕业了。”
之后,王毅又在外交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国际关系研究所的周启朋教授是他的导师。周教授透露:“他当部长助理的时候在外交学院读博,论文研究方向是当代国际关系。”
在外交部,一些老干部对王毅的印象是: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能吸收借鉴学界的新理论、新观点,勇于承担责任并善于与媒体沟通。在王毅突出的个人能力中,“好文笔”是大家公认的。因此,王毅被称作“新派外交官”。
王毅在日本担任中国驻日大使的三年中,接触了大量的日本人。大到重要会议,小到民间社团,可以说有求必应。“王毅特别了解日本的想法,也坚持中国的原则,他能把中国的想法,以日本人能接受的方式说出来。”日本共同社资深记者河野彻说。
一次,王毅在日本防卫大学演讲时,解释中国的“武”字由“止”、“戈”两个字组成,即“止戈为武”,形象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内涵。日本媒体评论说:“他讲得很生动也很深刻”,“他的日语很高雅”。
曾几何时,那个曾经站在起跑线上奋力奔跑的青涩少年,经过多年的打拼和奋斗,已经驰骋在广袤的天地。
从外交新星到新任外长,王毅锐意进取,厚积薄发,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
哼╭(╯^╰)╮,不屑!
王毅的儒雅中透着威严,在捍卫国家利益和国际道义时,那是相当的犀利。
真正的男神,除了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高颜值,还得有着让同性跪拜在其西装裤下的魅力、临危不乱不怒自威的气度,以及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举止。
在第48届东盟外长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泰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塔纳萨当众向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表白”,他用英文说:“如果我是个女人,我会爱上他..……”随后,全场发出笑声。
有记者曾透露,王毅曾和他一起钓鱼。除了钓鱼之外,王毅还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尤其喜欢运动。他自己曾透露个小秘密——经常打网球。
王毅和夫人钱韦
而更为民众所熟知的是王毅在卸任驻日大使回国担任外交部党组书记期间,和妻子钱韦一起带领全部2000多名员工,在公开场合做健身、踢毽子、跳绳等工间操,以此表示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民健身热潮的支持。
综合自外交部网、《环球人物》、人民文摘、 京城教育圈等
从学徒工到外交部:杨洁篪的外交生涯
刘忆 知政前沿
“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难道我们吃洋人的苦头还少吗?难道我们被外国围堵的时间还短吗?”
“只要中国的制度对头,中国的人民是聪明的!要卡住我们是卡不住的。”
这几天,安克雷奇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拜登上台后中美首次高层战略对话在这里举行。
杨洁篪,这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一改大多数人心目中儒雅的风格,霸气地回应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
71岁的杨洁篪,出生于上海,成长在北京,起步于工人,奋战在外交。
“虎”年出生,名字带“虎”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个“五一”,农历庚寅年,杨洁篪降临在上海的一个普通家庭里。杨洁篪的家在黄浦区北京西路、温州路一带,是沪上的普通里弄。但是杨洁篪的名字却充满“书香气”,这是亲属中一位精通古汉语的老先生郑重其事地取的。不知当初父母对襁褓中的杨洁篪寄托着何种美好的希冀,但字体里的“虎”字成了“虎年”出生的杨洁篪的一个终生的“符号”。后来,美国总统老布什称他为“老虎杨”(TigerYang),属虎的他名中的“篪”字里面正藏了虎字的变体。
篪(chi),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像笛子那样的竹管吹奏乐器,状如笛子,双手水平横握。出生20余年后,杨洁篪来到北京,他终于在北京天坛的一个展厅里看到了“篪”的真正模样。这种有着八孔的古乐器,如果不失传的话,足以吹奏出令门楣生光的崭新乐曲了。
每天早晨5点,杨洁篪被祖父叫醒开始伏案练字,纸的摆放、毛笔的握法、身板的位置都有严格的要求。小学6年,天天这么练,大抵他的儒雅气息从此刻就埋下了种子。
从电表厂工人到公派留学英国
小学毕业后,勤奋聪颖的杨洁篪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上海外国语学校被誉为“新中国外交官和外语人才的摇篮”,得到了周恩来总理和时任外交部长陈毅的直接关怀。曾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的王光亚也就读于该校,两人曾是同屋的上下铺。这所学校对英语的重视也为杨洁篪日后步入外交部打下了坚实基础。
后来,他的老师在接受采访时回忆,杨洁篪个头比较高,办事稳重,话不多,显得有点老成,比同龄人成熟。另一名老师说,杨洁篪为人正直,脑子非常清楚,遇事冷静,从不违反校纪校规。他的人缘也非常好,从来不和同学发生纠纷,人很正派。在政治方面,杨洁篪的觉悟也非常高。
1968年,即将毕业的杨洁篪遇到了“上山下乡”运动,18岁的他成为上海浦江电表厂的一名工人,这一干就是4年。在电表厂的日子里,杨洁篪依然没有荒废英语,仍然保持着相当出色的英语水平,这和他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的经历有关,更重要的是他能在当工人期间坚持继续学习语言,保持着良好的学习状态和语言水平。
命运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周恩来总理下令从北京、南京、上海等地工厂、农村、农场征召散落的原外语学校的学生,调集至外交部以培养翻译人才。中学毕业的杨洁篪有幸入选,从此踏上了他的外交之路。
1972年,外交部选送的一批人才中,有机关干部、大学教授以及中学生,杨洁篪当时在国内没有上过大学,以中学生的身份选送到英国,这在当时是非常幸运的。 在选送的这批人才中,有后来在中国外交界的诸多外交名人。除了杨洁篪,还有后来的外交部副部长王光亚,驻美国大使周文重,中英香港回归谈判时任邓小平翻译的张幼云(前驻英国大使馆政务参赞,现任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
杨洁篪先入伊林学院随后到巴斯大学,最后来到伦敦经济和政治科学学院攻读国际关系专业,这是英国唯一一所将教学与科研集中在社会、政治、经济科学领域的顶尖学校。在这里,杨洁篪完成了他两年的留学生活。
在雾都伦敦,还有一位同样年轻的上海姑娘乐爱妹。与“洁篪”的儒雅相比,“爱妹”一名虽然显出几分浅显直白,这是一个普通而又典型的上海女孩的名字。这位“乐妹妹”后来成了杨洁篪的太太。
|